把手機戴在手腕上,把平板電腦折成小本兒放進口袋裡,甚至讓電視機像畫軸一樣自由舒捲……這樣炫酷的場景,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
最近十多年,中關村企業京東方科技集團的王大巍團隊一直在為此努力。他們的成果已經陸續誕生,其中「面向移動應用的高解析度柔性可彎折AMOLED顯示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唯一的特等獎。去年,應用該項目的首款國產手機上市,顯示屏如紙一般纖薄柔韌,彎折半徑僅5毫米,可以180°自由摺疊20萬次。
▲柔性屏正在進行測試
新項目的研發還在繼續。團隊有一個共同的心願:以最柔展示世界之美!
1
小「電視迷」為「屏」而戰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華大地。伴隨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機開始走進普通家庭。
那個年代,香港電視劇《霍元甲》紅遍大江南北。夜晚來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孩子們都在呼朋引伴尋找能看電視的地方。有電視機的好客人家敞開了門,滿屋滿院子擠滿大人小孩。大家對著一塊14英寸的黑白球面屏幕,看著霍元甲大戰日本武士,樂此不疲。
在吉林省長春市下轄的一座小縣城裡,剛剛戴上紅領巾的王大巍也是「擠著看電視」的一員。作為一個小「電視迷」,新聞、動畫片、武俠片……他來者不拒。最初家裡沒有電視機,他就搬上小馬扎跑到鄰居家看。「電視讓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知道了祖國原來如此地大物博。」王大巍說。
如今回憶起來,那個年代的電視屏幕永遠布滿了雪花點,畫面裡的一個個人物、場景更像是由一團團像素堆積而成,「如果按照最新的顯像標準,小時候電視機的屏幕就是殘次品。」王大巍說。
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的王大巍不會想到,自己未來職業生涯會與一塊「屏幕」緊密相連。
轉眼間,時間來到1994年初春,一家名為「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成立,開啟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探索。當年,企業就獲得盈利。後來,這家企業更名為「京東方」,開始大踏步前進。
上世紀90年代,液晶顯示技術在國外興起。但在國內,傳統CRT顯像管電視機依然「一統天下」。不是各大電視機廠商不想要這塊「蛋糕」,而是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缺屏少芯」是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面臨的困境。
1998年,京東方明確提出進軍液晶顯示領域,開始戰略布局與技術積累,並於2003年在北京建設了中國大陸首條依靠自主技術的第5代TFT-LCD液晶屏生產線,結束了中國大陸「無自主液晶顯示屏」的歷史。
這一年,小「電視迷」王大巍已經成為北京科技大學的博士。他專注於研究偏光玻璃的光學性能,探索在液晶顯示屏上的應用。「科研要服務應用,在國內搞液晶屏研究,去京東方肯定是最好的。」他毫不猶豫,加入了京東方的技術團隊,為攻克「液晶屏」難題而戰。
2004年,正在跑步前進的京東方意識到技術力量在各分廠過於分散,不利於前沿產品的研發,決定整合組建集團層面的技術部門。各路英豪集結,蘊含無限創新智慧。王大巍和同事們有了一展身手的天地。液晶屏研發全面加速,從開發、中試,再導入量產,一大批色彩、視角、對比度等提升畫面質量的技術應運而生。
2
彎道超車以「柔」制勝
2009年,一部3D科幻電影《阿凡達》紅遍全球。電影裡,潘多拉星球上的科研人員隨手一划,就可以將計算機屏幕上的內容複製到一塊透明板上,然後帶去其他場所使用。當時就有不少人驚呼:電腦還能這麼用!
