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在這節裡,我們討論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關於你的《中國宇宙模型》,另一個是關於你的《宇宙演化過程中的五個原理》。從古至今關於宇宙模型的學說很多,我們中國古代有「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等,西方古代有「多層水晶說」、「地心說」、「日心說」等。現代關於宇宙的模型有「經典宇宙模型」、「相對論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等。你對這些宇宙模型有什麼看法,最類似真實的是那一種?
常樸子:你說的古代宇宙模型,那是人類直覺智慧的產物,不可能具有科學性。現代的幾種宇宙模型雖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仍然存在局限性,有的是從局部規律上推延而出的。我看重「大爆炸宇宙模型」,這一模型的可信度最高,但仍然有諸多解決不了的問題。
千秋:你的宇宙模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有什麼區別?常樸子:我的中國宇宙模型是通過原式推導的方法建立起來的,和大爆炸宇宙模型有許多相似性。大爆炸宇宙模型起初緣於一種啟發,在想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後來摻入了天文觀測的內容,使之趨於完善。但是這種模型卻缺乏宇宙的結構性和層次性。我的宇宙模型不僅闡明了奇點產生的根源,而且還具有多層次的結構性。同時,我的宇宙模型是在OYS三種粒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不同的是我的宇宙模型是在五種演化原理下建立的。當然,所有一切宇宙模型在沒有被科學證實之前,都是一種預言。我相信,到此為止,我的宇宙模型是所有模型中最具有真理性的模型。可以這樣說,如果把大爆炸模型中的方程引用到「中國宇宙模型」之中,我相信,人類一定能通過智慧把握並描述出一個真正的宇宙模樣。
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奇點爆炸形成的,這似乎已成了東西方的共論,但它是如何形成的,至今仍沒有統一的認識。我認為宇宙的原始奇點是由前一個宇宙的死亡黑洞形成的。奇點形成之後,原有的物質早已在黑洞中被徹底破壞,噴向宇宙空間的東西已不是我們現在認識到的物質,而是能演化成物質的非物質的物質塵粒,我稱這種塵粒為物質因子或粒子素。形象而言,它類似於氣態化的混沌物,所以有時候我把這種東西也叫混沌或者混沌因子。混沌因子有輕混沌和重混沌,有大混沌和小混沌。這是形成運動分離的必然條件。在大爆炸中,混沌因子以超光速的速度向外彌射到一定程度,便轉化成了靜止態,這時,混沌因子自身的引力使其團縮並啟動了自旋機制,進行宇宙演化。
在這裡,我還得描述一下大爆炸後的混沌物質的情形。通過原式推導,我們得出宇宙中有兩種物質,即產生引力的O粒子和產生斥力的Y粒子,O粒子佔宇宙總量的75%。Y粒子佔宇宙總量的25%。O和Y都有大小不同的兩種,即大O和小O,大Y和小Y。大O帶三個引力量,小O帶九個引力量;大Y帶一個斥力量,小Y帶三個斥力量。四種粒子佔宇宙總量的比例是:大O 18.75%,小O 56.25%,大Y6.25%,小Y 18.75%。小O粒子和小Y粒子結合成小S場,大O粒子和大Y粒子結合成大S場,小O和大O粒子結合成宇宙重場。當宇宙奇點爆炸之後,兩類不同性質的物質有三種場,其一是宇宙重場,其二是小S場,其三是大S場。重場是一個大O結合三個小O形成的單性引力的粒子,它佔宇宙總量的50%,小S場是由一個小O粒子和一個小Y粒子結合而成,它佔宇宙總量的37.5%,大S場是由一個大O粒子和一個大Y粒子結合而成,它佔宇宙總量12.5%。三種場混雜在一起,形成了奇點爆炸後的噴彌物質。隨著宇宙的演化,重場構成了核引力,小S場構成了宇宙引力場,大S場演化成了星系。
在漫長的自旋運動中,由於內驅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輕混沌因子向外彌散,重混沌因子向內聚集,形成了一環一球的狀態,由於球團內部的排氣現象,噴發的因子流便把外圍的環帶割裂開來,使之形成新的球團。這種噴發割裂,有時形成一球團,有時形成兩個或多個球團。這個獨立而出的球團在內驅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下,以同樣的方法進行分離,形成新的球團。宇宙中的所有天體系和天體都是在運動的規律下以分離的形式形成。宇宙爆炸後形成的第一個球團,構成了宇宙的總核心,我稱之為混沌總系,由混沌總系分離出的第二級球團,我稱之河母系,由河母系分離出的第三級球團,我稱之為類河系,由類河系分離出的球團形成恆星,由恆星分離出的球團形成行星,由行星分離出的球團形成衛星和環帶物質。
宇宙奇點爆炸後形成的那個核心,構成了我們宇宙的總繫心,在它的周圍分布著若干億萬個二級核心,所以稱這個核心叫混沌核;作為完整的體系,我稱其為混沌系。混沌系分離出來的二級核心,在它的周圍同樣分布著由它分離出來的若干億萬個球團,我稱之為河母系。河母系分離出的三級核心,在它的周圍分布著由它分離出來的若干億萬個球團,我稱之為類河系。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就是其中的一個三級體系。構成宇宙總系中包含了三級大系,一是混沌系,二是河母系,三是類河系。
在這三種大系中,混沌系和河母系是一種看不見的存在。一般來說,我們只能稱它們為非物質世界或暗物質世界。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無法用現代科學手段觀測的世界。它幾乎佔居了我們宇宙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這個世界中所存在的東西不是物質,不具備原子的形式,而是一種能夠合成粒子的因子,所以我稱它們叫作混沌因子或者稱作物質因子。在銀河系的中心同樣存在著這種因子,由於它本身不具備物質的形態,因而以黑洞的形式存在。但這種黑洞都是一種活著的黑洞,是它創造了物質並形成宇宙的不斷膨脹。
萬事萬物,有始有終,這是物質世界的必然性。宇宙也同樣如此。
