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方式測得宇宙質量差異巨大,宇宙標準模型或面臨崩潰需重寫

2020-08-28 逐遊酣星

我們的宇宙有多重?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我們的宇宙總質量約為10^53kg。這是我們通過觀測太陽系和銀河系的特徵大致推算出的一個數字。

既然是「推算」,那就意味著一定有誤差,這不,一種新的「稱量」方式得出的數據讓科學家們傻眼了——新結果與原來的數字相比差距太大了

如果科學家無法解釋這一差異,那麼或許我們不得不修改目前描述宇宙最為合理的模型:宇宙標準模型

如果宇宙標準模型崩潰了,造成的後果將會是革命性的。

這一測量差異被稱之為「西格瑪-8衝突」(sigma-eight tension)。

西格瑪-8」是一個描述宇宙中物質密度和聚集程度的參數,利用這個參數,科學家便可以根據可觀測宇宙的體積計算出宇宙的質量。

一切衝突的來源正是這小小的「西格瑪-8」。

在了解這一切之前,我們先漲兩個知識,簡單學兩個概念:弱引力透鏡紅移

弱引力透鏡

弱引力透鏡」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一種效應,具體而言,這是一種光學現象,源自於宇宙中物質聚集引發的廣義相對論效應,即時空彎曲

看到這你可能感到不知所云,用通俗的話講,弱引力透鏡就是來自遠處的星系光,被近處的星系的引力輕微扭曲產生的形變效應。

它可以反映宇宙中物質密度擾動引發的純引力效應,因為產生弱引力透鏡效應的天體並不是黑洞那樣對空間擁有極強扭曲能力的天體,所以光產生的形變非常小,幾乎不會改變發光星系的形狀,並不會像強引力透鏡那樣產生「愛因斯坦環」一樣的扭曲形狀。

愛因斯坦環

雖然形變微小,幾乎不會改變單個星系的形狀,但是如果將整片天空中成千上萬的星系全部納入觀測範圍計算平均形變,便可以發現那微弱的引力透鏡效應。

假設那些星系相對於地球的位置是隨機的,那麼在沒有引力透鏡的情況下,它們的平均形狀會接近圓形,而如果出現弱引力透鏡效應,那麼它們的平均形狀將趨於橢圓

只要那片星繫到地球的中央存在中間物質的聚集,那麼就可以觀測到那些星系平均形狀的形變。

天文學家便可基於此來估計該方向中間物質(包括暗物質和常規物質)的數量以及分布情況,也可以說觀測了這一地區的物質密度

不過,僅靠弱引力透鏡無法獲知全部信息,想要精確測量西格瑪-8還需要更多數據的支持,首當其衝的便是要知道星系之間的距離,這就要用到第二個知識:紅移

紅移

在馬路上我們都經歷過這樣一個事情,汽車喇叭的聲調會隨著遠離我們而產生變化,這可以被看做是聲音的「紅移」。

同樣,光也會隨著遠離我們產生變化。

光的顏色由其頻率決定,而頻率=1/波長×光速,可以看出,波長越短,頻率越高,顏色就越發偏藍偏紫。而波長越長頻率越小顏色就越偏紅

一般星系發出的光都是高頻率、短波長的光,但是由於宇宙空間不斷在膨脹,當這些光不斷走向地球時,原本「很短」的光被迫「拉長」。上面說了,波長越長,頻率越小,顏色就越偏紅,光被「拉長」了,顏色便會向「紅」偏移,這就叫「紅移」。

通過哈勃定律Z = H*d /c,科學家可以通過紅移計算出星系的距離。其中Z為紅移量,c為光速,d為距離,H為哈勃常數。其實這個哈勃常數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在後面我們會講到這夥計是如何衝擊天文學的。