這一年,在位於亦莊的京東方實驗室裡,王大巍帶領同事啟動研發比《阿凡達》裡更具想像力的影像顯示器件:讓畫面可以像書畫一樣捲起來。這就是柔性顯示。這是十分前沿的技術,國外有個別顯示屏領軍企業正在做預研究,國內連學術科研資料都很少。「我們得動手了,否則只能跟在別人後面。」京東方決定單獨組建柔性屏研發團隊,由王大巍領銜。
當時,市場上主流的顯示屏還是TFT-LCD顯示屏。這是一種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依靠外界導入光源發光。
柔性AMOLED屏幕的技術路線完全不同。它可以自發光,這就比LCD顯示面板減少了背光源與彩膜基板,整體可以更加輕薄。但要做成彎曲,屏幕基板材質至關重要。最早團隊也試圖與LCD一樣,選擇玻璃,但很快發現,玻璃的厚度必須小於100微米才能實現柔性彎曲,此時它易碎的缺點暴露無遺,量產後的良品率很低。
必須重新尋找材料。科研團隊篩選出了面板研製常用的數十種材料,逐一測試,最終鎖定了一種名叫聚醯亞胺的工程塑料。做成薄膜後,它具備非常優異的彎曲性能,可以捲曲,還能摺疊。另外聚醯亞胺還可以耐最高500℃的高溫,完全適應顯示屏生產工藝的要求。
柔性AMOLED工藝十分複雜,在製備顯示面板的工藝流程中,膜層搭配、屏幕混色、貼合等均可能會遇到難點。比如在薄膜蒸鍍環節,要求紅綠藍三原色的蒸鍍區域絕對不能交疊,否則某一子像素的發光材料蒸鍍到臨近不同顏色的子像素髮光區域,就會造成屏幕混色。研發人員經過反覆研製測試,終於獲得了高精細的金屬蒸鍍掩模板,並對相應設備進行極其細緻的調節設置。
困難還有很多。研發柔性AMOLED屏涉及至少50多道工藝,每一道工藝用什麼設備,用什麼技術方案,都得逐一摸清。最忙的時候,研發人員春節都是在工作崗位上度過的。
作為「領隊」,王大巍的壓力更多的在於內心。他明白,技術方案的選擇不能錯,因為這涉及後面中試、量產生產線的建設,投入資金將以億計算。如何釋放自己的巨大壓力?王大巍選擇了跑步。那段時間,跑步成了他工作以外最「常態化」的生活。在工作間隙,他去跑步,遇到思考的「難關」,他也出門跑步,幾百米、幾千米,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加速的呼吸和心跳讓自己安靜下來,「這時候思維會變得異常清晰。」王大巍說,很多抉擇都是在跑步的過程中做出來的。
正當科研團隊全力以赴攻關時,海外的同行也在朝著柔性屏應用方向進發。2014年,京東方計劃在四川成都建設一條屏幕生產線,最初計劃投產高性能液晶屏。但了解到海外同行也已經在研發可摺疊柔性顯示技術,並且打算建設試驗生產線時,王大巍心急如焚。他一方面帶著團隊加快了技術攻堅速度,一方面竭力建議總部改變原計劃,儘快投建柔性屏量產線。最終,京東方果斷決定放棄原計劃,改建中國首條柔性AMOLED生產線。
2017年10月,這條生產線率先實現量產,不但能生產AMOLED曲面屏、全面屏,還能生產AMOLED摺疊屏、捲曲屏,可廣泛應用於智能穿戴、手機、平板電腦、車載顯示等高端手機顯示及新興移動顯示產品。
緊跟著,京東方在四川綿陽的柔性AMOLED生產線也投入量產。
今年,京東方在重慶的柔性AMOLED生產線也已經封頂,量產在即。
如今,在柔性AMOLED顯示領域,京東方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量產能力均位居全球領先水平。今年上半年,京東方柔性AMOLED顯示屏出貨量佔全球總出貨量的20.3%。
一家中國企業,在全球前沿的柔性顯示領域,從同步研發,到外折手機柔性屏率先量產,實現了彎道超車,如今正在引領全球AMOLED產業發展。
3
既柔又韌驚豔消費者
走進京東方的實驗大樓,在信賴性實驗室裡,工作人員正使用50倍光學顯微鏡檢查產品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在摺疊彎曲實驗室裡,兩片薄如蟬翼的AMOLED屏幕正在兩套裝置的牽引下,分別進行反覆捲曲和內外方向摺疊。「我們現在研發的AMOLED屏幕既可以實現外折,也可以實現內折,並且畫面效果和耐用性都不錯。」王大巍自信地說。
柔性顯示如今已經成為全球顯示技術的重要趨勢。然而目前全球能夠實現柔性屏量產,並將屏幕成功導入手機產品,實現手機產品上市的廠商卻屈指可數。主要就是因為手機摺疊顯示屏對耐彎折性能、高解析度設計、工藝集成等技術有極高的要求。
通俗地說,如果屏幕是一張紙,肯定是越薄越容易摺疊,但手機屏幕畢竟和手機融為一體,需要考慮手機整體的設計限制,要實現屏幕摺疊,難度可想而知。「我們的柔性屏已經可以薄至0.5毫米,但要用得好,還需要手機轉軸等結構的支持,這方面我們通過和客戶合作,研發出最優方案。」京東方團隊很清楚,手機廠商也有這個需求。
2017年,國內一家知名手機廠商找上門來,尋求技術合作。兩家一拍即合,開始研發應用柔性AMOLED顯示屏的高端智慧型手機。一方精於手機設計,一方是柔性AMOLED顯示屏的領軍者,強強聯合,首次設計出了全球獨有的外折AMOLED顯示屏智慧型手機。去年2月,這款手機一發布,驚豔消費者。
