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嚴慌慌
來源 | 藍橡樹(ID: blue_oak)
1848年,25歲的蓋吉是美國佛蒙特州一家鐵路公司的工頭,他是一位能力出眾、人品受到肯定的年輕人。
某天工人們用炸彈炸裂碎石的過程中,意外導致重達6公斤的鐵棒穿過蓋吉左側的臉頰,並貫穿了他的頭部。
大家都覺得蓋吉必死無疑。
神奇的是,沒過多久,蓋吉從倒下的地方重新站了起來......經過治療,蓋吉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
恢復健康後的蓋吉性情卻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從前那個性情溫順的蓋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兇狠暴力的蓋吉。
十二年後,蓋吉因嚴重的癲癇結束了生命。
為什麼鐵棒貫穿頭部,卻能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但為什麼活了下來,又性格大變?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蓋吉答應死後可解剖研究他的大腦。至今蓋吉的頭蓋骨與鐵棒仍保存在哈佛醫學院的博物館中。
最終的研究結果,對人類的腦科學發展產生了巨大貢獻。
在解釋蓋吉「奇蹟生還卻又性情大變」之前,我先介紹下在美國腦科學家保羅 · 麥克林(Paul D.MacLean)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研究發現,他率先提出了「三腦一體理論」。
保羅 · 麥克林,是在美國耶魯醫學院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的神經科學家,在他看來,人類的大腦由三重大腦組成,分別是:腦幹、邊緣系統和大腦皮層。
從進化角度看,又可以說成是爬蟲腦、哺乳類腦和靈長類腦(由下至上)。
大腦猶如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是不是像極了一個動物競技場?
這三種腦靠神經連接,它們之間沒有上下級關係,而是各司其責。但它們之間又相互影響,只有相安無事才能讓大腦正常運行。
「三重腦」中,最先發育成熟的是「爬蟲類腦」(是指人類進化到爬行動物時產生的大腦,比如蜥蜴),還在胎兒時期就已生長完成。
這也是為什麼嬰兒剛降生到這世界上,就能呼吸、能感覺溫度、感覺飢餓、感覺潮溼、感覺疼痛......爬蟲類腦的成熟,能確保我們的基本生存。
當年蓋吉被鐵棒貫穿頭部卻能活下來,正是因為鐵棒未傷及作為「生命中樞」的爬蟲類腦。
爬蟲類腦的上方是哺乳類腦(是有了哺乳動物之後才出現的),所有群居且會餵養幼崽的動物都有這樣一個大腦,它與情緒有關,主要負責食慾、性慾、短期記憶等。
哺乳類腦的存在,足以對你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選擇、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比如,你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音樂,想要畫畫還是出門散步,喜歡和誰做朋友,而又非常討厭誰……
哺乳類腦在嬰兒出生之後會飛速生長,特別是出生後的2-3年內。而且,它是通過使用而得到發展的——當同樣的一束神經元反覆被激活,大腦就會記住這個激活模式,並反覆出現。
比如,若總是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你的大腦就會特別擅長探索、遊戲與合作;反之,如果你總是受到驚嚇、感覺被排斥、被攻擊的話,你的大腦就會特別擅長感知恐懼、拋棄。
哺乳類腦,會受嬰兒自身的基因和生活經歷的影響。無論在嬰兒身上發生什麼,這些經歷都會在他們的哺乳類腦上刻下一張認知世界的地圖。
在腦科學界,爬蟲類腦與哺乳類腦又合稱為情緒腦,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中心,佔整個大腦的70%。
情緒腦的細胞組織、生化特性都非常簡單,所以它只能根據情景的相似性做出大體判斷,然後激發戰鬥或者逃跑反應,這些反應毋需思考和計劃......
與「情緒腦」相對的「理性腦」,特指「靈長類腦」。
靈長類腦包括額葉、枕葉、頂葉三個部分。其中,額葉負責人類獨一無二的那些功能:理性判斷、正確決策、規劃、預測、控制衝動等各種能力 。
談到這裡,蓋吉當年性情大變的根本原因也水落石出——他控制衝動、掌握理性判斷的靈長類腦受傷了!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額葉掌控著孩子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等,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理智思考。一個額葉發育成熟,且比較活躍的人,無論在學習能力,還是情緒控制能力方面都會表現更為傑出。
以前老人家所說的「長大懂事」,大約就是指額葉發育成熟的時候。一般來說,額葉要等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額葉成熟的年齡又不斷延遲。所以,我們會有種普遍的感受:如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特別漫長。
了解額葉發育的規律,能讓我們理解男女差異,幫助男孩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同時,在尊重腦科學的基礎上,提供教育資源。
額葉成熟的年齡,男女間還略有差異,男性在30歲左右,女性在24歲左右。為何男女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可能跟進化要求有關。
女性到了生理成熟期就能生孩子,若額葉還未發育成熟,沒有判斷力,就很難教養孩子。為了能順利教養孩子,女性的額葉會較早發育成熟。
而男性呢?人類有很長一段時期過著狩獵生活,狩獵需要的是敏銳度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能力,一旦察覺危險就得立刻逃跑。所以男性情緒腦會比額葉要更發達。
實際上,男、女性從胎兒時期就很不一樣了,男胎兒較活躍,喜歡亂踢;出生後也會比女嬰更加好動,經常張望四周,就像在尋找是否有獵物一般。
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讓天性好動,額葉發育遲滯的男孩們很不公平。事實上,要「額葉」發育滯緩的男孩們乖乖不動,就跟嚴刑拷打一樣。畢竟原本要穿越田野、在水裡遊泳、捕獵老虎和鯨魚的男孩們,由於時代的變遷,卻整天被關在教室裡......
