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來介紹我多年來關於宇宙的思考。首先來給你描述我通過OYS抽象理論推導出的宇宙模型。這一模型我以中國命名。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姓氏和名字命名,或叫常氏宇宙模型,或叫樸子宇宙模型;叫OYS宇宙模型也十分恰當。我的回答很簡答,因為我的思想是屬中國的思想。所謂的中國宇宙模型,是通過OYS宇宙本質抽象推導出來的宇宙自然形成的體系,即混沌系、河母系、類河系構成的宇宙系統。以下我加以詳細說明。
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奇點爆炸形成的,這似乎已成了東西方的共同定論,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卻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我認為宇宙的原始奇點是由前一個宇宙的死亡黑洞形成,當奇點爆炸之後,原有的物質早已在黑洞中被徹底破壞,噴向宇宙空間的東西已不是物質,而是能演化成物質的非物質塵粒,我稱這種塵粒為物質因子,從形象而言,它類似於氣態化的混沌物,所以有時候我也把這種東西叫混沌或者混沌因子。混沌因子有輕混沌和重混沌。這是形成運動分離的必然條件。在大爆炸中,混沌因子以超光速的速度向外彌射到一定程度,便轉化成靜止狀態,這時,混沌的自身引力使其團縮並啟動了自轉的機制,在漫長的自轉運動中,由於內驅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輕混沌因子向外彌散,重混沌因子向內聚集,形成了一球一環的狀態,由於球團內部的排氣現象,噴發的因子流便把外圍的環帶割裂開來,使之形成新的球團。這種噴發割裂,有時形成一個球團,有時形成兩個或多個球團。這個獨立而出的球團在內驅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下,以同樣的方法進行分離,形成新的球團。宇宙中的所有天體系和天體都是在運動規律的作用下以分離的形式形成。宇宙爆炸後形成的第一個球團,構成了宇宙的總核心,我稱之為混沌系,由混沌系分離出了第二級球團,我稱之河母系,由河母系分離出的第三級球團,我稱之類河系,由類河系分離出的球團形成恆星,由恆星分離出的球團形成行星,行星又分離出了衛星和環帶物質。
宇宙奇點爆炸後形成的那個核心,構成了我們宇宙的總核心,在它的周圍分布著若干億萬個二級核心,所以稱這個核心叫做混沌核,作為完整的體系,我稱其為混沌系。混沌系分離出來的二級核心,在它的周圍同樣分布著由它分離出來的若干億萬個球團,我稱之為河母系。河母系分離出的三級核心,在它的周圍分布著由它分離出來的若干億萬個球團,我稱之為類河系。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就是其中的一個三級體系。構成宇宙總系中包含了三級大系,一是混沌系,二是河母系,三是類河系。
在這三種大系中,混沌系和河母系是一種看不見的存在,一般來說,我們只能稱它為非物質世界或暗物質世界。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無法用現有科學手段觀測的世界。它幾乎佔據了我們宇宙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這個世界中所存在的東西不是物質,不具備原子結構,而是一種能夠合成原子的因子,所以我稱它們叫作混沌因子或者稱作物質因子。在銀河系的中心同樣存在著這種因子,由於它本身不具備物質的形態,因而以黑洞的形式存在。但這種黑洞卻是一個活著的黑洞,是它創造了物質並形成宇宙的不斷膨脹。我把這種黑洞稱作黑體。
萬事萬物,有始必有終,這是物質世界的必然性。宇宙也同樣如此。
