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合宇宙的新觀測證據與宇宙學的危機|NatureAstronomy亮點述評
普朗克衛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精確測量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上的微小溫度漲落和極化,這些測量結果為宇宙學參數提供了強有力的限制[1]。總體來說,普朗克觀測結果明確支持一個僅含有6個基本宇宙學參數的宇宙學模型,即所謂的宇宙學常數冷暗物質( cold dark matter,CDM) 模型。
-
哈勃觀測顯示宇宙膨脹速度比標準模型快9%—新聞—科學網
來自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現在宇宙的膨脹速度比宇宙學的標準模型預言快了約9%。
-
宇宙重量的最新研究:物理學家挑戰了宇宙學的標準模型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是宇宙學標準模型中的缺陷,挑戰了宇宙學的標準模型,特別是最近分析的紅外數據可能起決定性作用。 如下圖所示包圍著數個疏散星團恆星的明亮大星雲的船底座星雲(Carina Nebula)。宇宙包含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物體,宇宙學家正在嘗試權衡所有因素,尋找有關宇宙的基本問題的答案,例如宇宙中物質的密度有多大。
-
新哈勃常數值挑戰現有宇宙學標準模型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4日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全新方法,對哈勃常數開展了最新測量,結果73.9(km/s)/mpc(百萬秒差距),與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值有較大差距,為修改宇宙學標準模型提供了佐證。
-
宇宙有多重?宇宙學標準模型可能崩潰需要重寫
來源:新浪科技在觀測某一片天空中多個星系豐富的區域時,天文學家可以利用弱引力透鏡效應信號來估計中間物質(包括常規物質和暗物質)的數量和分布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年來的研究預示著,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可能需要重寫。
-
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的測量結果的質疑
【內容簡介】:利用新的宇宙距離測量方法,天文學家改進了他們對哈勃常數的計算。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著手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標準宇宙學模型」的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持。新的測量方法使科學家能夠改變哈勃常數,並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感知。
-
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的測量結果的質疑
【內容簡介】:利用新的宇宙距離測量方法,天文學家改進了他們對哈勃常數的計算。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著手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標準宇宙學模型」的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描述宇宙基本性質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可能需要修正的觀點提供了支持。
-
新宇宙學模型認為 宇宙膨脹與暴脹源自同種機制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李沙沙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學模型,該模型把驅動宇宙現今加速膨脹的物理機制和宇宙早期暴脹的物理機制統一描述為同一個標量場,並用空間曲率為正的封閉空間解釋了普朗克衛星在2018年報導的天文觀測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評論D》上。
-
宇宙「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
然而,近日一則研究表明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測量的質疑,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新測量方法測量除了不同的哈勃常數,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看法。這意味著人類以前的推論可能是錯的,那麼科學家需要重新研究宇宙的基本模型嗎?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獲得了新數據,表明宇宙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膨脹。這項研究是在一場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激烈辯論之後進行;到目前為止,測量結果仍然不一致。該小組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新測量涉及一種不同方法,天文學家使用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和W.M.Keck天文臺的自適應光學(AO)系統相結合來觀察三個引力透鏡系統,這是第一次使用地基AO技術獲得哈勃常數。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獲得了新數據,表明宇宙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膨脹。這項研究是在一場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激烈辯論之後進行;到目前為止,測量結果仍然不一致。該研究團隊的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宇宙學標準模型存在問題,該模型顯示宇宙在其歷史早期擴張非常快,然後由於暗物質的引力膨脹速度減慢,而現在由於暗能量膨脹又開始加速。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解盲揭示了一個與哈勃常數測量值一致的值,這些測量值來自於對接近太陽系天體的觀測,例如附近的Ia型超新星或引力透鏡系統;研究團隊在分析中使用了後者的天體。該研究團隊的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宇宙學標準模型存在問題,該模型顯示宇宙在其歷史早期擴張非常快,然後由於暗物質的引力膨脹速度減慢,而現在由於暗能量膨脹又開始加速。
-
最新「哈勃常數」測量表明:宇宙「標準模型」本身可能出了問題!
用國際射電望遠鏡進行的一組新精確距離測量,極大地增加了理論家需要修改描述宇宙基本性質「標準模型」的可能性。新的距離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改進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計算,這個值對於測試描述宇宙組成和演化理論模型很重要。問題是,當應用於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時,新的測量加劇了之前測量哈勃常數與模型預測值之間的差異。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它記錄了宇宙從大爆炸僅38萬年之後到現在的整個演化歷史,因此對宇宙背景輻射的測量可以推算出宇宙的動力學過程,進而可以得到依賴於宇宙學模型的哈勃常數。從20世紀90年代的COBE衛星、21世紀初的WMAP衛星,直到最新的Planck衛星的觀測已經使宇宙學進入到「精確宇宙學時代」。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得到的哈勃常數為H=68。令人驚詫的是,它與造父變星測量結果差別高達測量誤差的4.4倍。
-
給宇宙稱重:兩個不同的結果,可能導致宇宙模型崩潰
或者說,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呢?為了給宇宙稱重,天文學家做出了許多嘗試。然而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得出了不同的結果。一些研究者並不在意,認為這只是某種計算誤差導致的。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卻憂心忡忡,他們擔心這一差異會導致現有的標準宇宙模型崩潰。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引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
7年觀測超過3000萬個星系,他們發現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可能比想像的更「平滑」
唐一塵地圖顯示暗物質擴散圖片來源:B.Giblin, K.Kuijken等暗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可能比想像的更平滑,這可能會顛覆人們對宇宙演化的理解。近日,科學家宣布了為期7年的千度調查(KiDS)的結果,他們使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超大望遠鏡(VLT)觀測了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宇宙中超過3000萬個星系。結果顯示,宇宙的均勻性比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要高出近10%。
-
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宇宙正以什麼樣的速率在膨脹
如今,宇宙學雖然已經步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但天文學家仍舊無法對其數值達成一致的意見,因為不同(但同樣精確)的方法會給出兩個不同的數值。一種解釋這種差異的可能性,是已建立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即ΛCDM)或許有「裂縫」。根據ΛCDM,宇宙由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
-
早期的暗能量模型可以解決不斷膨脹的宇宙學難題
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還在以加速的速度膨脹。然而,儘管天文學家、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已有二十年了,但推動這種膨脹的力量仍然是未知的。作為該力的佔位符或代理,暗能量(一種光滑的類流體成分,用負壓填充宇宙)已插入具有定義該加速度的宇宙常數(用符號Lambda表示)的標準宇宙學模型中。但是,宇宙這一重要元素的真實本質仍在逃避我們。
-
普朗克版「宇宙圖譜」挑戰既有認識
歐洲宇航局今天(星期四)發布了根據觀測的數據繪製的「宇宙地圖」,提供了能夠支持宇宙學標準模型理論曾經有過的最好的數據證明,新的數據系統支持的宇宙年齡為138、2億年,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改進和完善對於宇宙構成和演化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