在我們銀河系核心周圍,經常上演著生生死死的節目,不斷地有新恆星誕生,也不斷地有老恆星滅亡。就拿我們的太陽來說,它現在正處於自己的宇宙年齡的中年,再過數十億年,太陽消耗盡了它的所有顯性物質,表面不再有光源的產生,就露出了它的核心——一個可怕的黑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暗物質。由於黑洞不存在原子的結構,我們並不稱其為物質,也不稱其為混沌因子,而是稱它為重子或陰子。原式推導顯示,這種物質是大O粒子和小O粒子所結合成的真場。我們知道,宇宙奇點爆彌之後的混沌物是由輕重兩種因子混合而成的,由它分離出的河母系,以及由河母系分離出來的類河系同樣如此。正因為太陽從銀河系被分離出來的星雲團具有輕重兩種因子,它才在運動的作用下,重物質內聚,輕物質外彌,形成了太陽系的星團現狀。當太陽在長期的噴發中,把內部的輕物質因子全部分離出來,所剩下的只有重因子,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黑洞。黑洞具有極大的質量和極強的引力。在太陽老化時期,它在銀河系系核的作用下,不斷地加快運轉速度,並向銀心遊移。當黑洞完全形成,黑洞所產生的回歸力便會不斷地把自己體系內的天體撕碎併吞噬。這個吞噬自己創造出來的天體的恆星,此時正處於銀河系的內部,緊靠銀河系核的邊沿,無論是他化作白洞爆炸,還是被銀河系核吞噬,都離不開滅亡的命運。太陽黑洞因爆炸形成星雲,或因溶於系核,都會形成銀河系再度造星的材料。
但是,決定我們宇宙滅亡的原因與恆星無關,即就是千萬個恆星,或者千萬個象銀河系這樣的大系的滅亡,也決定不了我們宇宙的命運,決定我們宇宙生死的原因在我們宇宙的中心——那個我們稱之為混沌系的系核。也就是,一棵樹上的花謝了,果落了,明年仍然可以再生長出來,顯示生命本身的光彩。但一棵樹的樹根死了,它便無論如何再也不會滋生美麗的姿態。當混沌系的輕性混沌因子全部被分離出來,所剩下的重性混沌因子便會轉化成一個無比巨大的黑洞,並產生回歸力,把所有的河母系,所有的類河系,以及所有的恆星系都吞噬貽盡,形成一個新的奇點。奇點爆炸再次地創造一個新的宇宙。宇宙就是這樣如此反覆地進行著自己的事業。
我前邊說過,宇宙奇點爆炸後形成的混沌狀態是由兩種不同性質的因子構成。這兩種因子就是我說的O粒子和Y粒子。有必要再說一次,O粒子有兩個,一個大,一個小,大O粒子帶三個引力量,小O粒子帶九個引力量,大O比小O大三倍,卻比小O輕三倍;Y粒子有兩個,大Y和小Y,大Y帶一個斥力量,小Y帶三個斥力量,大Y比小Y大三倍,卻比小Y輕三倍。一個大Y相當於大O的三個體積,相等於小O的九個體積。所以,在宇宙中,O和Y在質量上及作用力上是差異的,但在體積上卻是相等。大O和小O都是重性因子,大Y和小Y都是輕性因子。由於質量的差異,兩種不同的因子,可以稱之為輕性因子和重性因子或者稱之為O粒子和Y粒子。總之,這種混沌物包含著陰陽正反輕重的二重性質。重性混沌在運動規律向心力作用下向內聚集,輕性混沌在運動規律內驅力作用下向外彌散,由於運動的關係,形成一球一環的狀態,又由於混沌球團內部排氣現象(物質在原始狀態下都是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在運動的作用下,由於輕重因子的移動方向不同,相互纏裹碰撞,因而使之產生了壓力並不斷地形成斥爆),大量的重性混沌因子從內部噴射出來並割裂了外圍的輕性混沌環帶,使之形成新的球團,這個叫做河母系的原始球團,由於攜帶了噴射出來的重性混沌,也構成了輕重二相的形態。也就是說,所有天體在形成的過程中都具備了輕重陰陽的二相形態。混沌系如此,河母系如此,類河系如此,恆星和衛星無不如此。我們的太陽系是由銀河系核分離出來的混沌物質構成,由於絕大部分輕性因子轉化成了物質的原子結構,於是便出現了一個顯性世界——物質在光的作用下顯現出了人類可以感知的四維空間關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從太陽核心噴發出來的少量的重性混沌因子那裡去了?如果它存在於我們地球的內部,形成地球的混沌核,那麼地球在創造衛星時從內部噴發出來的少量的重性混沌因子又到那裡去了?如果它包裹在月亮的內部,月亮一定也具有一個重性混沌粒子。如果物質的原子形態是一個顯性物質,那麼混雜於物質中的便是一個隱性世界。所以,我認為形成我們現存的環境便是一個雙重的世界,既有顯性物質事物,又有隱形物質,而隱形物質則潛於其中構成其本質。拿我們人類而言,人的骨肉構成人的可見形體,而潛藏或重疊在形體之中的隱性物質是否構成了人的一種隱形的形體。或者說,有一種看不見的非物質以它獨有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之中。如果是這樣,我們無法理解的現象就會迎刃而解,比如說人的靈魂和意識,比如說人的意志和經絡。按照這樣的推理,我們可以得出人的靈魂是由重性的混沌物質或者說是小S場物質構成。它寄附於我們生命之中,形成生命的本質。在特殊情況下,它便可以從我們身體或大腦中分離出來,存在於空間之中。因為那種重性因子是一種可以穿越物質的東西,人體上的經絡從解剖上至今無法得以證明,經絡和穴位是否是由這種重性因子構成,我們無法觀測到這種隱性的非物質,但我們無妨提出一種概念來把握這一辯證。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具有多層次結構的世界。如果說我們宇宙的內部是一個非物質世界,我們的宇宙的外部是一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正漂浮在非物質世界之中,那麼是否是物質構成我們生命的有機形式,而非物質則構成了我們生命的本質?
最後,我再強調一次,我們的宇宙場分為三種,一種是聚於宇宙核心和天體核心的重場,一種是構成宇宙引力的小S場,一種是構成物質的大S場。在奇點爆炸的那一瞬間,宇宙就產生了小S場,它分布在宇宙的外圍,形成星系演化的場所,所有一切星系以及可見性物質,光、電、射線等都浮動在這個小S場內。小S場隨著宇宙的旋轉形成場旋流。大S場是演化成天體的材料了,也是物質所產生的場。重場是由一個大O粒子和三個小O粒子結合在一起的單性粒子,此粒子具有30個引力量;小S場是由一個小O粒子和一個小Y粒子結合在一起的雙性粒子,該粒子有9個引力量和3個斥力量;大S場是由一個大O粒子和一個大Y粒子結合在一起的雙性粒子,此粒子有3個引力量和一個斥力量。
三種場都參與了宇宙創造世界的活動。
千秋:剛才,我還愁不知如何向你提問下一個問題,現在有了,你說宇宙中有三種場,即重場、小S場、大S場,我的問題是你說的三種場中,那一種類似於牛頓所發現的萬有引力,這與萬有引力有什麼不同?