在我們銀河系系核的周圍,每天都上演著生生死死的節目,不斷地有新的恆星誕生,也不斷地有老恆星滅亡。就拿我們的太陽系來說,它現在正處於自己的宇宙年齡的中年時代,再過數十億年,太陽消耗盡了它的所有顯性物質,表面不再有光源的產生,就露出了它的核心——一個可怕的黑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暗物質。由於黑洞不存在原子的形式結構,我們並不稱其為物質,也不稱其為混沌因子,而是稱它為重子或者陰子。我們知道,宇宙奇點爆彌之後的混沌物是由輕重兩種因子混合而成,由它分離出來的河母系,以及由河母系分離出來的類河系同樣如此。正因為太陽從銀河系被分離出來的星雲團具有輕重兩種因子,它才在運動規律的作用下,重物質內聚,輕物質外彌,形成了太陽系的星團現狀。當太陽在長期的噴發中,把內部的輕性物質因子全部分離了出來,所剩下的只有重性因子,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黑洞。黑洞具有極大的質量和極強的引力。在太陽的老化時期,它在銀河系系核的作用下,不斷地加快運轉的速度,並向銀河系的中心遊移。當黑洞完全形成,黑洞所產生的回歸力便會不斷地把自己體系內的天體撕碎併吞噬。這個吞噬自己所創造下的天體的恆星,此時正處於銀河系的內部,緊靠銀河系核的邊沿,無論是它化作白洞爆炸,還是被銀河系核吞噬,都離不開滅亡的命運。太陽黑洞或因爆炸形成星雲,或因溶於系核,都會形成銀河系再度造星的材料。
但是,真正決定我們宇宙滅亡的原因與恆星無關,即就是千萬個恆星,或者千萬個像銀河系這樣的天體系的滅亡,也決定不了我們宇宙的命運。決定我們宇宙生死的原因在我們宇宙的中心——那個我們稱作混沌系的系核。也就是說,一顆樹上的花謝了,果落了,明年仍然可以再生長出來,顯示生命本身的光彩,但一棵樹的樹根死了,它便無論如何再不會滋生美麗的姿態。當混沌系的輕性混沌因子,全部被分離了出來,所剩下的重性混沌因子,便會轉化成一個無比巨大的黑洞,並產生回歸力,把所有的河母系,所有的類河系,以及所有的恆星和行星都吞噬貽盡,形成一個新的奇點。奇點爆炸,再度創造一個新的宇宙。宇宙就是這樣如此反覆地進行著自己的事業。
我前面說過,宇宙奇點爆炸後形成的混沌狀態是由兩種不同性質的因子構成,由於質量的差異,產生了輕重之分,這兩種不同的因子,可以稱為輕性因子和重性因子,或者稱之為陰性因子和陽性因子。總之,這種混沌物包含著陰陽和輕重的二重性質。重性混沌在運動規律向心力的作用下向內聚集,輕性混沌在運動規律內驅力的作用下向外彌散,由於運動的關係,形成了一球一環的狀態,又由於混沌球團的內部排氣現象(物質在原始狀態下都是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在運動的作用下,由於輕重因子的移動方向不同,相互纏裹,因而使之產生了壓力並不斷地形成了斥爆。),大量的重性混沌因子從內部噴射出來並割裂外圍的輕混沌環帶,使之形成新的球團,這個叫作河母系的原始球團,由於裹攜了噴射出來的重性混沌,也構成了輕重二相的形態。也就是說,所有天體在形成的過程中,都具備了輕重和陰陽的二相形態。混沌系如此,河母系如此,類河系如此。恆星、行星同樣如此。我們的太陽系是由銀河系系核分離出來的混沌物質構成,由於絕大部分輕性因子轉化成了物質的原子結構,於是便出現了一個顯性世界——物質在光的作用下顯現出了人類可以感知的四維時空關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從太陽核心噴發出來的少量重性混沌因子哪裡去了?如果它存在於我們地球之中,形成地球高密度的混沌核,那麼地球在創造衛星和不斷地噴發中,那些從內部噴發出來的重性混沌又哪裡去了?如果物質的原子形態是一個顯性物質,那麼混雜於顯性物質中的便是一個隱性世界,所以,形成我們現存的環境便是一個雙重的世界,顯性物質形成事物,而隱性物質卻隱藏在顯性事物之中,構成了一個由物質世界和非物質世界重疊的陰陽二性世界。拿我們人類而言,人的骨肉構成人的可見形體,而潛藏或重疊在形體之中的隱性物質是否又構成了人的一種隱形形體。或者說,有一種看不見的非物質以它獨有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之中。如果是這樣,我們無法理解的現象就會迎刃而解,比如說人的靈魂和潛意識,比如人體之中的意志和經絡。按照這樣的推理,我們可以得出人的靈魂是由重性的混沌因子構成,它就寄附於我們的人體之中,形成生命的本質,在特殊的情況下,它便可以從我們的身體或大腦中分離出來,存在於空間之中。因為那種重性的混沌因子是一種可以穿越物質的東西。人體上的經絡從解剖上至今無法得以證明,是否是這種重性的混沌因子聚合的地方?我們無法觀測隱性因子,但我們不妨提出一種新的概念,而把握這種辯證。所以,我把形成人經絡的非物質因子稱之為經絡因子,我把形成人靈魂的非物質因子稱之為靈魂因子。
我們宇宙的內部是一個非物質世界,而我們宇宙的外部是一個物質世界。是非物質構成了宇宙的核心。那麼,是否是物質構成了我們生命的有機形式,而非物質則構成了我們靈魂和意志。如果是這樣的話,非物質是決定我們生命的最為本質的所在。
