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11日,我們在杭州再次見證堅持的力量。
繼2015年6月起,連續成功舉辦五屆眼視光西湖論壇後,在同樣的地點,1000多平米的大會場,2020年12月10-11日,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學眼科醫院、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2020視覺健康與近視防控西湖論壇暨第六屆眼視光西湖論壇」在杭州蕭山開元名都大酒店盛大舉行。本屆論壇邀請了全國的一線眼科、眼視光學專家作為出席嘉賓,7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眼科、眼視光、視覺健康、眼鏡行業等領域的業界精英們參加,其中來自浙江省外20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300多人,共同探討近視研究與綜合防控、視覺健康與多元化視光臨床、近視科普與眼健康公益社會責任等方方面面領域內容,一天半的論壇現場座無虛席。
2020視覺健康與近視防控西湖論壇
12月11日早上8點,備受關注和期待的2020視覺健康與近視防控西湖論壇大會在1100平米競潮廳正式開幕。
會議由論壇執行主席、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委員、浙江省醫學會眼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視光部主任倪海龍主持,並邀請演講嘉賓與所有參會者共同回顧了西湖論壇發展歷程的精彩視頻。
論壇主席、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致開幕辭:2020年,對於浙二眼科中心和全國所有眼科單位來說是及其不平凡的一年。從2015年到2020年,西湖論壇每年都在老地方與大家見面。在議程設置上,論壇圍繞近視防控臨床與研究、多元化視光臨床、視覺健康與視光發展等熱點領域進行討論,更加合理、科學,也更具吸引力,希望大家都能在此汲取到所需的知識。
西湖論壇專家演講摘要
徐昕頔,陳獨亞,楊鵬宇
許迅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題目:兒童青少年眼軸標準的建立和應用
摘要:未近視者需要了解原始儲備,提前預防,過去的12年上海屈光建檔推陳出新升級迭代,從表單時代到現在的醫防融合信息化時代。介紹了上海建立的兒童屈光發育檔案內容和流程,提出近視篩查無紙化的「上海智能模式」,初篩時眼軸的檢測可以更好預測未來近視的進展,今年年前完成第六年的研究數據,研究發現近視低危人群的遠視儲備充足,近視漂移不顯著,但眼軸較長兒童需要保持較低的增長速度(0.15-0.19mm/year)才能降低近視風險,軸率比較大兒童需要保持較低增長速度(0.01-0.02mm/year)才能降低風險,並且發生近視前2年眼軸已有提升趨勢。研究總結:眼軸正常速度為0.15-0.19mm/year;眼軸較長的兒童必須保持更低的增長速率才能有效避免近視發生;近視發生前兩年眼軸進展已有提速;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閱讀時間,可降低眼軸增長速度,預防近視發生。眼軸長度是客觀而精準的參考指標,希望未來研究應用場景可以將眼軸列為參考指標。
呂帆 溫州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 浙江省眼科醫院
題目:近視防控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摘要:近視防控的研究從五方面展開,首先關注近視問題,2018的全國近視抽樣篩查情況顯示嚴峻的近視現狀,總體近視率高達53.6%,高三學生中高度近視率接近20%,同時介紹了團隊的近視普查及隊列研究的高效快速普查模式,提出檢測非專業化聯合大數據的「浙江模式」;其次,提出近視進展中遺傳和環境存在相互作用,有文獻報導284個近視易感基因中61個顯著富集於核心功能模塊互作網絡;再次,關於戶外及光照的影響,團隊研究顯示脈絡膜鞏膜缺血可能是近視發生的靶點之一,在自然界光信號作用下,視網膜多巴胺增加,脈絡膜血供增加,鞏膜缺氧缺血降低,臨床研究也同時證明戶外活動對近視控制的作用;從次,關於光學糾正方面,舉例說明角膜塑形鏡的臨床初衷和實際效應,並尋找機制機理,各類模型研究均證明周邊相對近視性離焦可以抑制研究增長,同類機制運用於其他鏡片設計並實現近視控制如離焦軟鏡,離焦模式的框架鏡;另外,阿託品濃度與近視控制效果各類研究中,發現各類濃度研究下其中0.01%濃度阿託品更有效、少反彈且副作用少。最後,高度近視下視網膜微血管網發生改變,需要留意以防出現病理性變化。
