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對於你的「差異相對論」,我從未有過懷疑,也充分地相信它是一種絕對的真理。在《原式推導下的粒子世界》裡,你首先推導出的是引力子和斥力子,即O粒子和Y粒子;其次是自然粒子,S粒子,科學家所謂的萬有引力粒子,而就是所說的由O和Y結合下的S粒子。到現在為止,科學家並沒有找到這一粒子,但並不能說明這種粒子不存在。從量子力學理論出發,引力粒子必定是存在的。引力在量化時,引力能量可以是一份一份的,引力能量畢竟由引力子作為載體,將能量傳遞到無限的遠方。這就是引力粒子存在的理由。宇宙必定存在著這種東西,否則宇宙就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在你的理論中,O粒子有兩種,即大O和小O,大O有3個引力量,小O有九個引力量;Y粒子有兩種,即大Y和小Y,大Y有一個斥力量,小Y有三個斥力量。所以由O和Y結合出的S粒子也有兩種,即大S和小S,大S粒子有三個引力量和一個斥力量,小S粒子有九個引力量和三個斥力量。大S粒子可能就是科學家們所謂的希格斯粒子,它演化成了我們可見的一切東西,而小S粒子則演化成了宇宙的萬有引力。你的理論已給科學家提供了一種尋找引力子的途徑。我相信有一天,這種粒子會被發現,而且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到那時候,我們看的電視和用的手機,用的正是由引力子傳遞的信息。
關於你的理論的普及,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我只所以向你這樣提問,是請你闡明這樣一種事實,而並不是懷疑你的理論。好了,我們不必在此度留,還是換一個話題。在這一節裡,我擬定和你討論你所發現的最小作用量,最大作用量、穩定性、互補性、差異性、有限性、無限性等諸多的原理。我們先從最小作用量原理開始。
按照百科的解釋,最小作用量原理,是物理學中描述客觀規律的一種方法,即從一個角度比較客體一切可能的運動(經歷),認為客體的實際運動(經歷)可以由作用量求極值得出,即作用量最小的那個經歷。作為研究光線的反射和折射的結果時,費爾馬曾經得出:「自然界總是通過最短的途徑發生作用的。」此後,莫培督在其1744年的一篇論文中宣布了他稱之為最小作用量的原理:「自然界總是通過最簡單的方法產生起作用的,如果一個物體必須沒有任何阻礙地從這一點到另一點——自然界就利用最短的途徑和最快的速度來引導它。」我的問題是你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和莫培督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有什麼不同,你又是怎樣發現這一原理的?
常樸子:我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是物質在結構上的一個規律,而莫培督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則是物質在運動上的一種規律,二者看起來區別很大,但其實質都是一樣。
光粒子之所以展現出一個完美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其真正的原因在於光的運行在一種最小作用量原理的限定之中。也就是說,最為本質的物質基礎限定了光的這一行為。最小作用量是宇宙自身的一種必然限定。下面,我來說我所發現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1985年,我在山中用OYS原式推導出了O粒子、Y粒子和S粒子。O粒子是引力粒子,Y粒子是斥力粒子,S粒子是由O和Y結合下的一個中性粒子。由O和Y結合的S粒子有兩種,一種是大S粒子,這個粒子有三個引力量和一個斥力量;一種是小S粒子,這個粒子有九個引力量和三個斥力量。在這一原始的結構中,無論是大S粒子,還是小S粒子,都存在著一種同樣的比例,即1:3或3:1。這一比例產生了兩個原理,即最小作用量和最大作用量原理。即物質以最小的反作用量約束住了最大的作用量。同時,物質又以最大的作用量約束住了最小的反作用量。
隨後,我又用原式推導出了個子。在個子的結構中仍然存在著最小作用量和最大作用量兩個原理。個子就是科學家所謂的夸克。下面我拿一個O型個子和一個Y型個子來作說明。構成個子的物質是個子素,個子素有三種,一種是由O粒子聚集而成的,一種Y粒子聚集而來的,另一種是由S粒子聚集而成。一個O型個子是由75%的O型個子素和25%的Y型個子素結合而成的。這個粒子中的引力粒子數和斥力粒子數的比例為3:1。也就是說O型個子是以最小的斥力粒子數量約束住了最大的引力粒子數量,使粒子形成了一個具有穩定性的個體。一個Y型個子是由75%的Y型個子素和25%的O型個子素結合而成,這個個子斥力粒子的數量和引力粒子的數量的比例是3:1。也就是說,一個Y型個子是以最少的引力數量約束住了最大的斥力數量,使粒子形成一個具有穩定性的個體。這就是我提出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即粒子以最小的正能束約最大的反能,以最小的反能約束最大的正能。
光粒子是由大S粒子演生而來的一種物質,它自身的結構就具有最小作用量原理,同時,它在小S型引力波中運行,小S型的宇宙引力粒子也是如此的結構。所以,我認為,我所發現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和莫培督的最小作用量的原理是一樣的,我的原理可以解釋他的原理。
千秋:你剛才提到了最大作用量,這同樣是一種限定。那麼這一原理的作用是什麼?