常樸子: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類似於我提出的大S場。為了區別二者的不同,我們先來認識萬有引力和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任意兩個質點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吸引。該引力的大小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本質或物理狀態及中介物質無關。
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是能解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是物體(質點)間由它們的引力質量而引起的相互吸引所遵循的規律,是牛頓在開普律、胡克等的研究基礎上,通過數學的方式證明,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發表。這一發現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公式表示:
F=GF: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G:萬有引力常量。M1:物體1的質量。M2:物體2的質量。R: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G=6.67×10∧-11N·m∧2/K∧2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但解釋不了萬有引力是如何產生,只知道萬有引力與質量、距離有關,它不可屏蔽而無處不在,現代航天探索過程中發現萬有引力常數不穩定,這添加了對萬有引力的根源追索。一般認為萬有引力實際是磁場力,沒有什麼深奧的引力子或時空彎曲,磁場力性質不同於電場力,不可屏蔽,相互之間與第三者狀態無關。這仍然沒有解決萬有引力的本質問題。
其實萬有引力是物質的必然屬性,亦即物質在本質限定下的本能趨勢。
我們知道,構成物質的基礎物質是大S場,亦即大S粒子。這種粒子在對稱缺破下使粒子得以重新結合,並構成物質的材料。我們知道,一個大S粒子是由一個大O粒子和一個大Y粒子結合下的中性粒子,它帶有3個引力量和一個斥力量,所以,物質的本能力和大S粒子基本相似,引力量遠大於斥力量,這便是萬有引力產生的根源。萬有引力是由小S場傳導的一種力,因為它就浮動了小S場之中。小S場也是重核力發生作用的必然形式。
千秋:你這人太不可思議了,太神奇了。無論什麼問題,到了你那裡,都會讓人有一種耳目全新的感覺。前邊提出了三種場,後邊又給萬有引力下出了一個讓人不可反駁的定義。當然,我也認為「萬有引力是物質在本質限定下的本能力趨勢」,作為萬有引力的定義再恰當不過的。
你前邊說過了你的「中國宇宙模型」是在原式推導下建立起來的,也說明了這一模型和大爆炸宇宙模型的不同之處,那麼,除了這些,支撐你理論的還有什麼,或者說你用什麼方法來驗證你的這一模型的真理性的?
常樸子:當然有。構成我的宇宙模型的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基礎,那就是「宇宙演化過程中的五個原理」。
宇宙是一個由多重的差異性構成的協同對稱的世界。正是由於這種限定,宇宙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成就自身的輕重分離,同質相聚,異性相吸和最少作用量與最大作用量五種規律。為了更深層次地認識我們的宇宙,有必要對這些規律進行闡釋。
是的,我們的宇宙是由一個奇點在137億年前爆炸形成。奇點爆炸之後,噴彌在宇宙空間的原始物質,在最大作用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引力自旋。這個自旋體就是我們宇宙的最為原始的核心。這是一個充滿了非粒子的世界,我稱其為混沌系。這個非粒子的世界由三種物質構成,我分別用OYS給以稱謂,O型是藍相重物質,具有正質量,Y型是紅相輕物質,具有反質量,S型是綠相中性物質,帶正反兩種質量。每種又分為兩種,即大O和小O,大Y和小Y,大S和小S,共六種。這是一種具有差異性質的奇妙設置。在物質分布上,宇宙同樣沿用這種形式,O是重物質,佔宇宙總量的75%,Y是輕物質,佔宇宙總量的25%,大S和小S都是由這兩種物質的演變。這種設置形成了兩個作用量,它們的比例是3:1。這一設置告訴我們,宇宙的引力總量是75%,宇宙的斥力總量是25%。
正是物質在限定和分布上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性,噴彌在自旋中產生了運動的分離,重物質向中心聚集,輕物質向外圍彌散,久而久之,沿運動軸心便形成了一球一環的機制。由於球團內部的排氣噴發,氣流便把外圍的環帶割裂開來,形成了一個或多個新的球團,這個新的球團就是宇宙中的二級大系的核心,我稱其為河母系。當然,這個球團相對於第一個球團,簡直是不可相提並論;也就是它太小了,小的讓我們拿芝麻和西瓜相比,都有些不適當。河母系核以同樣的方法分離出了新的球團,這個球團就是宇宙中的三級大系的核心,我稱其為類河系。類河系又以同樣的方法分離出了恆星,恆星以同樣的方法分離出了行星,行星以同樣的方法分離出了衛星和環帶物質,加之恆星噴發拋流在空間的慧星,到此為止,宇宙由混沌系、河母系、類河系、恆星、行星、衛星、彗星組成了七級序列系統。形成這一過程中,宇宙用了兩個原理,一個原理是輕重分離,即:不同的重量和質量,在運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重物質向內聚集,輕物質向外彌散的現象;另一個原理是同質相聚(也叫同性相聚),即:同一類別的物質在運動演化過程中會向一起聚集。例如,輕物質演化成了宇宙的外圍物,而重物質集中於宇宙的中心形成天體系的系核。各種不同質量的物質以同質相聚的原則形成各自不同的層次。
但是,在宇宙演化中,從非粒子過度到個子和糰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在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個原理就是異性相吸。我們已知,具有具體形式的物質都是由粒子組成的。具有內部結構的粒子是中性的重型物質粒子,如原子中的質子、中子、夸克等,電子、光子以及不具備內部結構的單純粒子或二相粒子都屬於輕型物質。也就是說,原子是由OYS三種物質合成的,主要成份是大S型中性。構成原子的物質,無論是陰性、陽性還是中性,都是表現出了正反的差異對稱性,二者由於互補性因而相互吸引,構成對稱協同的形式。這種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二相協同,即正反協同,如大S粒子是由一個大O粒子和一個大Y粒子組成,並形成中性粒子素;例如由大S粒子素和大O粒子素結合成的SO型個子。二是三相協同,即陰、陽、中性形成的多重對稱的結構形式。如SO型個子、SY型個子和下SSO型個子結合成的一個糰子,和SO型個子、SY型個子和下SSY型個子結合成的一個反糰子等。這種協同的現象就是異性相吸,即:正的所缺是反的所長,反的所缺是正的所長,一個產生相應的斥力,一個產生相應的引力,因而形成了互補性,構成相互吸引下的協同。