姚克 浙江大學眼科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
題目:兒童白內障圍手術期管理方案
摘要:兒童白內障的手術時機、手術技術、晶體選擇、弱視治療等的選擇是術後獲得良好視力的重要條件,因為兒童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術前檢查較困難,術中需要較全面的考量評估,術後需要長期全面隨訪,手術指徵總結如下:1.緻密白內障,2.渾濁位於視軸中心且直徑大於瞳孔,3.影響眼底或屈光檢查,4.合併斜視、弱視和/或眼球震顫,5.無法固視,最佳矯正視力小於0.4。另外,單眼發病全混濁白內障可在6周儘早手術,雙眼發病可在10周後手術,且人工晶體植入年齡有低齡發展趨勢,但仍有爭議。
李筱榮 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
題目:高度近視黃斑病變的三種表型與診治
摘要:介紹近期文獻統計不同地區高度近視患病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均有重要影響。眼底中的黃斑病變主要以三種:萎縮性,新生血管性,牽拉性黃斑病變。首先萎縮性黃斑病變中的瀰漫性脈絡膜視網膜萎縮,長眼軸、基線DCA和基線DCA靠近中心凹是進展的高危因素,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推薦治療方法;其次介紹了新生血管性黃斑病變早期、進展期、晚期的病理性改變,目前最好的治療是抗VEGF治療,各項研究顯示打針後效果良好,且越早幹預越好,預後差的相關因素主要與病變位置、年齡、CNV大小有關;最後講解了近視牽拉性黃斑病變形成過程及發病機制,可以採取波切手術、後鞏膜加固術等。小結:高度近視眼底表現多樣;黃斑病變以上述的三種表型為主均可嚴重影響視功能;治療相對困難,MTM中裂孔閉合較難,視網膜復位率低;相比其他CNV疾病,mCNV的抗VEGF治療效果是最佳的,復發率稍低。
周行濤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題目:ICL與Smile適應證再思考——攀登中的屈光手術
摘要:角膜雷射手術獲得迄今為止最多的共識,認為SMILE矯正近視遠期穩定性與預測性良好,且適應症有待進一步拓展。研究認為表層手術後類前彈力層樣結構產生,通常在術後6-12月形成,且成分和功能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是該結果缺乏組織病理學依據,且均為回顧性研究。另外,介紹了ICL手術適應症並個性化定製手術方案,ICL順應屈光手術的發展方向,加法手術創「無粘」技術,患者的遠期利益才是唯一標準。
楊智寬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
題目:青少年近視眼環境危險因素的定量監測和幹預
摘要:大數據採集工具如雲夾,比較雲夾和調查問卷在量化近視相關工作中的差異,如雲夾客觀展示不同地區青少年的行為特徵,發現城市孩子比鄉村孩子看遠時間要多,但光照度比鄉村孩子要強。通過雲夾來幹預青少年兒童的行為數據的結果顯示,雲夾能顯著改善學生的不良用眼習慣,且糾正後能維持一段時間,絕大部分學生也願意配戴雲夾。雲夾數據提煉近視眼的環境關鍵危險因素,大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用眼距離增加,但用眼時間增長,總結:雲夾為客觀監測近視眼相關環境危險因素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方法,能夠為青少年後天獲得性近視眼的病因分析提供客觀精準的數據支持。
楊曉 中山眼科中心
題目:角膜塑形近視防控大數據預測模型的開發和驗證
摘要:綜合近視防控的三步策略為篩查、預測和幹預,目前塑形鏡近視控制效能在40%-60%,對塑形后角膜地形圖的臨床觀察發現塑形差異,分析預測因子確立背後的理論依據,測量ok鏡配戴1個月後的ASCPS,結果顯示ASCPS參數從戴鏡後第1月至1年時穩定,可以作為評價的指標,難點是難以在龐大的地形圖數據中提取變量、建立模型,為了解決問題借鑑腫瘤研究領域分析高維度數據的經驗,基於LASSO回歸法提取變量、建立模型、驗證模型,提出在未來基於病例系統的AI預測模型的應用。
李仕明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
題目:阿託品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循證思考