常樸子:問的好。一般來說,最小作用量的作用在於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的束縛並支持另一種物質發揮最大的作用。所以,最大作用量常見於萬有引力之中。不常見的作用就是形成宇宙黑洞的引力。
單純的O粒子和單純的Y粒子是不會產生運動的,只有兩種粒子的結合,才會形成運動。我們知道,宇宙引力是小S粒子構成,這種粒子有九個引力量和三個斥力量。斥力量是最小作用量,引力量是最大作用量。所以,宇宙引力永遠保持著由外向內的力趨勢。這種力趨勢就是最大作用量。由大S粒子構成的物質同樣如此。因為在物質中,引力量永遠大於斥力量。這也是天體只所以能由氣態演化成固態的原因。在前一次的訪談中我說過,我們宇宙成就自身的偉大法則就是最小作用量和最大作用量。在宇宙中,引力物質和斥力物質存在著一種差異的限定,即宇宙的引力量是75%,而斥力量是25%,兩種宇宙常數就是最大作用量和最小作用量。所以,宇宙常數永遠保持在3:1的這個比例。當我們的宇宙把絕大多數斥力能排放到了外圍,演化成了星系,宇宙內部便缺失了最小作用量的斥力支撐,宇宙內部存在的大量的引力能便會在引力坍縮中加速運轉,形成黑洞,產生回歸力,併吞噬外圍的物質,最終形成一個奇點並爆炸。這一切形式和過程都是最大作用量在發生作用。所以,我認為最大作用量常見於宇宙引力之中,也常見於宇宙黑洞之中。
千秋:你的回答令人滿意。你所發現的最小作用量不僅解決了莫培督最小作用量的根源問題,而且還帶出了最大作用量。這種最大作用量其實就是萬有引力原理。這一原理同樣解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問題,回答了萬有引力是物質在差異對等規約下所產生的宇宙本能。我已預感到了,在《差異相對論》的指導下,科學家一定能建立出一個統一的宇宙模型,同樣也可以建立一個與統一宇宙模型相吻合的粒子模型。
接著,我們要談的是你提出的鮮明性原理。我們知道,鮮明性是指色彩在對比中所產生的亮麗效果,並不存在什麼規律可言,你卻突然提出了一個原理,這似乎叫人難以接受。原本把紅和綠,黃和藍,大和小放在一起就會自然產生鮮明的效果,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這一點,並不需要什麼原理。那麼,你是怎樣發現這種原理的,它的作用又是什麼?