除了上述的輕重分離、同質相聚、異性相吸三個原理外,宇宙形成自身還有兩個原理,一個是最大作用量,一個是最小作用量。所謂的最大作用量就是宇宙的作用能,也叫宇宙本能;所謂的最小作用量就是宇宙呈現具體性的功能,也叫束縛能或束縛力。作用能在束縛能的約束下形成具體性並發揮作用。要說明這種原理,我們必須從獨立的粒子開始。
我們知道,宇宙中最原始的粒子有兩種,即O粒子和Y粒子,O有兩種,一是大O,一是小O,Y有兩種,一是大Y,一是小Y。這四種粒子都屬於單相粒子。大O和大Y結合成一個大S粒子,小O和小Y結合成一個小S粒子,這兩種粒子都是二相粒子。大S粒子演化成了我們可見的物質,小S粒子演化成了我們無法覺察的宇宙場。大S粒子浮動在小S場之中,到了宇宙外部,大S粒子在形成個子素的同時通過對稱缺破,形成了O型個子素和Y型個子素,並重新組合,75%的S型個子素和25% O型個子素相結合,便形成了一個SO型個子,75%的S型個子素和25%的Y型個子素相結合,便形成了一個SY型個子。以上兩種個子仍然是二相結合,因為它們的結合是在中性的基礎上呈現出陰性或陽性,粒子的三相結合呈現在糰子的結構中,例如一個SO型個子和SY型個子結合成一個對子,對子再和一個下SSO個子結合,形成了一個由三個個子組成的糰子,這個糰子便有了陰、陽、中三個性別。這就是物質的三相結合。
顯然,粒子是從低級的單一的層次向高級的複雜的層次過度。這一過程呈現出了單相性,二相性和三相性三個類別。這是宇宙固有的限定。能辨別出陰陽性的粒子,我稱其為二相結構;能辯出三相結構的粒子,我稱其為三相結構。二相結構的粒子如個子和個子對,三相結構的粒子如糰子和糰子束。不具備二相結構的粒子如O粒子和Y粒子。
通過原式推導,我們已知個子的一類(相對於原子中的夸克)是由陰陽二性的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往往比另一個部分多出三倍,按百分比分割,即多的部分為75%,少的部分為25%,所呈現的比例為3:1或1:3。我把這種比例叫最大差異比例,也叫奇數比。多的部分決定粒子的性相和本能傾向,少的部分是粒子構成具體性的束縛能和束縛力,其最大的作用是保障粒子形成相應的具體性和給粒子提供運動能。下邊我拿Y型個子和O型個子來加以說明。一個上Y型個子是由75%的Y型個子素和25%的上O型個子素組成,數量大的部分是紅相,紅相是斥力物質,所以它產生出的最大作用量是由內向外的一種力,並且有相應的膨脹性。所以這個粒子是一個紅相的陽性粒子。再如,一個上O型個子是由75%O型個子素和25%上Y型個子素組成,數量大的部分是藍相,藍相是引力物質,所以它產生的最大作用量是由外向內的一種力,並具有相應的收縮性,所以這個粒子是一個藍相的陰性粒子。在粒子的結構中,多的部分決定粒子的性相和本能,少的部分決定粒子的具體性和穩定性。所以我認為,粒子中多的部分是最大的作用量,而少的部分是最小作用量。
同樣,宇宙在物質的分布上也採取了最大作用量和最小作用量的原理。
原式告訴我們,宇宙中有三種物質,它們分別是O型藍相物質、Y型紅相物質、S型綠相物質。O型佔宇宙總量的75%,Y型佔宇宙總量的25%,S型是O和Y的結合,大S場佔宇宙總量的12.5%,小S場佔宇宙總量的37.5%。相對於宇宙中的重場來說,小S和大S都屬於輕性物質。我們知道,大S是演化星系和天體的物質。科學估計,現在形成星系的物質只佔宇宙總量的4%,這就是說,宇宙中心仍保留著8.5%的大S場。在演化過程中,宇宙的最大作用量和最大作用能的作用就是向宇宙外圍分離出輕物質,以膨脹的形式使宇宙呈現出了自己的具體性。當宇宙把絕大多數的大S物質演化成了星系,這對宇宙便形成了一種對等性,在宇宙的外圍,大S場和小S場佔宇宙總量的50%(小S場37.5%,大S場12.5%),在宇宙的內部,小O和大O所佔的重場佔宇宙總量的50%(小O場37.5%,大O場12.5%)。這時宇宙中心的質量仍然很大。由於宇宙內部缺乏了斥力的支撐,便會加速運轉,並在引力坍縮中形成黑洞,黑洞產生回歸,開始吞噬外圍的物質(包括星系和小S場)。於是宇宙便由膨脹轉化成了收縮。當黑洞吞噬盡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並把斥力物質壓向了黑洞的中心,這時集中於黑洞的25%的斥力,使黑洞轉化成一個奇點,並爆炸開來,形成新的噴彌,又重構一個宇宙。在這一段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到,宇宙用最大作用量在創造自身也在毀滅自身,而且用的是同一原理,我們同樣可以感知到,宇宙用最小作用量成就了宇宙的具體性也在創生新的宇宙,用的是同一理原理。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認為,宇宙成就自身的原理不外乎是輕重分離,同質相集,異性相吸,最小作用量和最大作用量。這五個原理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宇宙。我想,這五個原理同樣可以成就偉大的人類和偉大的人生。
千秋:你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推導出了《中國宇宙模型》並寫出了《宇宙演化過程中的五個原理》?
常樸子:幹這樣的傻事是在1985年——1987年之間。地點是寶雞鳳縣山中的一個叫葦子坪的地方。
千秋: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偉大的事情,你怎麼說是傻事呢?
常樸子:除了常樸子這樣的傻人,誰還能幹這樣毫無經濟價值的事情呢?
千秋:除了常樸子這樣的智者,還有誰能幹這樣偉大的事情呢?
常樸子:那也是,幹這樣的事情,不僅要有一股傻氣,而且還要有相應的天賦。可是,一個人一連幾年一分錢都不掙,靠父母養活,在常人眼裡,他不是一個傻子,就是一個精神出了問題的人。
你知道,那時我從鳳縣中學辭去了工作回到山中搞研究,在構建這一模型之前,我已推導出O、Y、S大小質量不等的六種粒子,又在這六種粒子上推導出了30種比較簡單的複合型粒子,得出了由OYS轉化來的原始數1、2、3。按照差異相等性原理,OYS可以解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當我把O看作是奇點的時候,那麼Y就是爆炸。O和Y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由奇點爆炸形成的噴彌物質,會在引力收縮下產生自旋,有了自旋,就有了O和Y的相互鼓蕩,因而又有了空間的反彈。S是大爆炸之後物質的形態,即輕重、大小、反正、虛實,膨脹與收縮等諸多的對等性關係。如果我們把奇點看是O,那麼奇點爆炸就是Y,如果我們把噴彌物質看作是Y,那麼噴彌物的引力收縮就是O。O和Y是一對孿生姐妹,他們形影不離,S就是它們的行蹤。這便是我推導宇宙模型的最為簡單的方法。
千秋:你的宇宙模型十分美妙,它清晰地給我們描繪出了宇宙的層次結構和過程,使我見出了宇宙自身的序列和層次。太有趣了,它就象剝洋蔥似的一層一層地讓我們認識到從混沌到河母,從河母到類河,從類河到恆星,從恆星到行星,從行星到衛星,從衛星到彗星這樣七個層次。可是,你當時又是如何證明這種模型的真理性呢?
