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宇宙稱重:兩個不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宇宙模型崩潰

2020-12-06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ESA/Hubble, NASA and RELICS

作者 | 阿尼爾·阿南塔薩米(Anil Ananthaswamy)

翻譯 | 賀白

宇宙有多重?或者說,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呢?為了給宇宙稱重,天文學家做出了許多嘗試。然而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研究者並不在意,認為這只是某種計算誤差導致的。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卻憂心忡忡,他們擔心這一差異會導致現有的標準宇宙模型崩潰。

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這種差異不是由測量誤差導致的,那麼物理學家可能不得不修改目前對宇宙的最佳描述——標準宇宙模型。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 University Bochum)的天文學家昂德裡克·希爾德布蘭特(Hendrik Hildebrandt)說:「如果這真的預示著標準模型的崩潰,那將具有潛在的開創性意義。」

對於哈勃常數(代表了當今宇宙的膨脹速度),通過兩種不同測量方法得到的數值始終存在分歧,也引發了人們對標準模型正確性的擔憂。哈勃常數測量值的分歧,也被稱作哈勃爭議(Hubble tension)。

而現在,在宇宙學中,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分歧出現了,這就是sigma-8爭議。宇宙中的物質不是均勻分布的,而sigma-8反映了與宇宙中物質的密度,以及物質聚集的程度。

如何測量宇宙質量

為了計算sigma-8,希爾德布蘭特和同事轉而研究了一種叫作弱引力透鏡的效應。這種效應指的是,由於星系和地球之間也分布著少量物質,因而來自遙遠星系的光在抵達望遠鏡的過程中,會受到這些物質的引力作用,輕微地彎曲

當然,由此產生的扭曲程度非常微弱,幾乎不會改變單個星系的形狀。但是如果你計算一定範圍內數以萬計星系的形狀的平均值,就會發現微弱的透鏡效應。假設星系相對地球的方向是隨機的,那麼在不考慮弱透鏡效應的情況下,它們的平均形狀應該是近圓形。但由於這種效應導致的輕微扭曲,星系的平均形狀會變成橢圓。

天文學家利用這樣的信號,估計了我們與各個星系密集區域之間的物質(包括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含量和分布。換句話說,他們設法測量了宇宙中物質的密度。

但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另一個信息:我們到各星系的距離。通常,天文學家通過光譜紅移來計算這一距離。紅移是星系發出的光的波長向光譜紅光部分的偏移。紅移越大,該天體距離我們越遠。

然而,在處理上百萬個星系時,用光譜紅移逐一測量單個星系距離的方法效率極低。因此希爾德布蘭特的研究小組轉而選擇了一種叫作測光紅移的方法,即在從可見光到近紅外波段的不同波段中,分別拍攝同一天區的多幅圖像。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圖像來估計每個星系的紅移。「這樣得出的結果不如傳統的光譜紅移方法準確,」希爾德布蘭特說,「但考慮到使用望遠鏡的時間,它的效率要高得多。」

在整個分析過程中,研究小組在9個波段(4個可見光波段和5個近紅外波段)進行觀測,獲得了數百平方度天區(滿月的直徑約為0.5度)範圍的高解析度圖像。他們使用兩臺小型望遠鏡對大約1500萬個星系進行了觀測。他們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在智利帕瑞納(Paranal)天文臺的兩個巡天項目對大約1500萬個星系進行了觀測。這兩個項目分別是千平方度巡天(Kilo-Degree Survey,KiDS)和VISTA千平方度紅外星系巡天(VIKING)。

VIKING可以在近紅外波段對同一片天區進行多次觀測,從而對KiDS的數據進行補充。一個星系距離我們越遠,它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就越快,星系發出的光的紅移就越明顯,也就是說更多的光線會從可見光波段進入紅外波段,因此僅僅在可見光波段進行觀測是不夠的。而紅外測量能夠捕獲更多光線,從而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估算它們的測光紅移。

為了確保測光紅移的計算儘可能準確,研究者還使用了帕瑞納的8米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和夏威夷冒納凱亞的10米凱克望遠鏡(Keck telescopes)對幾個星系的光譜紅移測量值進行了校準。