常樸子:鮮明性原理是宇宙對自身的一種必然限定,也是構成差異性的一種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鮮明性是事物通過反襯的手段使其突出了鮮明的特徵。這種特徵體現著的是一種協調的作用力。
在原式推導下,我們認識了O粒子、Y粒子和S粒子。在這三種粒子中,我們認識到了質量和反質量的差異,認識到了大與小之間的差異,輕與重之間的差異,反與正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結構形式不僅包含了最小作用量原理,最大作用量原理,對等性原理,互補性原理,同樣還包含了鮮明性原理、有限性和無限性原理。這諸多的原理都屬於差異相對等範疇,所以我把我的理論稱之為「差異相對論」。
宇宙給自身設置了兩種物質,一種是引力物質,它產生的是引力,性別為陰,我稱其為O粒子,另一種是斥力物質,它產生的是斥力,性別為陽,我稱其為Y粒子。O粒子有兩種,一種是大O,一種是小O。大O比小O大三倍,但卻比小O輕三倍。大O有3個引力量,小O有9個引力量。無論在引力量的多少上,還是在大小輕重上,這兩種粒子都存在著鮮明的比例,這種比例就是1:3或3:1。Y粒子也有兩種,一種是大Y,一種是小Y,大Y比小Y大三倍,小Y比大Y重三倍,大Y帶一個斥力量,小Y帶三個斥力量。無論是在斥力量,還是在大小輕重上,這兩個粒子都存在著鮮明的對比性。即1:3或3:1。當大O和大Y結合成一個大S粒子,這個粒子在大小上正好比O大一倍,又比Y小一倍,居於二者之間。當O、S、Y三種粒子並列成序的時候,O為1,S為2,Y為3,於是便有了1:2:3的比。這裡的1:2和2:3都屬於鮮明的比例,這裡的1:3或3:1都屬於非常鮮明的比例。由小O和小Y結合出的小S粒子,這三種粒子的鮮明性比例有大O和大Y、大S的比例相同。通過以上表述,我們得出,所謂的鮮明性原理顯示出兩種物質的差異特徵。當然,鮮明性比例還有很多,如3:5、5:8、8:13等,又有2:4、3:6、4:8等。前者為非常鮮明性比例,後者為鮮明性比例。關於這一原理我就不再過多的解釋了,請提下一個問題。千秋:我現在明白了,你對你的理論所下的定義:「即在物質的系統裡,凡是差異的必然是互補的,凡是互補的,必然是對等的,凡是對等的,必然是和諧的。」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宇宙的限定是由差異構成的,只要形成互補和對等,就必然形成差異,是不是這樣?常樸子:是這樣。看來,你已理解了我的理論。
千秋:我讀過你的《宇宙常數與對等差異性原理》。別人往往都強調事物的對稱性,而你卻從不從對稱的角度來闡釋問題。為什麼,難道對稱的概念在你來看存在著不科學的地方?
常樸子:問的好。這說明你已悟出了門道。
這很簡單。因為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對稱性。對稱的只是一種假象,或者說只是一種形式,而我們往往習慣於用這種方式來把握世界。所以,人們把天地、陰陽、男女、雌雄等看作是對稱。但在我的眼裡,所有一切顯示對稱的都是由非對稱構成的,無論是天地、陰陽、男女、雌雄。對稱只是形式,差異才是本質。打一個比方,當一個O粒子和一個Y粒子結合成一個S粒子,這個結構形式看起來是對稱的,兩半大小一樣,但實質上卻並不對稱。內在的實質存在著差異性,O重,Y輕,Y大,O小,但二者之間的作用量是對等的。即就是這種對等也是由差異構成的。由於這個原因,我在我的理論中很少用對稱這個概念。不過,對稱和對等的意義基本相同。
從現象上看,宇宙中的引力量和斥力量是一樣多的,在體積上,二者是相等的,但在數量上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引力量佔宇宙總量的75%,宇宙中的斥力量佔宇宙總量的25%。無論是在多少上,還是輕重上,O粒子卻比Y粒子多的多。這就是包裹在對等之下的差異,即3:1這樣的比例,但在體積上O和Y永遠保持著一種對等的關係,這正是宇宙的奇妙之處,也正是這種奇妙之處,成就了宇宙自身的法器。大自然用差異設定了對等。如果宇宙中的O粒子和Y粒子一樣多,一樣大,一樣重,那麼,引力和斥力便會存在對抗,使宇宙無法形成運動和演化。所以我寫了《宇宙常數和對等性差異原理》。我認為,宇宙中的對等性是由差異構成的。反過來說,宇宙中的差異性在對等中顯現。
千秋:是的,你的理論滴水不漏。我完全支持你的觀點。你在《差異相對論》中,有一種叫互補性原理,在這一理論中,你提出了三種互補性,即:虛實互補性、對等互補性和差異互補性。我發現這三種互補性相互都有關連,並不能獨立存在。例如,沒有虛實,就沒有運用,沒有對等就沒有協調,沒有了差異就沒有互補,沒有虛實同樣沒有了對等。我的意思是請你把這三種互補性再次地闡釋一下,以便於我們深度的理解。再者,你是如何認識到這三種互補性的?