常樸子:那當然要證明的,而且我證明了許多年。
你知道我已用OYS推導出了宇宙中最為原始的3個基數,即1、2、3,隨後,我又用1、2、3推導出了4、5、6、7、8、9、0全部個位數。於是我便用數和宇宙序列開始對應。我用1對應於混沌系,我用2對應於河母系,我用3對應於類河系,我用4對應於恆星,我用5對應於行星,我用6對應於衛星,我用7對應於彗星……從1到7是天體序列,它屬於宇宙膨脹性演化序列。從8到10是宇宙的收縮性演化序列。我用8對應了宇宙收縮時期的大噴發,用9對應於黑洞,我用10對應於奇點。在這一對應中,讓我十分頭疼的是8,它的對應物我一直難以確定,尋找它的對應,我幾乎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當我意識到宇宙序列產生於兩種現象,一種是膨脹,另一種是收縮,這才找到了宇宙在收縮時期的大噴發是8的對應。解答了這一問題,我已是快60歲的人了。我原本是可以在上世紀90年代寫我的《差異相對論宇宙學》的,可這一小小的問題竟拖了二十多年不能動筆。當數位得以對應之後,我便開始用我國傳統哲學中的五行再次地對這一模型進行驗證,於是,我根據星系和天體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混沌系和河母系是氣態,類河系和恆星產生光,它們屬於火態,行星和衛星形成土壤,它們屬於土態,彗星和噴發物是堅硬的石塊和冰塊,它們屬於金態,黑洞和奇點是宇宙的終結。其內部類似液態,它們屬於水態。在這一對應中,宇宙序列的氣、火、土、金、水和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只有「氣」和「木」不同。不過,木乃氣的凝結,燃之也會轉化為氣,這又是一種完美的對應。從此,我相信我的宇宙模型是一種具有真理性質的原式科學。
千秋:對於這種模型現在看來還有沒有不足的地方?
常樸子: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它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不過,我還想對此作一些補充。宇宙是物質構成的,我們就必須弄明白物質的差異性作用。我已說過,O粒子有兩種,即大O和小O;Y粒子有兩種,即大Y和小Y;S粒子有兩種,即大S和小S。大O和大Y結合成了大S粒子,這種粒子演化成了顯性物質,是它造就了宇宙的一切可見物包括我們人類自身。小O和小Y結合成了小S粒子,是它演化出了宇宙場。我們可見的一切東西都有秩有序地浮動在這一宇宙場中,就像船浮動在水中一樣。小S作為物質,我們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的質量卻大於我們的物質。我們的物質從大S粒子的角度來說,只有3個引力量和1個斥力量,而小S粒子卻有9個引力量和3個斥力量,它的質量比我們的物質大三倍。如果我們人類能把握住這種粒子,那麼人類就真正地把握住了宇宙的質量。
千秋:前幾天,有消息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先生在南京大學作報告時指出:暗物質是一種宇宙中廣泛的物質。它與電磁力不發生作用。換句話說,它不吸收,也不反射光,自身也不發光。通過引力效應,科學估計宇宙中的27%是由暗物質組成,是所有可見星球星系的5倍多。丁肇中說:「宇宙周期表上的原子,如質子、氮、鋰等等的能量分布,與現有的宇宙射線不符合。」根據他們的測量,正電子和反質子的結果和暗物質的理論是相符的。不過要完全找到暗物質,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你的理論認為,科學家所謂的暗物質是O粒子,它的宇宙常數是宇宙總量的75%,這和科學家的估計相差太遠,不知是你錯了,還是科學家錯了。
常樸子:我相信我的理論,但我也無法證明科學家的估計就是錯誤的。我所謂的宇宙引力量是75%,斥力量是25%,產生引力的物質有,一種是大O粒子,一種是小O粒子。大O粒子佔引力總量的25%,小O粒子佔引力總量的75%,我說過,演化成物質的是大S粒子。如果科學家估計的暗物質是大O粒子,這一估計和我說的大O粒子的數量基本吻合。
千秋:前不久,我在《光明科技》網上讀到題為《現代物理學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文章。文章說,英國《獨立報》網站在近日報導中指出,物理學界最近出現了一種令人不安且飽受爭論的看法:我們正在逼近人類通過科學能了解身邊世界的絕對極限。歐洲粒子研究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哈利·克裡夫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知道是否能對宇宙了解更多,或許,在漫長的科學史上,我們將首次遇到無法回答的問題。而且,更令我們害怕的是,導致我們逼近極限的原因並不是我們的大腦不夠聰明,或技術無法滿足,而是由物理學本身決定。」在這次演講中,克裡夫談到了「宇宙存在著最危險的兩個量」。這兩個量決定了我們在宇宙間看到的一切物質、結構和生命。他表示倘若這兩個量出現任何「異常」,整個世界或許將成為一個空虛無生命的地方。第一個危險量是希格斯場強度。希格斯場是一種無形的能量場,當粒子暢遊在希格斯場中時,會獲得質量最終成為質子、中子,以及電子等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如果沒有希格斯場,我們就不可能存在。確認希格斯場的存在源於2012年cern的突破性發現。當時,物理學家在大型強子對撞機(Ihc)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基礎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根據理論,沒有希格斯場,就沒有希格斯玻色子。但希格斯場本身仍有很多令物理學家們困惑不己的未解之謎。克裡夫表示,依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希格斯場會表現出兩種狀態中的一種,要麼是關閉狀態,這意味著宇宙各處希格斯場的強度值為0,如此以來,它就無法賦於其他粒子質量;要麼是開啟狀態,意味著其值為「絕對大」。但科學家們並未曾見過這兩種場景。克裡夫說:「實際上,希格斯場這盞燈只是微弱地點亮著。它的強度值不是0,但比全值要小1億億倍,這有點象燈的開關被卡在接近關閉的位置上。這個值非常關鍵,如果它有任何細微的差異,那麼,整個宇宙的物質世界都將不復存在。」希格斯場的強度為何有著如此精妙而微弱的量值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物理學家們現在把希望寄托在了「滿血復活且功能更強大」Ihc上,希望其能提供更靠譜的解釋。不過,迄今為止,科學家們仍然在這條漫漫徵途上緩緩行進,且收穫甚微。第二個危險量,是暗能量的強度。克裡夫所指的第二個危險量被物理學家們稱為「物理學史上最糟糕的理論預測。」這個危險的數值涉及到深空的深度和讓人抓狂的「暗能量」。1998年,天文學家發現宇宙的擴張速度並非恆定,而是越來越快。顯然,太空中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力,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科學家將將其稱為暗能量。認為其佔據宇宙總質能的70%左右。自此,暗能量成為廣受科學家青睞的「香餑餑」,因為它關係到宇宙的命運。我們並不知道暗能量究竟是何方神聖。克裡夫表示:「最好的解釋是,它是虛空自身的能量,即真空的能量。」如果這是真的,那麼,科學家應該可以計算出虛空的總能量,從而得到一個代表暗能量強度的值。儘管理論物理學家們也這樣做了,但結果卻令他們抓狂。克裡夫說:「暗能量的值應該為我們根據天文學方法觀察到的數值的10120倍,它比宇宙中任何數據都要大,為宇宙原子總數的千萬億億倍。不過我們很幸運,暗能量比理論預測要小的多。如果按照理論模型,那麼暗能量的排斥力將把宇宙撕裂,將原子緊緊綁在一起的基本力在其面前潰不成軍,地球、星系、恆星、行星都無法形成,我們所知道的任何生命都無法存在。儘管如此,人們仍未能使用現有的宇宙理論創建出一套與實際觀測匹配的暗能量理論,蒙在暗能量頭上的面紗仍未被掀開。看來,科學家需要對現有理論進行改進,從而找到理解暗能量和希格斯場的方法。
我引用了這篇文章,是為你提供一種信息,同時也提出我的問題。關於希格斯場和希格斯玻色子,我的問題是,希格斯粒子是什麼東西,它的強度值為什麼那麼大;這種粒子類似於你用原式推導下的那種粒子?關於暗能量,我的問題是,暗能量對應於你提出的斥力物質Y粒子,你所推導的斥力量是宇宙總量的25%,而科學家卻認為暗能量有70%,這個數字過於龐大,它所產生的斥力足以把整個宇宙撕裂,是科學家估計方法出了問題,還是你的推導出了問題?
