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重量的最新研究:物理學家挑戰了宇宙學的標準模型

2020-11-22 騰訊網

以亨德裡克·希爾德布蘭特(Hendrik Hildebrandt)教授為首的德國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t Bochum)的天文學家團隊,對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和結構有了新的認知。幾年前,希爾德布蘭特已經參與了一個研究聯盟,該聯盟指出了不同群體之間的數據差異。物質密度和結構的測定值根據測量方法而存在差異。

該研究團隊一項新的分析研究包括更多的紅外數據,使這種差異更加突出。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是宇宙學標準模型中的缺陷,挑戰了宇宙學的標準模型,特別是最近分析的紅外數據可能起決定性作用。

如下圖所示包圍著數個疏散星團恆星的明亮大星雲的船底座星雲(Carina Nebula)。宇宙包含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物體,宇宙學家正在嘗試權衡所有因素,尋找有關宇宙的基本問題的答案,例如宇宙中物質的密度有多大。

確定宇宙物質結構有兩種方法。

一種方法是可以根據宇宙微波背景來計算物質的密度和結構,宇宙微波背景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發出的,如今仍然可以測量,這是普朗克研究院使用的方法。

另一種方法是該研究團隊以及其他幾個團隊使用引力透鏡效應確定了物質的密度和結構:當高質量物體偏轉來自星系的光時,這些星系會以扭曲的形式出現在與實際上是從地球上看它們的時候不同的位置。基於這些變形,宇宙學家可以推斷出偏轉物體的質量,從而得出宇宙的總質量。

為此,研究人員需要知道光源、偏轉物體和觀察者之間的距離。研究人員在紅移的幫助下確定了這些距離,這意味著遙遠星系的光到達地球後就轉移到了紅色範圍內。

如上圖所示確定宇宙中的物質密度的第二種方法。為了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確定宇宙中物質的密度,宇宙學家研究了遙遠的星系,這些星系通常以橢圓形出現。這些橢圓在天空中隨機定向:

在到達地球的途中,來自星系的光會通過高質量的物體,例如包含大量看不見的暗物質的星系團。結果,光線發生了偏轉,從地球上看時,星系似乎變形了。

由於光線傳播經過了很長的距離,因此會被大量物體反覆偏轉。來自彼此靠近的星系的光通常會通過相同的物體,因此以類似的方式偏轉。

因此,相鄰星系趨於以相似的方式畸變並指向相同的方向。研究人員探究了這種趨勢,以便推斷出偏轉物體的質量。

使用紅外數據的新校準

為了確定距離,宇宙學家因此拍攝了不同波長的星系圖像,例如一張在藍色範圍內,一張在綠色範圍內,一張在紅色範圍內;然後,確定各個圖像中星系的亮度。該研究團隊還提供了一些紅外範圍的圖像,以便更精確地確定距離。

普朗克研究院先前的分析已經表明,微波背景數據系統地偏離了引力透鏡效應數據。根據數據集,偏差或多或少是明顯的。在該研究團隊的研究中偏差明顯得多。

希爾德布蘭特說, 「我們的數據集是唯一基於引力透鏡效應並用其他紅外數據進行校準的數據集,」 「這可能是與普朗克數據更大偏差的原因。」

為了驗證這種差異,該研究小組使用類似的校準方法評估了另一個研究團體關於「暗能量調查」的數據集。結果,這些值與普朗克研究數據的偏差甚至更大。

如上圖所示,宇宙中的高質量物體並不是完美的引力透鏡。當它們使光偏轉時,會產生變形,生成的圖像看起來就像從酒杯的腳下往酒杯頂上看一樣。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爭論數據集之間的差異是否實際上表明宇宙學標準模型是錯誤的還是不錯誤的。該研究團隊已經在對更全面的數據集進行新的分析,以提供進一步的見解。預計將在不久提供有關物質密度和結構的更精確數據。