宇宙測距概念圖(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亞當·裡斯(Adam Riess)對KiDS研究人員的努力表示了認可。他說:「他們的最新結果使用了紅外數據,這或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透鏡效應,並獲得更可靠的測光紅移結果。」

結果帶來的爭議

天文學家利用覆蓋了大約350平方度天區的綜合數據,估計出了sigma-8的數值。然而問題在於,這個數值與根據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CMB)的觀測值計算的sigma-8值存在差異。CMB是宇宙中最早的可觀測光,在大爆炸後約38萬年發出。普朗克衛星逐點繪製了CMB溫度和偏振的變化圖。這樣,宇宙學家就可以利用這張圖來計算早期宇宙的sigma-8值。利用宇宙標準模型(該模型指出,宇宙由大約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他們可以推演出經歷了130多億年的演化後,宇宙當前的 sigma-8值。

問題來了:希爾德布蘭特根據弱透鏡效應估計的sigma-8約為0.74,而普朗克衛星數據提供的值約為0.81。有一種可能性是,這種差異源自統計波動,即數據中出現的隨機噪點。但希爾德布蘭特說,sigma-8爭議源自統計波動的概率「大約只有1%」,因此「統計波動不是什麼大問題。」

至少目前來說,還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釋。這種差異也可能源自於一兩組計算中隱藏的系統誤差。如果研究人員排查出任何此類誤差,這個問題就會消失。

或者,在那之後,爭議仍然存在,就像哈勃爭議一樣。隨著天文測量變得越來越精確,哈勃爭議的統計學顯著性變得越來越大,這甚至讓一些理論學家憂慮到失眠。「我們的sigma-8偏差也可能會出現相似的情況,」希爾德布蘭特說,「但目前我們還不確定。」

裡斯領導了一個估算哈勃常數的研究組,他的團隊通過測量附近宇宙中的超新星來估算哈勃常數。他將sigma-8張力比作「哈勃爭議的姊妹」。目前,研究者認為哈勃爭議源自誤差的概率只有不到350萬分之一,所以它具有統計學意義。與過去幾年間對哈勃爭議的認識過程類似,目前認為Sigma-8爭議有百分之一的概率源自統計偏差。裡斯說:「所以Sigma-8爭議沒有那麼顯著,但仍然值得關注。

如果sigma-8爭議的統計學顯著性上升到了與哈勃爭議相同的水平,那麼重新評估宇宙標準模型將變得非常必要。到那時,宇宙學家可能需要建立新的宇宙學物理模型,使普朗克衛星的估計值與目前的直接測量值一致。

如果未來真的需要「新物理學」來修正標準模型,那麼它可能需要同時或分別改變暗能量或暗物質的含量和性質,並調整它們之間、它們與普通物質的作用方式,甚至其他更離奇的修正。「目前一些試圖平息哈勃爭議的修正理論,反而加劇了sigma-8爭議,而有些理論則契合得更好,」裡斯說。

希爾德布蘭特也認為目前沒有明確的解決辦法。「如果有一個不錯的模型,也許人們會採納,」他說,「但目前,我認為這樣的模型還沒有出現。我們觀測者需要提高對sigma-8爭議的重視,或者乾脆證明它是假的。」