常樸子:這篇文章我也讀過,對其中的問題也作過思考。現在我來回答你所提出的問題。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的最後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物理學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機制。在此機制中,希格斯場引起了自發性缺破,並將質量賦於規範傳播的費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場的量化激發,它是通過自相作用而獲得質量。2012年7月2日,美國能源部下屬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宣布,說實驗室最新數據接近證明被認為是「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3年2月4日,其實驗室確認上帝粒子的存在。2014年6月27日,在歐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學家們在對「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屬性進行研究,並將其與關於宇宙大爆炸後的另一理論相結合,最後得出「宇宙是不存在的」這一震驚世界的理論。其原因是宇宙在大爆炸後的零點幾秒鐘立刻發生大收縮,這一現象說明了宇宙是不存在的,人類是不存在的,一切是不存在的。
克裡夫所擔心的並不是「宇宙不存在」,也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向我們提出了諸多的問題,召示科學家尋找宇宙依然存在的正確答案。從上述的理論上看,我並沒有發現錯誤之處。宇宙在大爆炸之後,本來會進行大收縮的,但科學家忘了,宇宙中的引力量遠大於斥力量,但在體積上二者卻是相等的,當宇宙收縮時,斥力便會對其反彈,使得宇宙啟動了自旋的運動機制,並在自旋中分離演化天體,這才是「上帝粒子」的美妙之處。
按照希格斯粒子的理論而言,這種粒子類似於我提出的大S粒子,希格斯場類似於我提出的大S場。如果大S粒子是希格斯粒子,那這種粒子至少還有五種,它們分別是大S(綠子)、SYY(橙子)SY(黃子)SO(青子)SOO(紫子)。這些粒子都有自發性缺破的屬性。它們都會把質量帶給費米子。這些粒子以差異對等的方式把質能從宇宙深處帶到宇宙外圍,並通過對稱缺破的形式進行再次的合成,才形成了夸克、質子、中子等費米子。大S粒子首先會結合成中性的粒子素,構成創造粒子的基礎。大S粒子的對稱缺破,分解成了O粒子和Y粒子,O粒子和Y粒子同樣會結合成兩種粒子素,這就有了創造物質的三種原料,即大S粒子素、大O粒子素、大Y粒子素。這些粒子素以差異對等的方式進行結合,便有了在中性基礎上形成的諸多個子(夸克)。
我想,我已揭破了粒子構成的秘密,它總是以最簡的方式構成了最複雜的結果。
克裡夫提出的第二個事件是過大的暗能量會把宇宙撕裂。其實,宇宙場的存在已證實了這種估計是錯誤的。既然宇宙中的星系和天體都在圍繞著它們的中心運行,這足以說明宇宙中的引力量遠大於斥力量。我說過,宇宙的質量常數是75%,宇宙的反質量常數是25%。宇宙現在正在膨脹,而且已膨脹了140億年,宇宙還要繼續膨脹下去,甚至還要膨脹幾百億年,當宇宙把絕大多數反質量排到體外,內部缺乏斥力支撐,引力子就會坍縮。這時的宇宙進入收縮演化,並最終形成黑洞,創造下一個宇宙誕生的奇點。
千秋:如果說希格斯場和希格斯粒子就是你推導出的大S場和大S粒子,那麼完全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是正確的。如果象你說的橙子、黃子、青子、紫子也是希格斯粒子,那麼還有四種希格斯粒子科學家沒有找到,而你早已給出了這些粒子的簡單結構形式以及它們所帶的質量。橙子是由一個大S粒子和兩個大Y粒子組成,即SYY型;黃子是由一個大S粒子和一個大Y粒子組成,即SY型;青子是由一個大S粒子和一個大O粒子組成,即SO型;紫子是由一個大S粒子和兩個大O粒子組成,即SOO型。這些粒子都可以自發地分解開來,形成單一的大O粒子和大Y粒子,並再度地進行粒子聚合,因而創造出夸克、質子、中子等,是不是這樣。
常樸子:是的。
千秋:用原式推導出的個子(夸克)之下,還有36種粒子,現已被證明了一種,即大S粒子,那麼還有35種沒有被證實,只要這35種粒子,任何一種被證實,你的理論就必然成立,因為你的理論基於差異相對論原理,並非數學運算,也非任意想像,是不是這樣?
常樸子:那是當然。但是,科學家還沒有認識到最重要的六種粒子,即大O、小O;大Y、小Y;大S、小S六種粒子;找到了這六種粒子,方可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粒子模型。
千秋:太不可思議了,你只憑一個大腦就可以思考出如此龐大的理論體系,這怕是人類史上從未有過,也不可複製的奇蹟!
太令人興奮了,我真沒想到,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正和我面對面而坐,和我談論偉大的宇宙真理,對於宇宙的偉大探索的隊伍裡,也有我的身影!不過,我只能給你牽馬提凳,伴你在這條偉大而荒無人煙的道路上少些孤獨。能有你這樣偉大的老師,是我三生修來的福份。
在這節裡,還有兩個問題要向你提問,一個是木星發光之謎,另一個是地球形成之謎。
常樸子:可以,提吧,只要我知道,我都說給你聽。
千秋:前蘇聯科學家蘇奇科夫和薩利姆奇巴羅夫認為,木星的核心溫度達28萬K,正在進行熱核反應。木星除把自己的引力轉化成熱能外,還在不斷地吸取太陽射出來的能量。這就使它的能量越來越大,且越來越熾熱,並保障了它的亮度。觀察表明,由於木星向周圍空間釋放熱能,已融化了它的衛星1的冰層。有人認為,就木星的發展來看,很可能成為太陽系中與太陽分庭抗衡的第二顆恆星。30億年後,太陽到了晚年,木星可能取而代之。還有人認為,木星距取得恆星的資格還很遠,雖然它是行星中最大的,但跟太陽比起來又是小巫見大巫了,其質量也只有太陽的千萬分之一。恆星一般都是熊熊燃燒的氣態球團,木星卻是由液態氫組成。儘管木星也發光,但與太陽相比,又算什麼呢。所以有人說,木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星,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恆星,而是在行星和恆星之間的特殊天體。那麼你是怎樣認為呢?