我所描述的大宇宙形態,除了混沌系和河母系無法通過天文觀測證實外,類河系和恆星系統都是可以通過觀測手段認識的。諸多現象都為我的這種宇宙模型提供了證據。雖說混沌系和河母系無法觀測,但仍然不失證實的手段,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了銀河系受於一種不知名的強引力作用,他們把這一現象稱之為暗物質和暗能量,並估計這種暗物質和暗能量佔宇宙總量的三分之二還有多。以下我將採用現有的觀測知識來對這種理論加以證明。
一、銀河系的分子雲
1982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外緣部有新的分子雲 。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三萬光年。新近發現的分子雲大約位於太陽系外側3萬——5萬光年處,其主要成分是氫和一氧化碳;分子雲大約3萬光年。氫和一氧化碳均為輕性物質,它們以3萬光年的厚度環繞在銀河系的外圍,不正說明了銀河系是通過運動內驅力把輕物質向外推彌的現象。銀河系的分子雲的現象不一定是由銀河系直接形成,也有恆星和行星向外拋撒的輕物質的現象。不論是那一種,都證明銀河系存在著重物質內聚,輕物質外彌的運動分化情形。
二、銀河系中的中子星消亡
1996年,美國天文學家在靠近銀河系中心的位置發現了一個天體。該天體被認為是一顆正在消亡的「中子星」,這是X射線天文學35年來首次發現,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爭先恐後地投入研究,以趕在該星體消亡前獲得儘可能多的數據。該星體直徑僅16千米,但卻有巨大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的質量;有巨大的重力場——相當於地球的1億倍。該星體的密度極高,僅一個手指頭尖大小的物質就有1億噸。該星體從一個比它更大的伴星上吸取氣體,獲得能量,其抽取氣體的力量大可把這些氣體加溫至1億度,並由此引發每秒鐘一次X射線爆發。該星體的獨特之處還在於X光波長上同時具有脈衝和爆發現象;還存在著X射線長時間爆發現象,一天達20餘次。有的科學家說該發現「是一個奇蹟之巔的奇蹟。」銀河系中的所有天體,都在遵循著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鐵定法則。恆星從銀河系被分化出來之後,它便進入了自己的分化過程,在漫長的分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個過程是由內向外的過程。當恆星過了中年時期,開始老化和死亡,便又形成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當恆星行至銀河系的外緣(太陽正處於此位置),正值中年時期,隨之它的能量在不斷衰減的情況下,便開始了由外向內的遊移。這時,恆星便進入了老年時期。當能量釋放貽盡,它已臨近於銀河系的核心邊緣地帶,變成了一個黑洞,併吞噬在它引力控制下的物質,行星、衛星、彗星都會被它撕食。這個黑洞的形成是純粹的重性物質的顯現。在吞噬了物質之後,有可能轉化成白洞發生爆炸,變成一種星雲,混合於銀心外圍的星雲之中,成為新恆星的物質材料,也有可能被銀河繫心吞食,化作核心的一部分。科學家發現的這顆正在消亡的中子星正在證實著我的「恆星回歸」的宇宙預言。如果不是如此,我們就無法解答恆星老化消亡總是在銀河系繫心邊沿的現象。
三、銀河系的新星誕生
1989年,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記錄了一顆銀河系新星的誕生過程。他們藉助微波幹涉儀完成了系列攝影,根據這些相片可以觀察到作為一顆新星形成過程的初始階段怎樣向銀河系中部的一個點集中。研究已確定,即將從中產生恆星的氣體星雲直徑總計為1光年,氣體圍繞「雲霧」中心旋轉的速度,邊緣為1秒鐘1公裡,靠近中心為1秒鐘3公裡。這一現象不僅說明了恆星是銀河系系核分化出來的,而且還說明恆星形成星雲團之後從內向外遊移。當銀河系核分離出了輕性物質,以環帶的形式繞繫心運行,由於引力的作用,這個環帶離繫心距離較近,為環帶被內部排氣割裂開來,團縮成團,以便抗拒繫心引力,適時向外遊移,調節出了自己的自然性,並開始了自己的分化行程。
四、銀河系存在巨大黑洞