摘要:2020年8月數據顯示中小學生近視率上升11.7%,並且世界視覺報告提出需要進行屈光不正的有效覆蓋。但是現有近視幹預措施的機制不是非常明了,有研究顯示低濃度阿託品在亞洲兒童中效果更佳,且另一項研究認為低濃度阿託品與安慰劑相比,0.01%阿託品在一年時的屈光度進展差異為0.26D(34.2%),眼軸進展差異為0.09mm(22%),與無安慰劑對照的其他研究結果有差異。同時,低濃度阿託品的目標適應症人群首先是近視進展快(>0.50D)的兒童,近視的防治需要在近視發生前,但是使用低濃度阿託品預防近視需慎重選擇。
周翔天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 浙江省眼科醫院
題目:近視發病機制研究
摘要:疫情期間近視發病率強烈反彈,現在近視防控已成為國家戰略,環境因素是近視發病率激增的主要因素,在溫州市小學各月份學生近視情況體現出環境主導,同齡8月比9月出生小學生近視率高7.73%(與上學時間關聯密切),同時近距離工作對近視的影響研究不夠明了,因此流調數據很難找到顯著因果關係。近視病因學研究從光學機制到生物學機制,70-90年代認為的過度調節學說到現在的眼球內穩態發育異常學說,認為異常視覺輸入破壞內穩態發育導致近視。研究病理改變和近視的因果關係,鞏膜膠原減少導致鞏膜細胞外機制重塑、厚度變薄及近視形成;鞏膜缺氧可導致近視形成,特異性敲除鞏膜HIF-1α可抑制近視;缺氧促進成纖維細胞分化、抑制膠原合成導致近視形成,促進巨噬細胞浸潤、促進膠原降解導致近視。結果一:鞏膜缺氧是細胞外機制重塑形成近視的觸發因素。阿託品、阿撲嗎啡、明亮光照可以抑制近視和鞏膜缺氧,伴有脈絡膜血流的增加,脈絡膜血流是眼球自穩態發育過程中將光學信號轉化為生化信號的載體,結果二:近距離工作導致脈絡膜血流減少誘導鞏膜缺氧。講解了視網膜胞外多巴胺受體(D1抑制,D2促進)在近視中的作用,結果三:闡明了視網膜多巴胺系統調控近視的機制。總結:近距離工作等誘導近視的視覺信息可通過破壞視網膜多巴胺內穩態失衡,引起脈絡膜血流減少使鞏膜缺氧,導致鞏膜細胞外基質減少,最終形成近視。
倪海龍 浙江大學眼科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
題目:如何講好一堂近視防控校園科普課
摘要:當前近視防控面臨複雜興與嚴峻挑戰。發揮科普的強大力量勢在必行,科普的主要特性包括專業性、通俗性、針對性、互動性以及創新性。那麼,如何講好近視防控的故事,讓孩子、家長、老師、學校增強保護眼睛、預防近視的意識?通過校園科普講座的方式,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設置不同的內容傳遞護眼知識;要將護眼知識以漫畫版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將艱澀難懂的內容變成生動、有趣味的內容;要多用圖片、故事、視頻、漫畫等多樣化的形式呈現。防控近視的主戰場是學校與家庭,近視防控要抓小抓早。要打好近視防控的組合拳。家長的陪伴,對於醫生的信任對於防控近視來說都很重要。共同呵護孩子的眼睛,讓孩子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葉劍 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眼科專科醫院
題目:兒童白內障手術時機及視功能重建
摘要:介紹了兒童時期白內障的概念和形態分類,提出早期檢出對促進視覺發育、阻斷弱視有重要意義,及時手術可增加立體視的形成,減少斜視和眼球震顫的發生。兒童人工晶體的影響因素:度數計算不夠準確,眼軸增長快,缺乏專門的人工晶體(合適的直徑)。7個月以下的白內障術後建議配角膜接觸鏡,人工晶體植入需要對單雙眼、眼軸、可能的併發症、術後矯正條件等綜合判斷。總結:1.先天性白內障可造成終生視力受損、眼球運動障礙;2.視覺重建措施應該包含及時手術、光學矯正和弱視治療;3.兒童單眼白內障:6周內手術,可早期植入IOL,術後儘快光學矯正和遮蓋治療(2-7周);4.兒童雙眼白內障:手術可在出生後8-10周,雙眼手術間隔不宜間隔太長時間,術後儘快光學矯正。
劉虎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題目:內斜視的光學治療的幾個問題