相關焦點

  • 宇宙有多重?宇宙學標準模型可能崩潰需要重寫
    兩種截然不同的宇宙「稱量」方法產生了迥異的結果,而如果更精確的測量不能解決這一差異,物理學家可能不得不修改宇宙學的標準模型——我們目前描述宇宙的最合理模型。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亨德裡克·希爾德布蘭特(Hendrik Hildebrandt)說:「如果這真的預示了標準模型的崩潰,那將很可能是革命性的。」
  • 宇宙質量有多大?新方法測得衝突數據,宇宙標準模型或面臨崩潰
    如果科學家無法解釋這一差異,那麼或許我們不得不修改目前描述宇宙最為合理的模型:宇宙標準模型如果宇宙標準模型崩潰了,造成的後果將會是革命性的。這一測量差異被稱之為「西格瑪-8衝突」(sigma-eight tension)。
  • 宇宙學家們利用引力透鏡可以為宇宙的總質量「稱重」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消息稱,宇宙學家們利用引力透鏡,重新確定了宇宙物質的密度和結構,進而可以為宇宙的總質量「稱重」。而目前表現出和以往的較大差異,可能預示著宇宙學標準模型的缺陷。該成果屬於歐洲的「千平方度巡天」計劃,相關報告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更精確地了解宇宙的「體重」。
  • 兩種方式測得宇宙質量差異巨大,宇宙標準模型或面臨崩潰需重寫
    如果科學家無法解釋這一差異,那麼或許我們不得不修改目前描述宇宙最為合理的模型:宇宙標準模型如果宇宙標準模型崩潰了,造成的後果將會是革命性的。這一測量差異被稱之為「西格瑪-8衝突」(sigma-eight tension)。
  • 宇宙大爆炸前神秘事件 舊宇宙崩潰催生新宇宙
    據國外媒體報導,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理論: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都可以用來解釋關於宇宙本質的許多方面內容,但是這兩個基本理論彼此卻又很難融洽地相處。在對宇宙大爆炸等問題進行解釋時,兩個基本理論顯得各有千秋,但歐洲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新的數學方法似乎可以做到這一點,有可能揭開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上個世紀20年代以前,人們心中那個「靜態的宇宙」幾乎已經成型,然而哈勃的發現改變了這一切,「純靜態的宇宙模型」已經被兩個新生的理論所替代,那就是——「大爆炸宇宙模型」和「穩恆態宇宙模型」。我們都知道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著實讓人們感到迷惑不解,到底宇宙是起源於那個轟動一聲的爆炸,還是它一直就這樣,也會永遠保持這個樣子呢?圖解: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辯論呢?
  • 三種情況都指向同一結果!科學家:宇宙沒有結果
    牛頓的以有限的空間內萬有引力會讓宇宙逐漸收縮到一起的推論,認為宇宙可能是無限大的,這一點非常有意思,儘管這可能不是牛頓想要的結果,但他還是相信了科學的判斷!而奧伯斯則從星光沒有將夜晚照成白晝,則推測出宇宙有並非穩恆態,那麼宇宙必將有一個起始點!
  • 三種情況都指向同一結果!科學家:宇宙沒有結果
    牛頓的以有限的空間內萬有引力會讓宇宙逐漸收縮到一起的推論,認為宇宙可能是無限大的,這一點非常有意思,儘管這可能不是牛頓想要的結果,但他還是相信了科學的判斷!而奧伯斯則從星光沒有將夜晚照成白晝,則推測出宇宙有並非穩恆態,那麼宇宙必將有一個起始點!
  • 宇宙是唯一性的嗎?不同的宇宙參數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宇宙
    說到宇宙中的可怕事實,我們不得不說宇宙似乎受到了很好的規範。宇宙中的常數是正確的。它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否則,我們所知的宇宙是不可能存在的。 精細結構常數α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無量綱常數。
  • 宇宙中存在一種新的宇宙張力,導致宇宙變得比以往認識宇宙更稀薄
    宇宙開始顯得有些奇怪。幾年來,宇宙學家一直對宇宙膨脹速度的差異感到困擾。他們知道它應該以早期宇宙的古老光為基礎,但顯然現代宇宙已經加快了速度——科學家可能忽略了宇宙的基本成分之一,或者這些成分是如何攪拌在一起的。
  • 宇宙起源於何處?量子物理學家:意識創造萬物,包括我們這個宇宙
    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布萊登.卡特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宇宙的演化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強人擇原理,另一種是弱人擇原理。強人擇原理認為,宇宙的演化模型是早已擬定好的,如同編好的程序般,在演化的過程中是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的。
  • 弗裡德曼的宇宙模型竟然是彎的!宇宙:我彎了?