常樸子:證明木星是否是行星的必然因素是看它是否由恆星分化出來。這就象證明一個孩子是否是某人的兒子是由某人所生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講,木星必然是一個行星。我們已知太陽系所有物質,包括地球、木星、土星以及其它行星和小行星,當然還有衛星和彗星,都出於太陽這顆恆星。太陽原始星雲團通過運動向心力和內驅力的作用,輕物質外彌,重物質內聚的這種方式,形成一球一環的形態,由於內部排氣噴發割裂了環帶,使之形成新的球團,這個球團就是行星的原始星雲。太陽就是以如此的方式分離出了圍繞它運行的所有行星。在行星沒有完全冷卻之前,每一個行星都像木星現在這樣,向太空拋灑能量,也都發光。木星的內部是液態,同樣其它行星的內部也是液態,只不過它們比木星多了一個堅固的能把熱能封蔽起來的殼子而已。由於木星過於巨大,內部的熱量的排放足以阻止殼的形成。所以,它仍然在發光。直到有一天,它的內部能量無法阻止外殼的形成,木星便自然展現出了和所有兄弟姐妹相同的形態。所以,我認為木星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貨真價實的行星,它永遠也不會變成太陽,更不會給太陽系帶來更多的光芒。
千秋:人類有史以來,至今仍對地球如何形成沒有公認的定論。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陸續提出了許多關於地球形成的學說,比較流行的有六種,一是彗星說,二是隕石說,三是星雲說,四是行星平面說,五是雙星說,六是衛星說。對於這六種學說你有什麼看法,你認為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常樸子:彗星碰撞說是法國布封在1749年提出的。他認為很久以前,一顆彗星撞進了太陽,從太陽上打下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幾個不同的行星。隕星說是康德在1755年所出版的《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他認為是隕星積聚成了太陽和行星。宇宙星雲說是法國拉普拉斯在1796年所出版的《宇宙體系論》中提出的。他認為是星雲積聚產生了太陽,太陽排出了氣體物質形成了行星。雙星說我記不得是誰提出的。這種學說認為除了太陽以外還有一個恆星,正是這顆恆星的破裂,形成了太陽系的諸多行星。行星平面說認為,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平面上繞太陽運轉,因而太陽系才能由原始的星雲盤產生。衛星說認為,海王星、地球和土星與衛星大小大體相等,也可能存在過數百個同月球一樣大的天體,是它們構成了太陽系,而我們已知的衛星則是被遺忘了未被運用的材料。
以上的諸多學說中,我比較看重康德的隕星說和拉普斯的星雲說,兩種學說雖然說法不同,但都認為太陽系起源於瀰漫物質(星雲)這兩種學說被後來統稱康德——拉普斯假說,並被相當多的科學家認可。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星雲說」暴露了諸多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如逆行衛星和角動量分布異常的問題。根據天文學家觀察,在太陽系的系統內,太陽本身的質量佔太陽系總量的99.87%,角動量只佔0.73%,而其它九大行星及所有的衛星、彗星、流星群等總共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13%,但它們的角動量卻佔99.27%。這個奇怪的現象,天文學上稱之為太陽系角動量分布異常的問題。星雲說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束手無策。
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由星雲形成,這是難以更改的事實。至於星雲說解釋不了角動量異常的現象,是因為還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已有很多觀測結果表明,太陽系是從原始的瀰漫星雲演化而來的,但計算表明,如果原始星雲角動量等於今天太陽系的總角動量,那麼,當星雲收縮到今天太陽系的大小時,赤道處的離心力將遠小於吸引力,不可能留下物質來形成星雲盤。所以必須認為,原始星雲的質量比今天的太陽系大,角動量也比今天太陽系的角動量大得多,後來一小部分物質離開了太陽系的,帶走了絕大部分角動量,才能夠解釋這種矛盾。物質要克服原始太陽的引力而逃離星雲盤,必然要伴隨星雲盤的耗散。那麼存在的問題是,星雲物質及能量是如何耗散的。
有一種假設認為,原始星雲及能量耗散的主要機理是,部分氣體分子的熱運動速率有可能超過所在的引力場的逃逸速度,因而攜帶能量及角動量逃離原始星雲。但通過分析計算證明,這樣耗散的物質與能量是有限的,它不是原始星雲物質及能量大量耗散的主要原因。還有一類假說認為,由於原始太陽的光輻射及太陽粒子流的作用,而使類地區原行星以氣體揮發掉,最後只剩下固體的部分而成為類地行星。但計算表明,原始太陽的光輻射及粒子流不可能是原始星雲中氫氣揮發的主要原因,故也不可能是原始星雲外圍物質的能量耗散的主要原因。
原始星雲在收縮過程中,由於離心力的影響,將逐漸演化成鐵餅狀的星雲盤。這時愈靠近中心的部位密度增加愈快,星雲的中聚度將較快增大。在這樣條件下,愈靠近星雲盤中心的物質公轉角速度將愈快,從而形成一定的徑向角速梯度,並產生星雲物質之間的內摩擦作用。隨之將使星雲盤內部的動能及角動量逐層向外傳遞,最後使星雲盤外圍的物質攜帶動能及角動量逐漸逃至宇宙空間。這不僅解答了上述的疑難問題,也恰好說明現在太陽所佔有的角動量如此之少是其內部動能及角動量向外轉移的必然結果,而不是什麼角動量異常。
現在,人們已接受了地球是由彗星碰撞形成的觀點。這是因為1987年,人們觀測到一顆彗星在行至近日點時彗頭被太陽吞噬,1945年也有一顆彗星以同樣的姿勢進入太陽的懷抱,1979年美國的一顆人造衛星拍攝到一顆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速度撲進太陽的大海中。
其實,彗星碰撞說是一個最不靠譜的學說。如果說地球和太陽是由彗星不斷碰撞而成,那麼我們要問,是誰創造了那麼多的彗星物質呢?我並不否認彗星碰撞的事實,這一現象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彗星是從哪兒來的。我認為彗星的來源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銀河系在分離恆星星雲時噴發到太空的物質,另一種是恆星在分離行星星雲時噴發到太空的物質。第二種可能遠大於第一種可能。除此,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來源。
以上六種觀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合理的因素,但卻不是地球形成的根本原因。現在我就以宇宙奇點爆炸層次分化系統的學說作為基礎,來描述地球的形成過程。
若干億萬年以前,太陽氣態星雲團在運動向心力和內驅力的作用下,重物質內聚,輕物質外彌,形成一球一環的運動機制,由於內部的排氣現象,太陽從內部噴射出的氣體攜著部分重物質,把環帶割裂開來,這個環帶在引力的作用下,團縮成了球團星雲並圍繞太陽運行。如果說太陽在那次排氣中,只是一次噴發,那麼地球就是一塊星雲構成,如果那次是兩次或者更多次噴發,就會形成兩個或多個行星雲團,這些雲團就自然會在後來的演化中相互碰撞。所以,地球有可能是兩個行星或多個行星碰撞形成。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恆星的噴發物質形成彗星。自從太陽形成以後,太陽和它體系中的行星都在捕獲彗星,小行星以及隕星。
千秋:在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存在著數以千計的小行星。很少有科學家關注這些小行星的成因。而你的理論正好解釋小行星的分布之謎。
常樸子:是的。科學家發現了這些小行星,所關心的並不是它們的成因,而是它們會不會撞上地球,給人類帶來災難。自1801年1月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發現了新的行星起,至今人類已發現了多達5000多個小行星,其中已測出運行軌道並編號的近3000顆。據統計,現代天文望遠鏡發現的小行星還不到總數的千分之一。雖然為數眾多,但這些小行星體積和質量都很小,最大的穀神星直徑只有770公裡,不到月球的1/4,體積不足地球的1/450,如果你登上小行星,能一目了然的意識到,自己是站在一個行星上,四周越來越向下彎,球形感油然而生。1937年發現的赫指小行星,直徑不到一公裡,只有泰山的一半高。因此,到現在為止,把小行星全部積成團,充其量也只有一顆中等衛星那麼大,同大行星相比,那簡直是千裡之別。為什麼有如此多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它又是如何形成,我有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在太陽分離出木星和火星之間的那一段時間,太陽產生過多次噴發,在此時,太陽分離出來的環帶物質比較稀薄,卻因排氣噴發而生,割裂了的環帶只能形成小恆星。通過數以千計的這樣分離,便有了如此多的小行星集中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還有一種現象是太陽形成環帶物質,內部同時產生出了多次噴發,把環帶割裂成了許多小塊,這些小塊便形成了小行星,間或兩種現象交叉進行。
千秋:為什麼它們不會形成碰撞,在碰撞後形成大一點的行星?