常樸子:可以。不過,在說明我提出的互補性之前,先來認識其他科學家發現的互補性原理。
1927年3月,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在一篇題為《關於量子論的運動學和力學的直覺內容》論文中,提出了一個「不確定性原理」,即「測不準原理」:對於一個粒子的位置(×)所測的不確定性(△×即誤差),同時它的動量(P)所測得的數值的不確定性(△P)的乘積和普朗克常數(h)是同一級,即:△×·△P≈h。這一關係表明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成對性的物理量不可能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愈是確定,則另一個量的不確定性就愈大。這意味著位置和動量是不可能同時測量確定的。這個發現揭示了科學認識中的深層次的矛盾,在物理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1927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提出了一個「互補性原理」,即:由於測不準的關係,因此儀器應分兩類,一類測定位置,一類測定速度,對粒子的完全認識,只有把兩類儀器的結果,通過互補才可以得到,而同時用一類儀器測量一個粒子的兩個性質是不可能的事情。形象點說,一個快跑運動員,你要用一把尺子同時測出他的身高和速度,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只有用兩把尺子,一把測身高,一把測速度,才可以得出一個運動中的運動員的身高和速度。這就是泡利的「互補性原理」。
上世紀80年代,我在西北大學上學的時候,從《物理世界》一書中讀到了這個原理。這個原理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我後來推導我的幾個互補性原理時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互補性原理,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而且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提出的互補性原理有三個,一個是虛實的互補性,一個是對等的互補性,一個是差異的互補性,三個互補性同來自於原始粒子的結構之中。下面,我一一說開。
虛實互補性原理
我們知道,O粒子是一種具有向內坍縮特性的粒子,我們可以把這種坍縮看作是「實」;我們知道,Y粒子是一種具有向外膨脹特性的粒子,我們可以把這種膨脹性看作是「虛」。這兩種粒子,作為獨立的個體,都是不自然的粒子。O粒子因自身的坍縮而使自己受困於自己的本能而無法活動,顯得無奈而又無用。Y粒子因自身的膨脹使自己受困於自己的本能而無法活動,顯得無奈而又無用。但我們知道,在O粒子的內部存在著自身體積兩倍的膨脹量,而Y粒子的內部存在著自身體積兩倍的收縮量。也就是說O粒子在斥力的作用下可以使自己變得象一個Y粒子那樣的大小。當然,要使O粒子變得和Y粒子一樣大小就需要有三個Y粒子和它結合。同樣,Y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可以使自己變得象一個O粒子那樣的大小。當然,要使Y粒子變得和O粒子一樣大小,只需要一個O粒子和它結合。由於兩種粒子存在著虛和實的差異性質,二者在結合中便會形成虛實的互補性。所以,當O和Y結合成一個S粒子的時候,這個S粒子相對於O來說比O大一倍,相對於Y來說比Y小一倍,處於O和Y之間。所以我說,當O把自己的「實」補給了Y的時候,Y也把自己的「虛」補給了O。其實,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虛實的交換過程。
對等互補性原理
虛實不僅是差異,也是對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對稱所反映的正是對等的關係。例如:天地、男女、上下、左右等。但用這一類東西來說明具有深層次內含的對等性互補確實不宜。所以我們還要再次地用粒子的形式給於解釋。