相關焦點

  • 新哈勃常數值挑戰現有宇宙學標準模型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4日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全新方法,對哈勃常數開展了最新測量,結果73.9(km/s)/mpc(百萬秒差距),與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值有較大差距,為修改宇宙學標準模型提供了佐證。
  • 宇宙有多重?宇宙學標準模型可能崩潰需要重寫
    來源:新浪科技在觀測某一片天空中多個星系豐富的區域時,天文學家可以利用弱引力透鏡效應信號來估計中間物質(包括常規物質和暗物質)的數量和分布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年來的研究預示著,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可能需要重寫。
  • 新宇宙學模型認為 宇宙膨脹與暴脹源自同種機制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李沙沙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學模型,該模型把驅動宇宙現今加速膨脹的物理機制和宇宙早期暴脹的物理機制統一描述為同一個標量場,並用空間曲率為正的封閉空間解釋了普朗克衛星在2018年報導的天文觀測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評論D》上。
  • 最近,物理學家重現了宇宙大爆炸的核反應,證實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他們對反應速率的測量結果發表在昨天的《自然》雜誌上,確定了被稱為大爆炸核聚變的一系列步驟中最不確定的因素(大爆炸核聚變產生了宇宙中第一顆原子核)。據英國杜倫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萊恩·庫克說,研究人員對這個結果「欣喜若狂」。「會有很多人對粒子物理、核物理、宇宙學和天文學感興趣,」他說。
  • 新觀測結果顯示宇宙出奇的平滑,宇宙學標準模型遭遇大挑戰
    宇宙出奇的光滑。日前發布在arXiv.org上的論文稱,一項新的測量揭示了宇宙的樣子——宇宙不像人類預期的那樣呈團塊狀,而是出奇的平滑。而這種差異最終可能導致科學家重新理解宇宙的必要性。據悉,研究人員通過設在智利的天文臺調查研究了2100萬個星系。
  • 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的測量結果的質疑
    【內容簡介】:利用新的宇宙距離測量方法,天文學家改進了他們對哈勃常數的計算。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著手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標準宇宙學模型」的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持。新的測量方法使科學家能夠改變哈勃常數,並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感知。
  • 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的測量結果的質疑
    【內容簡介】:利用新的宇宙距離測量方法,天文學家改進了他們對哈勃常數的計算。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著手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標準宇宙學模型」的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描述宇宙基本性質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可能需要修正的觀點提供了支持。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用國際射電望遠鏡進行的一組新精確距離測量,極大地增加了理論家需要修改描述宇宙基本性質「標準模型」的可能性。新的距離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改進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計算,這個值對於測試描述宇宙組成和演化理論模型很重要。問題是,當應用於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時,新的測量加劇了之前測量哈勃常數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差異。
  • 什麼是宇宙學?能揭開宇宙的終極奧秘嗎?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宇宙學家保羅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說:我認為宇宙學是人類感興趣的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但也是最新型的科學之一。簡單地說,宇宙學研究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宇宙,而不是單獨分析充滿宇宙的恆星、黑洞和星系。這個領域提出了一些重大問題:宇宙從何而來?
  • 早期的暗能量模型可以解決不斷膨脹的宇宙學難題
    黑暗能量和宇宙常數隱含著許多謎團,這些可用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新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暗能量模型提出了一種相互競爭的理論,該理論提供了當前模型的所有優勢,而沒有帶來與宇宙常數相關的負擔。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還在以加速的速度膨脹。然而,儘管天文學家、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已有二十年了,但推動這種膨脹的力量仍然是未知的。作為該力的佔位符或代理,暗能量(一種光滑的類流體成分,用負壓填充宇宙)已插入具有定義該加速度的宇宙常數(用符號Lambda表示)的標準宇宙學模型中。但是,宇宙這一重要元素的真實本質仍在逃避我們。