摘要:講解了我國斜視分類專家共識,通過文獻介紹科學矯正屈光異常是斜視弱視治療的基礎,提出內斜視光學治療的幾個常見問題,強調先天性內斜視可以有調節因素,術前必須去除調節因素,另外,生後6個月內發生的內斜視並不都是先天性內斜視。調節性內斜視分為屈光調節下內斜視、屈光調節下內斜視合併高AC/A、非屈光調節性內斜視合併高AC/A、部分調節性內斜視,因此去除調節因素是調節性內斜視的治療基礎。調節性內斜視影響正視化的發展,因為遠視可以持續至成年,斜視和全矯戴鏡本身均影響屈光發育進程。雙焦鏡僅適合於高AC/A患者,仍需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確定雙焦鏡的利弊。部分調節性內斜視的非調節部分可以選擇三稜鏡和手術治療。三稜鏡尤其是Fresnel稜鏡,適用於急性共同性內斜視的治療。小結:科學矯正屈光異常是斜視、弱視規範治療的基礎;未矯正的遠視、調節性集合、分開融合不足是調節性內斜視發生的三大要素;矯正遠視、去除異常的調節因素、恢復正常的AC/A是內斜視光學治療的基本原則;科學的全矯戴鏡、合理的下加鏡、恰當的三稜鏡。
李麗華 天津市眼科醫院
題目:視覺信息加工的金字塔模型-視覺訓練的基石
視覺信息加工的金字塔模型:視知覺、眼球運動、集合、調節、屈光狀態組成視覺信息。視功能檢查:1.調節功能,2.集合功能共同構建清晰、持久、舒適的視覺質量。有效檢查分析處理是我們進行訓練的基石。隨著年齡的增加,視覺作為主要獲取信息的渠道。視覺信息處理:如視覺分辨能力、視覺空間能力等與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隨後李麗華教授介紹了視覺訓練的治療:第一步矯正屈光;第二步處理調節異常;第三步處理集合異常:生理性復視;第四步處理眼動異常;第五步處理視知覺異常症狀的解決。小結:1.調節方面:非老視性調節異常有16.8%的人群,其中包括:調節不足,調節不能持久,調節靈敏度異常,調節過度。2.集合方面:非斜視性聚散功能異常,包括集合不足、集合過度、散開不足、散開過度、基本型內隱斜、基本型外隱斜、融像性聚散功能異常。視覺是複雜的,是人眼、大腦共同完成對信息採集、加工、處理的全過程。
晉秀明 浙江大學眼科醫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
題目:乾眼和視疲勞的臨床鑑別
摘要:通過乾眼治療過程中病人不滿意的原因分析:診斷錯誤,治療方案錯誤,忽略視疲勞,建議重視視疲勞與乾眼的相互關係。乾眼和視疲勞誘因相似,相互影響,會形成惡性循環。從定義、症狀、診斷、誘因、治療等方面分析乾眼和視疲勞的區別。環境、年齡、屈光不正、視頻終端使用以及精神、心理和全身因素都會導致乾眼和視疲勞,提出乾眼和視疲勞的治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無論乾眼還是視疲勞提倡防大於治,積極矯正屈光不正,減少視頻終端的使用時間,排除精神心理以及生理狀態的影響提升病人對治療的滿意度。
視光日曆發布環節:浙二眼科中心聯合錢江晚報等機構,基於社會責任感,依託於媒體的傳播能力,將正確的科普知識傳播給更多的孩子、家長、家庭以期從源頭減少近視眼的發病率。
眼健康公益與社會責任圓桌論壇
陶悅群 合肥
表達了防大於治的觀點。信任眼視光醫生、眼視光師的專業能力。與此同時,平時注重於眼科普、捐贈和慈善用於貧困人群的治療和眼視光人才的培養。
林國樑 上海
深入淺出得分析了消費者行為,意識到新的形式的宣傳手段的重要性,通過新媒體運營提高科普的宣傳廣度和深度。
孫現強 大連
從企業文化「守護光明」延伸到公益和科普。持續開展防盲治盲事業,貧困人群的治療,導盲犬的訓導工作乃至野生動物的救治。由點帶面感染員工、員工家屬、合作夥伴、他人共同行動,提高視障人群的生活質量,以自己的方式傳遞著社會責任感。
楊曉光 廣州
蔡司光學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抗疫期間贊助了250萬多的眼科物資給一線醫務人員,平時也注重貧困人群的治療,青少年近視防控公益活動,而且保持著新的產品研發來優化產品帶來更好的顧客的體驗。
谷伊寧 中國杭州
谷主任談起錢江晚報科普系列浙江大健康與眼科的淵源是基於提高患者依從性、認知度,深耕眼科,目前已擁有100多萬的粉絲。通過媒體串聯眼科、企業從而沉澱出常見的「眼科精華」——《視光日曆——漫畫談近視防控》。科普是最好的眼科處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防患於未然,從而終身受益。
最後,應倪海龍主任邀請,中國眼科手機報/眼界李宇總結:各位企業負責人都提到了企業公益活動和科普公益,可見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眼界》8年來堅持公益平臺,每年拒絕近百個商業新聞申請,秉承初心只做公益宣傳。如果每個人都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主業和事情,相信最終一定會實現我們的眼視光夢、中國眼科夢、美麗中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夢!