幾年前,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的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孩子參加的補習越多,壓力越大,進而分泌皮質醇,同時讓爬蟲類腦更加活躍,患抑鬱症、暴力的的概率也就越高。
正常情況下,血液會均勻流到爬蟲類腦、哺乳類腦和靈長類腦中,這時候的孩子不僅聽話、書念得好,也不會打架......可一旦感到壓力,問題就來了。
壓力大時,心跳也會變快,控制心臟的爬蟲類腦便會積極活動,原本應該均勻分布整個腦部的血液,就會聚集在爬蟲類腦上。
血液都集中到爬蟲類腦了,靈長類腦的額葉當然就缺血了。以前老人家會形容這樣的現象為「腦袋空空」,腦袋一空就無法思考,記憶力、理解力、判斷力等都會麻痺。
爬蟲類腦過於活躍的孩子,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煩死了」;問他「為什麼要做那件事?」會說「就那樣」;問他「怎麼回事?」,會說「不知道」......
更可怕的是,爬蟲類腦如果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對學習能力和性格塑造起到重要作用的額葉可能會損傷,形成難以避免的惡性循環。
那麼,怎麼做才能儘可能活化孩子的額葉細胞呢?在這裡主要介紹三種方法:
實際上,讓額葉活躍的最好方法就是專注在喜歡的事情上。米哈裡教授在其著作《心流》一書中,就曾提到「專注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根據人生不同階段,會專注於四種事物:小時候專注在玩、青年時期是談情說愛、壯年是工作、老年則是專注在孫輩身上。
像這樣專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是血清素、多巴胺、腦內啡和感動荷爾蒙這類神經傳導物質就分泌得越多,也越能使額葉活化並且感到幸福。
小時候,我們的父母並不懂得什麼教育的方法,對孩子動輒打罵。照理說,總是被打罵的我們,爬蟲類腦變得活躍,應該要得抑鬱症了吧?事實卻是,我們依然活得好好的。
因為那時的我們一放學回家,就立馬跑去和附近的孩子聚在一起玩跳房子、賽跑、跳橡皮筋......直到太陽西沉。
在專注「遊戲」的時間裡,大腦所分泌的腦神經傳導物質,能使額葉變得活躍,那些與父母、老師間不開心的事,全都可以忘掉,長輩的責罵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然而現在卻不大容易看到在外面玩耍的孩子了,為了去補習班,孩子連玩的時間都沒有,和朋友相處的機會也少了,以致於不知要如何融入集體,不懂分享、體諒......
歐美國家很早就開始了腦科學研究,他們清楚地知道讓孩子整天念書是愚蠢的事,因此學校下午通常都會讓孩子進行體育活動。
自古以來,很多人在感到身體不適時,都會選擇到風景幽美的地方療養,這是因為大自然中散發的芬多精、負離子等,有助於消除壓力、疲勞。此時若能與愛的人相伴,更能增加幸福感。
孩子小時候最愛的人,自然是父母了。然而,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所謂「有效期限」,是指孩子喜歡父母的陪伴、願意和父母玩耍的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通常到小學三年級為止。在這之後,孩子就會更喜歡和朋友在一起。
小學三年級以前的孩子,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和父母一起待在大自然裡,那時分泌的血清素、多巴胺等物質,會使額葉更加活躍。這個時期的好好陪伴,不僅能累積美好的回憶,孩子就算未來遇到很多挫折,也能產生克服的力量。
人類一出生便擁有可以說好所有語言的大腦,但如果只使用母語,沒有使用的部分便會退化。事實上,如果每隔三年就學一種外語,不僅可學會多種語言,還能活化額葉預防失智!
閱讀對額葉的發展也有很大幫助。因為閱讀時更需要想像場景,不像追劇時腦袋是放空的,閱讀時的思考,自然能刺激額葉發展。
有相關研究顯示,長時間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會影響額葉發育——看電視雖然能直接地刺激感官,卻完全刺激不到額葉;而當玩電子遊戲時,判斷對錯與抑制衝動的能力幾乎處於麻痺狀態。
有可能的話,家長還是要儘可能控制孩子看電視和玩電子遊戲的時間。
曾聽過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樓,就可以說是成功的。」話裡滿是家長對養育孩子的無奈與悲觀。
事實上,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的不對付,就是因為不了解,他們讓孩子上很多的培訓班,執迷於如何填滿孩子的大腦,而非提升孩子的腦容量。腦容量不提升,只知道一味地去填滿,孩子當然會充滿壓力,跳樓也不足為怪了。
養育孩子是一門科學的學問,每個父母都該了解一點腦科學知識,對症下藥,才能收穫最大的成效。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藍橡樹(id:blue_oak),哈佛本科畢業生和資深教育專家共同創立,80萬家長共同關注的國際教育平臺,傳播教育正能量。不讓孩子的天賦被應試教育局限,給他們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