由此可見,紅移可以幫我們確定星系間的距離,加上之前的弱引力透鏡效應,科學家便可以進一步觀測宇宙物質密度的分布。

不過在處理數以百萬計的星系時,一個一個地測量星系紅移是十分低效的時,因此科學家們採用了「光度紅移」方法進行批量處理。

具體操作是利用不同波段光拍攝多張同一區域的圖像,據此來估算每個星系的紅移。

雖然這種方法精確度不如一個一個得觀測精準,但是貴在效率高。

學習了上述兩個知識,我們便可以用最短的話語描述整個問題,即「西格瑪-8衝突」究竟是什麼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

衝突的西格瑪-8

該觀測成果屬於歐洲南方天文臺發起的「千平方度巡天計劃」,整個觀測過程中,科學家動用了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帕瑞納天文臺的兩臺紅外巡天系統,通過分析4個可見光段5個紅外光段,得到了數百平方度的高解析度圖像。

為了確保批量觀測紅移的可靠性,研究人員還使用了帕納瑞天文臺的8米甚大望遠鏡和夏威夷莫納克亞山的10米凱克望遠鏡對觀測到的紅移數據進行校準。

在觀測了大約350平方度的天空數據後,研究者利用弱引力透鏡效應與星系紅移估計了「西格瑪-8」的大小。他們發現此次計算的數據與歐洲空間局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觀測值有很大衝突。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本次弱引力透鏡效應觀測的「西格瑪-8」的值約為0.74,而普朗克衛星的數據約為0.81,這意味著宇宙質量可能沒有原本想像的高。

研究人員表示,大約1%的可能,這只是由於正常的統計漲落(隨機噪聲),可能會隨著觀測次數增多趨於一個穩定的平均值。衝突也可能會隨著某種誤差的消除而消除。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宇宙常數在不同的觀測中發生衝突,上面提到過的「哈勃常數」就曾給天文研究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哈勃衝突

哈勃常數是描述宇宙膨脹速度的參數,然而在幾次測量中,哈勃常數沒有一次是完全一樣的,這個衝突被稱為「哈勃衝突」。

首先是2009年歐航局發射的普朗克衛星最新給出的哈勃常數是67.66±0.42

2016年諾貝爾獎得主裡斯領導的小組依據對la型超新星的觀測數據,得到了值為73.24±1.74的哈勃常數。

2018年4月,HST小組和蓋亞衛星通過觀測造父變星得到了73.52±1.62的數據。

造父變星

而到了2019年9月,德國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效應得出了82.4的數據。

幾次哈勃常數的變化都令天文學家們揪心,因為哈勃常數每變一次,曾經觀測的星系距離數據就要改變一次,估算出的宇宙年齡就要改變一次。

如果「西格瑪-8衝突」和哈勃衝突上升到統計相關水平,那麼科學家將不得不重新評估宇宙標準模型是否要重新修改。

除了這兩個常數之外,宇宙精細結構常數也曾經被發現發生了變化。

宇宙精細結構常數是用來度量電磁力強度的常數,它可以影響原子核能否存在。

而根據《科學進步》雜誌2020年4月24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科學家發現在一個方向上宇宙精細結構常數發生了改變,這意味著在那個地方,元素將以不同於地球周圍的形式存在。具體可以看我2020年4月28日的文章:

結語

「常數」開始變得無常,一切開始變得混沌,天文學似乎迎來了全新挑戰,不知人類能否在挑戰中勝出呢?