防控近視 一路同行
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與視覺健康專訪環節
12月10日下午西湖論壇會前會
張明昌 武漢協和醫院眼科(接觸鏡專場特別邀請)
題目:角膜接觸鏡相關併發症
摘要:張教授來自英雄的城市,曾經的湖北-捂汗(武漢),現在的湖北-無憾(武漢),一首《等風雨過》為開場注入溫暖的正能量,角膜塑形鏡相關併發症包括:損傷,如物理壓迫和機械損傷;缺氧,與鏡片材質、超長時間佩戴、連續夜戴相關;過敏,可無症狀但常有眼癢且易致乾眼,除與護理液過敏,鏡片材質等相關外,還與遺傳體質有關,治療包括一般治療脫離過敏原及對症處理,藥物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雙刃劍)及他克莫司(可有效減輕VKC患者瞼結膜巨大乳頭);乾眼,如何簡單而正確地測量淚膜破裂時間,處理原則為促分泌、人工淚、淚道栓等;感染,可與產品質量、過期佩戴、超長佩戴、缺血缺氧、佩戴衛生、患者背景等相關,導致角膜損傷,需個體化用藥治療。我們可通過佩戴者選擇,鏡片選擇,佩戴者教育,注重隨訪,採取措施阻止等預防併發症。
梅穎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美視美景眼科中心
題目:高度近視塑形要點
摘要:度數越高,角膜中央上皮變薄越明顯,周邊上皮明顯變厚,既往研究發現中央變薄10um,近視幅度下降約1D,但厚度下降與近視塑形幅度非線性關係,一般厚度最多減少20-25um,如平角膜且高度近視建議別輕易挑戰,通過案例展示建議減少降幅驗配。近視度數高塑形後需要關注的情況:塑形后角膜和鏡片間的空隙變小,鏡片黏附角膜的機率越高;高度近視塑形鏡總矢高低,容易偏位;高度近視塑形時需要較多的過矯量;備用鏡片的選擇需要考慮摘鏡後的回退度數和配戴時機;角膜厚度是高度近視塑形的考量因素,角膜較薄且度數較高易導致角膜反覆點染;摘戴鏡時使用粘度高潤眼液時液體難進入鏡片下,此時改用粘度低的人工淚液較合適;塑形後因為角膜曲率平坦化、中央角膜厚度變薄,可引起假性眼壓降低。
陳兆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
題目:角膜塑形鏡複查要點與問題處理
摘要:角膜塑形鏡驗配後最重要的是複查,複查是為了了解戴鏡前後參數變化,對配戴安全性進行評估,及早發現早處理。複查必查四項:視力(驗光、眼軸、雙眼視);裂隙燈檢查(淚液狀態);鏡片鏡盒及吸棒;手衛生檢查。同時關注三大問題:健康安全(倒睫,角膜點染、角膜隱窩、角膜壓痕、角膜浸潤,乾眼和青少年瞼板腺功能障礙),配戴效果(視覺質量、鏡片配適問題、度數增長情況),非配戴相關問題如圓錐角膜、鞏膜炎等。
常楓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總醫院
題目:RGP臨床應用與進展
摘要:接觸鏡分為硬性和軟性,角膜需要的氧氣80%來自空氣,RGP也被稱為「會呼吸的隱形眼鏡」,RGP適用於對於不規則角膜的矯正,且對像的放大率有影響,可應用於近視、屈光參差、顯著性散光、圓錐角膜、無晶狀體眼等,案例展示患者外傷後無晶體眼且出現廢用性外斜,此時使用RGP針對角膜不規則散光、高度遠視矯正效果更佳。同時分享了部分特殊RGP:如環曲面RGP驗配時鏡片中央與角膜間淚液間隙保證20um,水平方向3,9點與角膜接觸,鏡片在垂直方向上順滑活動。如圓錐角膜RGP的選擇需要注意直徑、基弧、3點接觸法,注意保證良好的淚液循環,減少鏡片與角膜的接觸及摩擦。另外還有近視防控的多焦RGP。