天文學中的「黑洞」是指演變到最後階段的恆星,由中子星進一步收縮而形成的。黑洞有巨大的引力場,使它發射的任何電磁波都無法向外傳播,從而變成看不見的孤立天體。我們只能通過引力作用來確定它的存在。所以叫做「黑洞」,也叫做「坍縮星」。由於天河中心釋放出X光和電磁波,所以科學界認為銀河系中心存在著黑洞。於是,多年來科學界一直未找到證明黑洞確實存在的證據。1997年8月,在日本京都市舉行的第23屆國際天文學聯繫會上,美國及德國的兩個科研小組同時報告:在銀河系中心的確存在巨大的黑洞。他們的研究已找到了這種證據。兩個小組的研究均得出了幾乎相同的結果,足可以使銀河系中心存在巨大黑洞成為定論。找到證據的一個是德國麥克斯普蘭克研究小組,一個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德國的研究小組在以往的六年間,利用智利的3.5米口徑望遠鏡,對處於天馬星座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星體活動進行了詳細觀測,發現在從銀河系中心到光行進一周時間的距離內的星體,正以每秒約2000米的迅猛速度繞銀河系中心周圍旋轉。從這一速度計算得出,星體旋轉內側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250萬倍。將如此巨大的質量集中於如此狹小的範圍內,除了黑洞沒有其他可能。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小組觀測的時間比德國的研究小組晚。他們用口徑10米的望遠鏡,通過兩年的觀察,準確地掌握了銀河系中心附近,近百個星體的運動速度。以這些速度計算出中心質量與德國研究小組基本相同,大約也是太陽質量的250萬倍。德國和美國的兩個研究小組,用不同的器械分別進行觀測得到了相同的結論,這可以證明銀河系中心黑洞確實存在。銀河系中心存在黑洞的確切證據,充分證明了我所提出宇宙分化學說。銀河系系核是一個從河母系那裡分化出來的「混沌核」這一事實。這裡要說明的是,銀河系的黑洞與恆星死亡黑洞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黑洞。銀河系黑洞是一個具有活性的黑洞,它正在以輕重分離的方式分化恆星,向善的方向發展,而恆星黑洞則是一個死亡黑洞,它正在吞噬物質,毀滅世界,向惡的方向發展。活黑洞裡的混沌因子是輕重二相的,而死亡黑洞的混沌因子則重性單相的。
五、太陽系諸行星有光環存在
由地面觀測可知,天王星有9個環帶,按從遠到近的順序排列,分別為ε、δ、γ、η、β、α、4、5、6。1989年初「旅行者2號」又發現了兩個新環帶,臨時稱1986U1R和1986U2R,前者位於ε環和δ環之後,後者在6環內側,是最靠近天王星的環。天王星的大部分環帶都比較狹窄,最明亮的ε環寬為100公裡,其餘只有幾公裡至十幾公裡,唯有新發現的1986U2R是一個例外,寬度為3700公裡,與木星環相似。土星環是由許許多多細環組成。「旅行者2號」發現天王星環帶也有類似。當它飛越天王星夜半球時,曾逆光拍攝天王星環帶,發現環與環之間有許多細環那樣的結構。所以估計今後天王星的環帶還會增多。為了測量粒子的大小,「旅行者2號」把無線電波打到ε環上,再計算它的反射率,結果確認ε環是大小1米的粒子組成的,而土星環是由無數微粒子和直徑為幾釐米的粒子組成。相比之下,天王星的粒子要大的多。無疑,諸多行星的環帶物質絕大部分是從行星上分離而出的,因為他們沒有被原始排行割裂開來,所以形成環帶。天體的原始分離可能有兩種現象並存,一是輕物質浮彌,由於物質重量過輕,在運動內驅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浮漂在行星的外圍,另一種是爆彌,所謂的爆彌是行星內部的排氣爆炸把輕重兩種物質拋向了行星的外圍空間,也不排除隕星和小行星的碰撞。這些物質在運動中自然形成了環帶。我們所知道的環帶粒子的大塊結構,就是行星拋向太空的重物質冷卻而來。環帶物質是行星沒有演化成衛星的物質材料。
六、銀河系的盤狀結構