常樸子:這個我也很難回答,也許是因為它們有各自不相違背的軌道。
千秋:為什麼太陽要在那一時段頻頻發生噴發現象呢?
常樸子:我們的銀河系是由一個河母系分化出來的一個星系,當太陽系運行到了兩個大系的之間,由於兩大引力的拖拽,使之太陽產生了頻頻噴發的這一現象。除此之外,我想不到第二種形式。
千秋:還有最後的一個問題,按照你的理論,重場和重物質會集於星系的中心,那麼地球的內部是否也聚集了這種重場物質?
常樸子:按照我的理論應該是這樣。
要知道一個雞蛋的內部是什麼東西,只要把這個雞蛋打破就是了。可是我們人類並不具備打破地球的能力和權利。人類只有藉助自己的智慧另作打算。按照目前的科學水平,人類採掘的礦井最深可達兩千米,我們的鑽探深度最多也不過一萬米。這個距相對地球6300千米的半徑來說,其厚度就像一個肥胖的女人穿著的紗衣與人體的相比那樣。這並不是說人類對地球的內部一無所知,人類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對來自地下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可以推測出地下的大致情形。火山活動告訴人們,地下是熾熱的巖漿。然而這熾熱的巖漿來自地下並不太深的地方,那地下更深處是什麼呢?於是科學家又找到了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武器,那就是頻頻造成災害的地震。
我們知道,地震是地球上頻發的事情。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以傳得很遠。地震波在地下傳播時,其速度的快慢與地下物質的情形有一定的關係。人們發現,地球內部有兩個地方引起地震波變化的深度,一個在地下33千米處,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處。在33千米的深處,地震波突然加快,到了地下2900千米深處,地震波的速度突然下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快慢與物質的狀態有關,如果是在固態物質中傳播,速度就低;如果在液態物質中傳播,速度就快。據此科學家判斷,在地表33千米以內,一定是固態物質,這就是由各種各樣的巖石構成的地殼。由33千米到2900千米以內,地震波的速度明顯加快,科學家由此推斷,這裡可能存在著一個近似液態的巖漿物,稱這一層為地幔。當地震到了2900千米以下,一直到地心,再次減慢,於是科學家推測,這一部分可能又變成了固態物質。科學家把它稱之為「地核」。就這樣,地球被劃出了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區域。由於這一判斷有科學根據,因而得到科學界一致認同。人們早已知道,每向下100米,地溫增加3到15千米以下,溫度增加變慢,到6300千米的地點,地溫要達到3000以上,不但地下溫度特別高,而且壓力也極大。有人估計,如果拿大氣壓做標準,地心的壓力要達到300萬大氣壓以上。當然,這只是一種估計,不一定準確,但地下是一個高壓環境,不會有什麼問題。再有一個問題需要解答,那就是地球的內部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我們人類在地球上已發現了100多種元素。事實上這些元素並不是平均分布,有的元素特別多,有的元素特別少。以地殼為例,氧、矽、鋁、鐵、鈣、鈉、鉀、鎂、氫、鈦這10多種元素佔去了地殼99%以上,其餘80—90種元素只不過佔10%以下。在上面提到的10種元素中,氧的含量最多,佔地殼總量的近一半;其次是矽,佔地殼的1/4;再次是鋁,佔地殼的1/13。這三種元素佔去了地殼的80%。那麼,地殼之下都是些什麼東西呢?我們對地下的組成知之甚少。人們大致可以這樣估計:在地幔層,氧和矽的含量會比地殼有所減少,鐵與鎂的成份有所增加。在地核部分,大概鐵與鎳有明顯增加,所以有人把地核也叫「鐵鎳心」。以上是相關地球內部的現有知識。
我認為地心並不是由鐵和鎳構成。其原因很簡單,如果地核是鐵鎳構成,那麼3000℃的高溫下,鐵和鎳必然會被融化,地核也不會是固態,地震波也不會改變。通過重物質內聚,輕物質外彌的運動分離原則,我推斷地核是一種並不為我們已知物質形態的東西構成,它是來自宇宙中心的最為原始的物質因子。這種物質因子可能比我們已認識的所有粒子都要小,但卻擁有比任何粒子都要大的質量和重量。另外,它還具備一種任何粒子都不具備的特性,那就是可以耐3000℃以上的高溫,即就是一萬度,甚至是更高的溫度,也不會被其融化。我稱這種東西為混沌。混沌團聚在地球的中心,由於它的密度和質量極大,地球引力的80%以上都來自於地核。所以我把地心稱之為「混沌核」。按照原式推導,這種物質就是我說的大O和小O兩種O粒子。大O佔地心總量的25%,小O佔地心總量的75%,兩種粒子在體積上基本相等。大O粒子有3個引力量,小O粒子有9個引力量。正是這種「混沌」,產生了我們地球的絕大部分引力。在宇宙中,O粒子佔宇宙總量的75%,Y粒子佔宇宙總量的25%。還是這種設制,造就了宇宙內重外輕的機制。所以我認為,在宇宙星系和天體的核心部位都聚藏著這種O粒子,是它形成了天體的主要引力。
當然,你會說那藏在地心中的「混沌」是單相的引力粒子,為什麼不會形成黑洞,產生回歸力吞噬地幔。我認為形成黑洞要有必須的條件,那就是一種速度,沒有人給它這種速度,它自然是安靜地呆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