我們知道,O粒子和Y粒子結合成一個S粒子,S粒子的大小居於O和Y之間。那就是Y粒子在和O粒子的結合中,Y粒子丟掉了自身的三分之二的空間量,使自己變得和O一樣大小,而O的體積卻沒有變。這時的O和Y一樣大小。這就是對等。差異總是為對等設制的,如果沒有差異的互補性,也就不存在對等性。差異是事物的本質,而對等只是事物的形式。形式是由本質決定的,一切自然的現象都屬於這種限定和規範。
我們知道,個子(夸克)是由不同的粒子素以差異的形式構成的。一個O型個子是由75%的O型個子素和25%的Y型個子素構成,兩種粒子素在數量上是差異的,但在結構中,它們的體積都是相等的。同樣,一個Y型個子是由75%的Y型粒子素和25%的O型個子素構成,兩種粒子素在數量是差異的,但在結構中,它們的體積卻是相等的。這種相等是互補的必然結果。這一形式告訴我們,物質在創造世界時所遵守的原則就是在差異中產生了一種對等的均衡。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差異互補即:兩種粒子或兩種粒子素在結合成一個粒子的時候,兩個粒子和兩種粒子素在體積上保持著一種對等的關係。對等的原因是粒子在創造世界的時候,把相應的空間反彈了出去。這種反彈出去的空間往往出於斥力粒子之中。所以,Y粒子作為一種斥力粒子,作為一種陽性,天生就具有了一種犧牲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構成了雄性的本質。
差異互補性原理
上述的虛實和對等的關係,反映的正是事物的差異性。差異互補性原理包括了以下幾種,即:性別互補性、本能互補性、虛實互補性和對等互補性。後兩種在下述中不再涉及。
我們知道,O粒子的性別是陰性,色相是藍相,本能力是引力,Y粒子的性別是陽性,色相是紅相,本能力是斥力。當一個O粒子和一個Y粒子結合成一個S粒子,S粒子的性別為中性,色相為綠相,本能力是自然力(即斥力和引力的統一,仍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於是宇宙有了第三種由O和Y合成的原始粒子。這種粒子有兩類,一種是形成宇宙引力場的小S粒子,一種是形成希格斯場的大S粒子。前一種佔宇宙總量的37.5%,後一種佔宇宙總量的12.5%。所以,大S場和小S場也是一種差異。中性粒子的出現(單指大S粒子),奠定了物質向高級方向發展的基礎,同時也使宇宙中的差異性變得更為豐富和複雜。也就是說,O和Y可以結合,O和S也可以結合,Y和S同樣可以結合。這種結合還會出現更多的形式,如兩個O和一個S的結合(SOO),兩個Y和一個S的結合(SYY)等。更奇妙的是O和Y兩種粒子在S粒子的中性基礎上,作為個子素可以創造出個子(夸克)、對子(夸克對)、糰子(質子和中子)。無論粒子有多少種結合,其中的本質永遠不變。這種不變的本質就是差異互補性。所以,我一再強調,差異是宇宙的本質,而對等只是宇宙的形式。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只所以相愛,最本質的東西就是性別和性器的差異,男人的性器以實為體,女人的性器以虛為用,於是便有了虛和實的互補性,這便是差異互補的真諦。
前幾天,我搞研究太累了,便獎勵自己休息了一周,在這一周裡,我寫了幾十首歌詞,其中有一首叫《愛情》,我念給你聽聽,或許你可以從中體悟到差異互補的一種關係:
上帝把給女人的東西給了男人,
上帝把給男人的東西給了女人。
男人天生成了女人的欠缺,
女人天生成了男人的欠缺。
於是便有了相互的吸引和互補,
於是便有了相互的革命和追索。
男女在一起相互的糾纏和鼓蕩,
男女在一起相互的企盼和饑渴。
這便是人類所謂的愛情,
是它造就了人間的永恆。
千秋:這首詩不錯,我也喜歡。其實,它就是你所謂的差異互補性原理的形象表達。下一個問題是關於你提出的穩定性原理。一般來說,所謂的穩定性是上小下大的東西給人的感覺,比如金字塔,比如正三角體等,而你提出的穩定都是一種形成結構,與人的感受毫無關係。我的問題是你如何發現了這種規律?
常樸子:你知不知道,我在美學中常用的一個術語叫「三體特性」?