陳志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題目:角膜塑形鏡相關上皮損傷的原因及處理原則
摘要:角膜上皮損傷定義重點為瀰漫性點狀脫失和糜爛,角膜上皮反覆剝脫和缺損。上皮損傷分級CCLRU分級0-4級,或輕度、中度、重度分級,臨床發現Ok鏡配戴后角膜上皮在第一天輕度上皮損傷發生率40%-70%,一周時發生率<10%,中重度損傷發生率5%以內。認為早期出現鏡片輕度劃痕與鏡片本身的高透氧材料有關;鏡片中度劃痕,與鏡片材料及護理方法相關,通常出現於6-12月,隨配戴時間增多;鏡片重度劃痕,與角膜上皮損傷有關,通常出現於12-18月,必須儘快換鏡。另外建議,鏡片蛋白沉澱最好每天去除,因為鏡片帶正電荷,而蛋白質帶負電荷,容易沉澱,護理液中有蛋白酶可以更好清除蛋白物質沉澱,研究顯示對於頑固性的蛋白仍然需使用手搓洗鏡片去除。角膜上皮損傷處理:輕度損傷時需要出去誘因,當鏡片無偏位、壓痕、浸潤無需停戴;中度時需至少停戴2天,用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膠,仍不需使用抗生素,但要注意新生上皮脆弱可能反覆損傷;重度時大多數有明確原因,需停戴至少7天後再觀察7天,需眼表專家會診用藥。
總結:ok鏡配戴后角膜損傷首先分析原因,絕大多數為輕度,無需停戴和使用抗生素,可使用無防腐劑人工淚液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膠,必要時用低劑量糖皮質激素減輕炎症反應,熟練掌握「角膜上皮損傷」與「感染性角膜病」的診療常規。
胡培克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浙江大學眼科醫院
題目:角膜塑形鏡對近視控制的安全性及可預測性
摘要:近視控制中,患者及家長注重所用方案的有效性,而我們主要關注安全性。如何預測塑形後的近視控制效果,是否可以通過半年眼軸改變來預測遠期近視進展?本中心研究顯示,半年至3年的眼軸增長與半年內的眼軸改變呈正相關,可以通過半年的塑形鏡驗配後的效果來告知家長其後續的預測效果。多項研究顯示塑形鏡在各方監控下有相對較穩定的安全性,度數高、年齡低患者更容易出現角膜點染,本中心一項研究顯示,角膜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年齡有很大關係,因此需要嚴格把控低齡患者配戴門檻,同時過敏性結膜炎並不是配戴ok鏡的絕對禁忌症,可以在眼表專家的共同監測下進行安全配戴。
workshop:現場匯報人,吳志毅、陳彬彬、陳獨亞
吳志毅針對RGP特點,眼部篩查項目,適應症、禁忌症進行講解,並對放鬆和收緊的常規RGP配適進行現場展示;陳彬彬講解了外傷后角膜大泡,虹膜缺損,不規則角膜進行了光學驗配,分別進行軟鏡+RGP的組合適配情況,特殊設計RGP適配情況,鞏膜鏡適配情況進行展示;陳獨亞分享了散光角膜的各種品牌設計下的角膜塑形鏡片配適狀態,現場專家點評,討論非常火熱,共同探究最新的光學矯正方式。
最後,倪海龍主任特別感謝了歐普康視、大連板橋醫療/目立康、依視路光學和杭州醫哲四大合作夥伴對論壇的鼎力相助,以及所有為這次論壇付出辛勤汗水的年輕眼視光團隊與會務人員的共同努力。
至此,2020視覺健康與近視防控西湖論壇圓滿結束,從2015年來到今天,在杭州,眼科、眼視光專業行業人堅守在這裡,不忘初心,在視覺健康與近視防控領域深耕細作,期待來年,期待2021年西湖論壇的再度精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