    在弗裡德曼的宇宙模型中,所有星系都直接相互飛離。這種情形很像畫上許多斑點的被持續吹脹的氣球。隨著氣球膨脹,任意兩個斑點之間的距離增大,但是沒有一個斑點可聲稱為膨脹的中心。此外,隨著氣球半徑的持續增大,氣球上的斑點相離得越遠,則它們互相離開得越快。
  • 停止尋找外星人:模型表明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
    當費米悖論和德雷克公式這兩個天體生物學檢驗標準結合在一起,並受數學因素的嚴格約束時,這三個模型會產生什麼結果?這篇相關論文發表在arXiv電子預印本中,因此有待同行評議的考驗。通過分解貌似可信的的化學和遺傳機制模型,儘可能地限制誤差,他們推斷出結果,「我們很有可能是孤獨的。」費米悖論是以物理學家恩裡科·費米的名字命名的。
  • 宇宙的架構模型是這樣的?
    根據現代科學家的觀測分析的結果,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進一步推測宇宙的架構應該類比為「肥皂泡」結構。那麼,首先我們看一下,當下人類對宇宙架構的認知度最高的是:宇宙大爆炸模型。不可能這無邊無際的一個宇宙,就這麼一個奇點吧?或者說爆炸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宇宙,那麼在我們這個宇宙之外又是什麼?無法回答。這就給大爆炸理論,造成了致命的缺陷。其次,就是宇宙模型理論認知度位於第二位的,超弦及M理論。超弦理論的產生,也是隨著科學家們不斷的猜測、觀察、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 《宇宙學》常樸子:中國宇宙模型
    現在我來介紹我多年來關於宇宙的思考。首先來給你描述我通過OYS抽象理論推導出的宇宙模型。這一模型我以中國命名。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命名,或叫常氏宇宙模型,或叫樸子宇宙模型;叫OYS宇宙模型也十分恰當。我的回答很簡答,因為我的思想是屬中國的思想。所謂的中國宇宙模型,是通過OYS宇宙本質抽象推導出來的宇宙自然形成的體系,即混沌系、河母系、、類河系構成的宇宙系統。以下我加以詳細說明。
  • 神秘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導致宇宙中反物質消失
    北京時間10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看,近日一項新研究稱,三種尚未被觀測到的希格斯粒子可能已經導致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反物質消失。反物質是粒子物理學中反粒子概念的延伸,當物質與反物質結合時,會像粒子和反粒子結合一樣,發生湮滅並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
  • 物理宇宙與生命宇宙是兩個不同的宇宙
    按照霍金的理論宇宙是生命的批發市場,只要條件合適,就可以產生生命,進而進化出高等文明來。這是數學宇宙,也是科學宇宙的推論結果。為啥事實觀測與物理預測大相逕庭呢?至今為止,無論如何辯解,外星文明從來沒有任何信號反饋到地球上來,是人類的儀器不夠先進嗎?這是科學家的普遍託辭。
  • 暗能量導致了宇宙加速膨脹?科學家:哈勃常數可以證明
    科學家們認為在宇宙學的標準模型中,暗物質和暗能量佔據了宇宙70%以上的比重,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宇宙在不斷地加速膨脹之中, 但科學家們同時也遇到了一個問題,當他們使用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宇宙膨脹的速度時,得到的結果卻彼此不同。通常來講,科學家們用於測量宇宙膨脹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 我的宇宙模型
    如果你能打開這個文章,那你一定對宇宙感興趣,對於相對論和量子物理不會感到迷茫。但如果你不太清楚,請在閱讀前現先了解一下,我就不再贅述了,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我經過幾周的思考想出來的我的宇宙模型。 相信大家對於四維時空有所了解,至少聽過,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兩種認知。第一種,在三維時空上加時間軸。第二種,在一點上可做4條相互垂直的線。
  • 我們的宇宙可能會忽然消失,並且這一過程可能幾億年前就開始了
    科學家警告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會在與負能量的泡沫發生碰撞時突然消失,而且這一過程可能已經開始  專家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有一天可能會改變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它可能會撕裂生命賴以生存的環境  量子粒子和黑洞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啟動這一點  崩潰可能已經發生在宇宙的一個遙遠的角落  當事件的光線到達我們的時候,已經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