千秋:知道,就是等邊三角形,它是你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規律。
常樸子:這個術語不是我提出的。提出這個術語的人叫拉格朗日,即:「三個運動體在形成等邊三角形做動態平衡的統一機制。」例如:1806年天文學家發現的第588號小行星群與木星和太陽正好是等距離,它們和木星同在一個軌道上超前60度,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1985年,我在山中同樣推導出了這一原理,幾乎和拉格朗日的完全相同。我為得出這樣的結果高興不已。可是,當我在西北大學上學時,讀到了拉格朗日的論文,心裡十分難受,感到自己太無知了,前人早在100年前都研究過並得出結論的東西,我還在作重複的研究,還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沾沾自喜。這是最愚蠢的行為。當時,我真的哭了,為自己的無知而流下了眼淚。以後,我在闡述這一原理的時候,均以拉格朗日命名。從西大畢業後,我又對粒子推導了一次。在對粒子的推導中,我發現了和拉格朗日的三體特性十分類似的現象,那就是在糰子的結構中,存在著一個三體特性。以下,我來講述這一發現。
在上一次問答中我說過,一切物質都是在中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在原子核的內部,一切粒子都是由中性構成的。質子和中子中的夸克,都是在大S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為了說明問題,我把構成中性的四種夸克再在這裡陳述一次。為了不發生認識上的混淆,我仍然用我的術語和名稱。
一個上SO型個子是由75%的S型個子素和25%的O型個子素結合而成,其性別屬於陰性;一個上SY型個子是由75%的S型個子素和25%的Y型個子素結合而成,其性別屬於陽性;一個上SSO型個子是由87.5%的S型個子素和12.5%的O型個子素結合而成,其性別屬中性陰;一個上SSY型個子是由87.5%的S型個子素和12.5%的Y型個子素結合而成,其性別屬中性陽。以上是上S型的四種個子。下S型也有相同的四種個子。現在我們來認識糰子的結構。
糰子表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糰子是由三個個子組成的。我們選擇上糰子加以說明。當SO和SY結合成一個對子的時候,兩個粒子同時向外發出引力,於是對子的外部便形成了兩引力交角,在形成引力交角的同時也形成了引力巢穴,當下SSO個子進入了其中一巢穴,另一個巢穴便失去了作用。這個由三個粒子結合出的上糰子,自身之中便形成了一個等邊的三體,使粒子具有了穩定的屬性。糰子都是由三個個子構成,每一種糰子的內部都存在著一個由等邊三角形形成的結構,這個結構就是三體特性的結構形式。這就是我說的穩定性原理。
千秋:我好象聽你說過,有一個原理叫作質量限定,但在《差異相對論》中,卻沒有關於這種原理的描述。這是為什麼?
常樸子:對,我是向你提過這一原理,由於沒有思考成熟,所以一直沒有寫出論文。
千秋:是否可以談一談這個原理?
常樸子:可以。不過還不成熟,但也無防一談。所謂的質量限定原理就是物質自身的本能限定。大凡有這樣幾種限定,即性限定,相限定,體限定,數限定,力限定。所謂的性限定,即物質分為三種性別,一是陰性,二是陽性,三是中性。O粒子是陰性粒子,Y粒子是陽性粒子,S粒子是中性粒子。所謂的相限定,即物質的三種色相,一是藍相,二是紅相,三是綠相。O粒子是藍相,Y粒子是紅相,S粒子是綠相。所謂的體限定,即粒子大小的限定,亦即O粒子、Y粒子、S粒子相應的大小比例序列,其序列比例為1:2:3。1是O粒子的體,2是S粒子的體,3是Y粒子的體。O比Y小三倍,Y比S大一倍,O比S小一倍,1:2:3的比例就是O、S、Y三種粒子的大小比例。所謂的數限定,即OYS三種粒子的本能量。O粒子的數為3,即O粒子帶有三個引力量,Y粒子的數為1,即Y粒子帶有一個斥力量,S粒子有兩個數,即3和1,即S粒子帶有三個引力量和一個斥力量。為了簡單和方便,我把質量限定縮小到了粒子的引力量和斥力量上。例如一個小O粒子有9個引力量;我們就稱其有9個質量;大O粒子有3個引力量,我們就稱其有3個質量;小Y有3個斥力量,我們就稱其有3個反質量;大Y有一個斥力量,我們就稱其有一個反質量。S粒子是由兩種質量構成的,所以,一個大S粒子裡有3個質量和1個反質量;小S粒子裡有9個質量和3個反質量。通過這一限定,我們可以認識到物質的質量其實就是物質中所含的引力量和斥力量的總合。
千秋:你對質量的介定很有意思。以前並沒有人這樣介定過物質的質量。就我所知,一般來說,質量是物體所含的物質的數量叫質量,是度量物體在同一地點重力勢能和動能大小的物理量。看來,你已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質量定義。按照你的理論來說,一個大S粒子自身帶了3個引力量和一個斥力量,這個粒子的質量就是3+1=4,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大S粒子中有4個質量;一個小S粒子自身帶有9個引力量和3個斥力量,這個粒子的質量就9+3=12,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粒子有12個質量?