喜歡文章歡迎點讚、收藏、轉發,記得關注,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宇宙有多重?宇宙學標準模型可能崩潰需要重寫
    來源:新浪科技在觀測某一片天空中多個星系豐富的區域時,天文學家可以利用弱引力透鏡效應信號來估計中間物質(包括常規物質和暗物質)的數量和分布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年來的研究預示著,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可能需要重寫。
  • 宇宙質量有多大?新方法測得衝突數據,宇宙標準模型或面臨崩潰
    既然是「推算」,那就意味著一定有誤差,這不,一種新的「稱量」方式得出的數據讓科學家們傻眼了——新結果與原來的數字相比差距太大了。如果科學家無法解釋這一差異,那麼或許我們不得不修改目前描述宇宙最為合理的模型:宇宙標準模型
  • 給宇宙稱重:兩個不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宇宙模型崩潰
    或者說,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呢?為了給宇宙稱重,天文學家做出了許多嘗試。然而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研究者並不在意,認為這只是某種計算誤差導致的。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卻憂心忡忡,他們擔心這一差異會導致現有的標準宇宙模型崩潰。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 宇宙重量的最新研究:物理學家挑戰了宇宙學的標準模型
    該研究團隊一項新的分析研究包括更多的紅外數據,使這種差異更加突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是宇宙學標準模型中的缺陷,挑戰了宇宙學的標準模型,特別是最近分析的紅外數據可能起決定性作用。 如下圖所示包圍著數個疏散星團恆星的明亮大星雲的船底座星雲(Carina Nebula)。
  • 黑洞形成的兩種方式,一種由恆星形成,另一種質量巨大與宇宙同齡
    黑洞按其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宇宙形成時候產生的原初黑洞(原生黑洞),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通常都是這樣形成的, 這類黑洞誕生於宇宙之初物質和能量的高密度區域,在宇宙形成的幾秒鐘時間內就出現了,所以說與宇宙同齡;另一種就是恆星級黑洞了,所謂「星球形成的黑洞」就是指的這種方式形成的黑洞。
  • 為什麼說標準模型還不夠完善,宇宙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新粒子?
    不僅如此,我們還建立起了一套描述微觀世界的標準模型,成功的解釋了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那麼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套至高無上的「微觀世界寶典」是否就是宇宙的全部?自然界中是否還存在標準模型之外的粒子?
  • 「宇宙大爆炸」理論正面臨破產?
    Wolf (Oxford University) / The COMBO-17 Collaboration針對暗物質難以被探測的另一種解釋是,宇宙的最初時刻可能和宇宙學家想像的有很大差異。以「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為例,計算顯示,新生的宇宙可能在其最初的百萬分之一秒內製造出了大量的此類粒子,當時它們和周圍由夸克、膠子等亞原子構成的粒子漿達成了某種均衡。
  • 宇宙的無限性與有限性為何那麼難以理解?時空觀念尚存巨大差異
    在愛因斯坦物理學中有時也把物體的質量作為第五維,通過這種方式處理宇宙的可變維度,愛因斯坦能夠重寫物理方程,以便它們適用於所有運動狀態下的所有觀察者。可視化四維和五維幾何圖形不僅困難,而且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在三維世界裡畫出高維空間的畫。
  • 丹麥科學家發現:測量宇宙膨脹的速度方法也存在兩種差異
    測量宇宙膨脹的速度方法也存在兩種差異自從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埃德溫但是,由於使用早期宇宙中的輻射和使用附近物體對這種膨脹的測量結果存在差異。現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用於確定宇宙膨脹率的速度測量可能並不可靠。目前,天文學家使用兩種非常不同的技術來測量宇宙的膨脹。一種是基於測量附近星系的距離和速度之間的關係,而另一種則源於研究極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令人驚訝的是,這兩種方法目前發現的宇宙膨脹率並不相同。
  • 宇宙膨脹得究竟有多快?——矛盾的哈勃常數
    這一不安來自對宇宙目前膨脹速度的測量,也就是哈勃常數。 大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通常會使用兩種方法來測定它。所有的團隊都極度的審慎,仔細檢查並核對了自己的結果,他們的測量看上去都確鑿無疑。然而,用一種方法測到的數值就是無法與另一種方法測到的相符。 這一矛盾既危險,又重要。
  • Steven Weinberg:標準模型中蘊藏著的宇宙深意,尚待揭曉|2020騰訊科學WE大會視頻回顧
    為什麼我們要去向政府申請建設更大的粒子加速器和開展更多的實驗,從而突破標準模型的界限?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標準模型本身有一些需要給定的常數,從而通過理論做出預測。比如,除了電子的電荷量,還有兩種類似的數量需要從實驗中得出。
