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天書說人話,換個角度聊熱點。
澳洲是一片神奇大陸,幾千萬年前就和歐亞大陸分離開來,生物相對獨立演化發展,袋鼠和考拉廣為人知。
然而站在這片大陸食物鏈頂端的是一種叫做丁狗的生物,這個翻譯很直接,英文發音就是dingoes。當然這個發音也不是英國殖民者取的,在當地土著人一直就叫dingo,土著語就是狼的意思。
別看這些狗崽子特別可愛,他們其實是非常殘忍的物種。他們以群居的形式遊蕩在廣袤的澳洲草原上,捕獵時候以頭狼恐嚇袋鼠,逼向角落,然後群起攻之,直接咬住脖子,切斷氣管。
本來袋鼠和丁狗較量了百萬年,袋鼠跳的越來越快,越來越高。丁狗的捕獵戰術也日趨成熟,生態大致平衡。直到英國人探索了澳洲大陸,發現這裡適合養殖牛羊,把澳洲建成了大英帝國的牧場。這些眼神呆滯的羊群,對於丁狗來說實在毫無難度,他們很輕易就能得手。而且不懂得珍惜,經常一次殺很多羊,但是只吃一隻。
牧民們那可是恨透了這種生物,拿槍獵殺都覺得效率不高。從1960年代開始,直接投毒,用一種叫做氟乙酸鈉(sodiummonofluoroacetate)的毒藥做誘餌去殺丁狗。
氟乙酸鈉是很久以前用的一種老鼠藥,0.1%~0.3%就足夠殺死小鼠和狗。由於毒性太強,在我國已經被禁用,現在按照《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受公安部門管制。、
在澳洲,他們下毒一搞就是70多年。直到最近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科研人員發現,毒藥沒有滅絕丁狗,反而讓丁狗變大了。
研究方法是他們搜集500個野外丁狗骨架,跨越各個時期,來計算身體長度。結果發現,雌性丁狗頭骨變長了4.5毫米(9%),雄性頭骨增長了3.6毫米(6%)。相關文章2020年7月30日發表在《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Society》。
原因呢?
根據文章作者的猜想,可能是毒藥殺死了很多丁狗,使得剩下丁狗的食物充足,競爭少,吃得就飽了。另外有科學家指出氣候變化會影響動物體型。但是這個理論和結果是矛盾的,因為一般氣候變暖會讓生物體型變小,畢竟散熱更方便。
要照喵咖猜測,沒那麼複雜,就是毒藥劑量放在那裡,體型大的耐受力高,存活下來才有機會孕育後代,等於是人類幫丁狗進行了人工篩選。
生態系統就和化學平衡很像,勒夏特列原理,當你想讓它向一個方向變化時,它總是會向反方向移動。丁狗變大,有了更強的殺傷力,現在牛也變成了丁狗的獵殺對象,當年下毒的牧民也是始料未及啊。
引文:
1.An assessment of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wild canids in south-eastern New SouthWales: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dingoes https://bioone.org/journals/Australian-Journal-of-Zoology/volume-60/issue-2/ZO12006/An-assessment-of-the-taxonomic-status-of-wild-canids-in/10.1071/ZO12006.short
2.Pesticide use is linked to increased body size in a large mammaliancarnivore https://academic.oup.com/biolinnean/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biolinnean/blaa084/5879439?redirectedFrom=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