選擇「外折」的背後還有一段插曲。王大巍說,當時選擇屏幕的摺疊方案,內折、外折最初都被納入考量,此時國外的同行已經選擇了內折屏的技術方案,因為外折技術難度很高,不僅要解決摺疊帶來的屏幕摺痕問題,還要防止屏幕劃傷。「但無論是我們團隊,還是合作夥伴,都希望能有突破。這是中國人之前沒幹過的。」王大巍說,大家憋著一股勁兒,將屏幕材料放在實驗室裡,捲曲、內外彎折、劃傷測試,不斷調整工藝,終於獲得理想效果。
這種柔性顯示屏可以在彎折半徑5毫米(幾乎相當於180°對摺)的條件下,實現20萬次彎折。這意味著即使每天摺疊屏幕100次,都可以使用5到6年,足以滿足正常手機使用壽命的要求。
此外,京東方團隊還對手機摺疊顯示屏的像素排列方式做了創新。RGB色彩模式是如今在電子產品領域運用最廣泛的一種顏色系統,紅(R)、綠(G)、藍(B)三個顏色通道的變化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疊加,可以實現成千上萬種顏色。手機顯示屏內的子像素也是由紅、綠、藍三種子像素組成。團隊通過採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GGRB新型子像素排布方式,讓綠子像素數量是紅藍子像素數量的2倍,能夠實現同間距子像素內的發光材料佔比更大,有效避免燒屏問題。
這又是一次有遠見的創新,為將來柔性AMOLED顯示屏在像素密度更大的高解析度電子設備中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大巍展示應用了可摺疊柔性顯示屏的手機產品
▲王大巍在查看柔性顯示屏的摺疊測試情況
4
打開柔性世界的大門
更多的創新成果正在誕生。
京東方已推出數款技術全球領先的柔性AMOLED顯示產品:
可摺疊WQHDAMOLED全面屏可實現全球最小動態彎折,半徑僅為1毫米,這幾乎如同摺紙,並且它的彎折次數一樣可以超過10萬次,極大提升了移動終端產品用戶體驗;
5.99英寸摺疊手機及7.56英寸摺疊平板電腦等多款整機產品,摺疊時為手機屏幕,展開時可作為平板電腦或電腦顯示屏使用;
此外,科研團隊還將三塊5.99英寸柔性屏進行拼接,可實現屏幕防水功能。
一開始研發柔性顯示屏,王大巍帶領的團隊只有十幾個人。如今,他的同事人數已經呈幾何倍數增長。這是一支無法忽視的創新力量。研發人員堅信:一個柔性世界的大門已經打開。
可彎曲、可摺疊再加上低耗能的柔性屏幕,給了終端廠商巨大的想像空間,也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嶄新的變化。這不僅體現在手機領域,還有電視、筆記本電腦、車載顯示器、可穿戴設備等等。
王大巍描繪了柔性屏幕應用設想:它可以一鍵自動收卷,就像鋼筆一樣易於隨身攜帶;或者就是一張可以隨時摺疊放進口袋裡的海報,需要用時,掏出來展開,直接往牆上一貼,再搭配柔軟輕巧的柔性超薄透明鍵盤,分分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移動辦公。
未來我們的汽車空間可能會更寬敞。因為柔性顯示屏幕可以更貼合汽車內部的複雜空間,它集顯示、按鍵等互動設計於一體,我們再也不需要臃腫複雜的中控臺。
我們的家居生活更會變得更智慧。柔性屏幕讓「顯示」無處不在:用餐時,把一塊「餐布」往餐桌上一貼,放一份菜,「餐布」自動顯示每份菜的營養元素和熱量值;到家想看電視了,輕輕召喚一聲,天花板頂部的「帘布」舒捲落下,影像在「帘布」上出現……甚至我們的衣服、背包、手錶,都可以隨時嵌入顯示屏,反正它柔軟至極,可以與任何塑料、布料、皮革等緊密貼合。它能自發光,所以耗能小,我們的手機、電腦或許可以實現幾天不用充電。
眼下,消費者對柔性屏產品最大的擔憂就是價格。那款已經上市的摺疊屏幕手機,價格上萬元,還是令大多數消費者望而卻步。不過在王大巍看來,這不是問題。技術可以改進工藝,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就跟當年的液晶顯示器一樣,穩穩地走入千家萬戶。
在這個過程中,王大巍帶領的團隊也成長為一支擁有超高效率的「鐵軍」。團隊不開務虛會,所有要討論的事情必須事先形成方案。開會直奔主題,原則上半小時內結束,最長也不能超過1小時。
在一次團隊交流時,大家聊起了如今手機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一位同事告訴王大巍,其實孩子們根本不會關注他們用的手機是用了柔性屏還是剛性屏,畫面清晰、色彩豔麗就好。但有一次,這位同事感受到了自己的研究價值——回到家,孩子把玩著手機說:「有弧度的整塊屏幕真好,顯示的整個世界都是軟軟的。」
一瞬間,王大巍無比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