  • 《宇宙學》常樸子:中國宇宙模型
    現在我來介紹我多年來關於宇宙的思考。首先來給你描述我通過OYS抽象理論推導出的宇宙模型。這一模型我以中國命名。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命名,或叫常氏宇宙模型,或叫樸子宇宙模型;叫OYS宇宙模型也十分恰當。我的回答很簡答,因為我的思想是屬中國的思想。所謂的中國宇宙模型,是通過OYS宇宙本質抽象推導出來的宇宙自然形成的體系,即混沌系、河母系、、類河系構成的宇宙系統。以下我加以詳細說明。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在宇宙的真相方面,兩種模型都堅信自己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但雙方都沒有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廣泛支持,「大爆炸宇宙模型」最大的優點是能夠解釋紅移和膨脹,因為它本身就要求宇宙是動態演化的,「大爆炸宇宙模型」還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只是當時還沒有被發現,「大爆炸宇宙模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時標困難」。「時標困難」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兒子的年齡比爸爸大,這樣的謬論。」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用國際射電望遠鏡進行的一組新精確距離測量,極大地增加了理論家需要修改描述宇宙基本性質「標準模型」的可能性。新的距離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改進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計算,這個值對於測試描述宇宙組成和演化理論模型很重要。問題是,當應用於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時,新的測量加劇了之前測量哈勃常數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差異。
  • 「上帝粒子」發現六大影響:宇宙或面臨末日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是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塊拼圖,物理學家認為確認了希格斯玻色子將對物理學界產生六大深遠影響:1.質量的起源之謎科學家此前認為質量的起源之謎與希格斯玻色子有關,瀰漫在宇宙中的希格斯場是假定中的量子場,基本粒子與希格斯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時獲得了質量。
  • 常樸子:中國宇宙模型
    現在我來介紹我多年來關於宇宙的思考。首先來給你描述我通過OYS抽象理論推導出的宇宙模型。這一模型我以中國命名。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命名,或叫常氏宇宙模型,或叫樸子宇宙模型;叫OYS宇宙模型也十分恰當。我的回答很簡答,因為我的思想是屬中國的思想。所謂的中國宇宙模型,是通過OYS宇宙本質抽象推導出來的宇宙自然形成的體系,即混沌系、河母系、類河系構成的宇宙系統。
  • 宇宙「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
    然而,近日一則研究表明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新測量方法測量除了不同的哈勃常數,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看法。這意味著人類以前的推論可能是錯的,那麼科學家需要重新研究宇宙的基本模型嗎?
  • 論宇宙統一原理——陳氏宇宙模型
    ,然而這些宇宙模型對我們人類認識的宇宙的解釋度非常底。如果一個宇宙模型對宇宙的詮釋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那麼可以說這個模型接近於真實宇宙。本文將從討論宇宙的根源出發,從宇宙統一、場統一、熵統一、波統一到黑洞詮釋、物質世界形成機理等進行逐一系統詮釋。科學界期待宇宙統一由來已久,關鍵字:宇宙統一、場統一、熵統一、波統一、黑洞本質宇宙是什麼?怎麼誕生的?宇宙有沒有最普遍的規律或者定律?
  • 毫不起眼的氘元素,緣何成為構建宇宙大爆炸模型的重要基石?
    實際上,說是「挑戰」,卻根本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他們甚至連大爆炸模型是如何來的都搞不清楚。大爆炸宇宙模型雖然說並不完美,還有些東西解釋不清,比如說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但是就目前來說,沒有其他模型能比這個模型更好地與當前可觀測宇宙相吻合。這一點可以從元素周期表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元素「氘」上體現出來。
  • 從粒子到宇宙,從膨脹到坍縮,宇宙或許逃脫不了輪迴的命運
    這個理論認為宇宙空間的差異發生在最微小的尺度上,即甚至比質子還要小得多的粒子的變化,但它們卻產生了宇宙中最大的可達尺度上的影響。雖然放大後的宇宙圖像看起來相當均勻,但它的內部存在極大不均勻的結構,例如星系和暗物質不是均勻分布在整個宇宙中。不均勻結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宇宙微波背景中觀察到的微小的不均勻性。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在38萬年前發出的輻射,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