銀河系的形狀很像兩個扣在一起的盤子。這一形狀說明銀河系是由運動方向的制約而形成。因為,只有物質不斷地從繫心分離出來,形成不同等級的天體,才會在不同等級的引力超越中,使系盤由內向外拓展。由於物質不斷地從系核裡分離出來,又逐漸演化成不同等級的天體,系核物質就必須不斷地得以補充,但這物質的來源我們不得而知。如果系核通過引力回收而來,那麼宇宙的物質分布是稀疏地存在於宇宙空間。但這種稀疏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為宇宙的具體不斷生滅的現實已徹底打破了宇宙最原始的常規。銀河系所呈現出的等級結構,也證明了這一點。不論是物質來自於何方,天體都是由疏向密轉化。關於宇宙造星物質的補充問題,我認為有兩種主要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宇宙形成奇點之前,前一個宇宙大黑洞所產生的回歸力,再把由自己創造出來的天體物質回收回來的同時,又在大量地吸收宇宙空間的原始物質;第二個方式:當宇宙形成了自身的宇宙序列,它自身中諸多天體也在不斷地轉化成黑洞,這些黑洞也在以回歸力的方式吸取宇宙空間的原始物質。當然,我們也不懷疑,宇宙中的大系系核的活黑洞也在吸收外域空間的原始物質。
七、宇宙空間存在神秘的伽瑪射線爆發
上世紀九十年代,科學家對宇宙空間神秘的伽瑪射線爆發進行了分析揭示,這些高強能量的瞬間爆發所放出的光越暗淡,它們持續的時間越長——這一現象為愛因斯坦相對論中預言的時間效應提供了新的證據。同時這一現象也在證明我所提出的「混沌系」和「河母系」在分離分化中的爆發這一推論。根據假定,暗淡的爆發源來自於比明亮爆發發生的地點更遠的地方。這一發現有力地證明,這些爆發中的許多起源於宇宙的深處,很可能離銀河系很遠的地方。相對論預言了一種已知為時間膨脹的效應,即從很遠處傳來的爆發,隨著輻射穿過時間,同時自身不斷地擴展,爆發的持續是時間被拉長。這些伽瑪射線爆發的起源和性質是開普敦伽瑪射線觀測站(1991年4月發射的宇宙飛船)提供的最神秘的問題之一。迄今為止,科學家觀測到了從宇宙各個方面傳來的這種爆發750餘次,但顯然沒有一次爆發是從產生其他波長的物體上傳來——無論這種射線是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戈邊徳空間飛行中心天文學家傑伊·諾裡斯在美國天文學協會會議上宣讀的報告中說,暗淡的爆發總比明亮的爆發持續時間長,一般說持續的時間是後者的兩倍。大多數爆發持續幾秒鐘,超過幾分鐘的爆發還沒有。看來他們都是從不同地方發出的,同一地方從未發生過兩次爆發。諾裡斯博士和他的同事費克尼亞州費爾法克喬治和梅森大學的羅伯特·內羅夫說,他們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伽瑪射線並不像人們起初假定的那樣僅限於銀河系,但它必定同也許50億到100億光年以外的某些猛烈突發事件有聯繫。理論家已經提出,伽瑪射線爆發也許源於宇宙間兩種密度最大的物體——黑洞和中子星的激烈碰撞。一些科學家繼續認為,爆發源於銀河系內部。
我已基本描述了我所提出的「中國宇宙模型」,以及相關的天文觀測證據。我不知道人們對這種理論持何態度。但我認為方法對了,結果是對的。我的理論並不是一種憑空想像或者猜測,它是由物質的本性和運動的規律的抽象形式OYS規約下形成的,具有相應的科學性。所以,宇宙上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這種理論都能給與合理的解釋,而天文觀測也能為其提供相應的證據。即就是我所提出的「混沌系」和「河母系」是一種隱形的存在,也可以通過對重力和引力的計算,獲得這種存在的基本情形。現在科學家不正把一種看不見的宇宙現象稱作「暗物質」和「暗能量」嗎?
有趣的是我的這種宇宙模型十分類似於大秦帝國開創的郡縣制,先由中央、省會、縣市構成一個三級大系統,再由鄉鎮、村落、家戶構成一個小三級社會單位。這種現象類似也在間接地證明了我的理論體系的合理性。是的,人類的智慧來自於對自身和宇宙在本質上的開悟。人類是宇宙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必然反映著大自然的必然性。這是上蒼賦給人類的基本原則,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理解,我們人類為什麼要以六天工作,一天休息的七天秩序,也不難理解人死後的祭日是以七天為單元來計算的,還有音樂的1234567和七律詩歌的七個音階,這些看起來是俗成規約的現象,都與宇宙的七級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的宇宙的七級系統即:混沌系、河母系、類河系、恆星系、行星、衛星、彗星這樣的一種系統。
常樸子《差異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