常樸子:是的。所有一切有限定的粒子都具有兩種質量的性質,兩種質量之和就是這個粒子的質量。我再打一個比方,一個粒子是一個S粒子和兩個Y粒子構成,S有三個引力量和一個斥力量,3+1+1+1=6。我們就可以說這個粒子裡有6個質量。這只是把握粒子質量的方法,對於物體的質量並不適用。
千秋:剛才你提到了有限性。我想起來了,你在《差異相對論》裡有一篇題為《有限性和無限性原理》,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並不深刻,所以,請你再說明一下這兩個原理。還有,你是怎樣發現這兩種原理的?
常樸子:毛主席曾在1955年預言基本粒子是可分的。當時的科學家認為,中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主席說:「以哲學的觀點來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質子、中子、電子也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嘛 。」許多科學家支持這一觀點。也有科學家提出把構成物質的所有這些假設部分命名為「毛粒子」。這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當時,科學家已認識到了質子和中子,並認為是最小的,不可分的。後來科學家發現了比質子和中子更小的粒子,這種粒子就叫夸克。我只所以提出來了有限性和無限性原理,也是在「物質的可分性」前提下提出的。我認為物質分兩種,一種是有限性物質,是一種是無限性質。有限性物質是可分的,而無限物質是不可分的。
在說這兩個原理之前,我們必須弄明白什麼是有限性,什麼是無限性。所謂的有限性,即物質由不同的限定性形成的結構形式,如原子、質子、中子、夸克等,都是有限性粒子。所謂的無限性,即物質除自身的本能限定外,再無任何限定,如O粒子和Y粒子,單一的電子、中微子等。更為簡便地描述有限性和無限性,即:如果一個粒子除卻它自身的本能限定外再無其他限定,這個粒子就是無限性粒子;如果一個粒子除卻它自身的本能限定外還存在著其他限定,這個粒子就是有限性粒子。有限性粒子是可分的,無限性粒子是不可分的,比方說,我們可以把一個中子分解成三種夸克,把夸克分解成夸克素,但我們卻不能把一個Y粒子和一個O粒子分解開來。因為這種粒子自身內部分沒有層次性。
千秋:為什麼O粒子和Y粒子不可以分解呢?按照毛主席說法,它們是可以不斷地分解下去的。
常樸子: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好象是這樣,但實質上並非如此。因為,我們人類是不具備分解這種無限性粒子的能力的。即宇宙自身在目前看來,也不存在分解這種物質的能力。因為一個宇宙黑洞的壓力,也沒有把這種粒子分解開來,宇宙形成奇點爆炸,這種物質還是象先前那麼大。
千秋:關於原理,我已提不出任何問題了。不過,在本節結束之前,我還有一個問題要和你探討。除了OYS,你還提出許多符號,如△、2、6、8、9等。你把OYS稱作原式,那麼你把其他符號又稱作什麼?
常樸子:OYS作為原式,是宇宙在本質上的抽象。除了這三種符號以外,其他符號我稱作形式,它們是宇宙在形式上的抽象。除了OYS,我還用過符號有2、△、6、8、9,還有複合符號☉、、、等。2是振動的抽象,讀作振動;△是三體特性;讀作三體特性;6是螺旋,讀作螺旋;8是雙S結構,讀作雙S;9是黑洞,讀作黑洞;⊙是個子,讀作個子;是對子,讀作對子;是糰子,讀作糰子;是稱定性,讀作穩定性。OYS在不作為原式的情況下,O是具體,Y是非具體性,S是對稱。以上所有符號都具有規律的限定內含,也是我經常用到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