  • 最新模型顯示:宇宙無始無終永恆存在
    沒有大爆炸 沒有起始點 最新模型顯示:宇宙無始無終永恆存在 2015-02-11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在宇宙學術語中,可以把量子修正看作一個宇宙常數項和一個輻射項,無需暗能量。這些項使宇宙保持了有限的大小和無限的年齡,由此做出的預測和目前對宇宙常數和宇宙密度的觀察也密切相符。  研究人員強調,他們並不是特意用量子修正項去消除大爆炸奇點。他們的研究是基於理論物理學家大衛·玻姆的觀點。從上世紀50年代,玻姆就在探索用量子軌跡來替代傳統的測地線(曲面上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
  • 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宇宙正以什麼樣的速率在膨脹
    如今,宇宙學雖然已經步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但天文學家仍舊無法對其數值達成一致的意見,因為不同(但同樣精確)的方法會給出兩個不同的數值。一種解釋這種差異的可能性,是已建立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即ΛCDM)或許有「裂縫」。根據ΛCDM,宇宙由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
  • 20世紀:宇宙學的一個世紀
    1917年,愛因斯坦構造出了一個「靜態宇宙模型」,為了解決牛頓注意到的引力不穩定性問題,愛因斯坦在他的方程中人為地引入了「宇宙學常數」。這個模型是第一個完全自洽的宇宙學模型,它描述了一個封閉的有限密度的靜態宇宙,這個宇宙模型實際上反映的是牛頓時空觀的「餘威」。雖然「宇宙學常數」出現得很突兀,但為了使宇宙保持「穩定」,愛因斯坦只能如此。
  • 挑戰大爆炸理論:宇宙源自四維恆星坍縮
    宇宙學家們最新提出的觀點向大爆炸理論發起了挑戰,他們認為,所謂宇宙大爆炸只不過是四維恆星塌縮所產生的「海市蜃樓」。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近日在報導中指出,黑洞的視界是一個球面,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進入該視界內,都是有去無回。在一個更大的四維「體宇宙」中,黑洞可能擁有一個三維視界,或許當這一視界形成時,孕育出了一個全新的三維宇宙。
  • 系外行星和宇宙學研究先驅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分子物理學家、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Mats Larsson在揭曉獲獎者時說。「這是早就應當頒發的獎項。」巴黎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François Bouchet如此評論Peebles的獲獎。他說Peebles幾乎在宇宙學的所有分支上都留下了印記,他使用基於物理學的計算,幫助為這一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宇宙學家們利用引力透鏡可以為宇宙的總質量「稱重」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消息稱,宇宙學家們利用引力透鏡,重新確定了宇宙物質的密度和結構,進而可以為宇宙的總質量「稱重」。而目前表現出和以往的較大差異,可能預示著宇宙學標準模型的缺陷。該成果屬於歐洲的「千平方度巡天」計劃,相關報告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更精確地了解宇宙的「體重」。
  • 哈勃觀測顯示宇宙膨脹速度比標準模型快9%—新聞—科學網
    來自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現在宇宙的膨脹速度比宇宙學的標準模型預言快了約9%。
  • 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
    一種解釋這種差異的可能性,是已建立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即ΛCDM)或許有「裂縫」。根據ΛCDM,宇宙由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利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人員確定了天空大範圍內數千萬個星系的畸變。在這些結果的基礎之上,並在知道這些星系與地球的距離的前提下,物理學家就能得出光的偏折,以及使光發生偏折天體的質量。
  • 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
    如今,宇宙學雖然已經步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但天文學家仍舊無法對其數值達成一致的意見,因為不同的方法會給出兩個不同的數值。一種解釋這種差異的可能性,是已建立的宇宙學標準模型或許有「裂縫」。根據ΛCDM,宇宙由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
  • 宇宙「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
    自從哈勃發現了宇宙膨脹以來,這一現象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對象,而哈勃常數則是描述這一現象的一個常數,這個數字描述了宇宙從空間某一特定點以不同距離膨脹的速度。然而,近日一則研究表明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新測量方法測量除了不同的哈勃常數,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看法。這意味著人類以前的推論可能是錯的,那麼科學家需要重新研究宇宙的基本模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