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21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你拆過盲盒嗎?那種不知道裡面是啥的不安感和打開之後的滿足感,是否讓你久久不能忘懷呢?
這不,帶妹妹在商場溜達的時候,看到滿滿兩排的盲盒機,就想讓孩子也體驗一下這種「刺激」,誰知道竟然引發了一陣不小的「戰爭」。
妹妹新手上陣,顯然有點懵,但抽了幾個之後,她就開始明確地表達自己想要一個芭比娃娃。我解釋說:「這個機器是隨機的,抽出來什麼就是什麼。」
妹妹點點頭,結果出來的不是芭比娃娃,她突然就開始嚎啕大哭,周圍的人都側目看過來。這一下把我搞得措手不及,勉強安撫好後,趕忙離開了商場。
回家和先生一陣抱怨,妹妹又開始大哭,說就要芭比娃娃。無論怎麼解釋,她都聽不進去。一下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就在閨蜜群尋求幫助。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閨蜜們紛紛表示自家娃被盲盒「坑」得不淺,現在都不敢帶孩子幹這種未知的事情。
可是我卻在思考,盲盒之於孩子,真的是洪水猛獸一樣的存在嗎?
「盲盒」對娃誘惑力<期待值
朋友小可也遇到了「盲盒」問題,她帶孩子在商場遊戲廳玩,看到一個類似扭蛋機的機器。裡面恰巧是寶寶喜歡的海底小縱隊手辦,孩子嘴裡嘟囔著要巴克隊長,結果出來了一個呱唧,一連刷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得到巴克隊長。孩子的期待化為泡影,就開始嚎啕大哭。
小可委屈地說:「本想讓孩子開心一下,誰知道還給整哭了。」
盲盒對於大人而言,有不確定性,又有驚喜感。但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卻只想要自己心有所屬的玩具。什麼收集的快樂,什麼隨機性,他們都無法理解並感受。
這是大人和孩子的認知差異所產生的結果,也是孩子成長階段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其實玩盲盒並不是這些年才有的新項目,仔細想來,我們小時候的很多遊戲,都是利用了盲盒的原理。印象最深的就是乾脆麵裡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卡片,你能知道你買的哪袋幹吃麵裡能得到你想要的那張卡嗎?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盲盒帶有鮮明的IP形象,吸引大小朋友的注意力。
據CBN Data與天貓聯合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具有IP加持的盲盒更受歡迎。
這樣帶娃接受盲盒隨機性
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就不讓孩子接觸盲盒類的遊戲,並非正確之舉。孩子未來一定會遇到更多的不確定性,也會經歷很多的「盲盒」事件。盲盒,看似是個遊戲,得到是個玩具,但它背後的生活奧義,也值得我們深究。
對於孩子而言,想要更好地接受盲盒,建議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試試這麼做。
A. 讓孩子先明白收集的樂趣
盲盒裡面的玩具都不同,不少孩子也是拿來收集,想要獲得全部的形象。那麼就需要先給孩子灌輸收集的概念。
孩子可能突然就會開始喜歡「撿垃圾」,當面對寶寶的這種行為時,我們總是會大驚小怪「好髒啊!」「別撿,那不能碰!」但也許孩子只是撿起來地上落灰的一片樹葉,撿了幾塊看起來髒兮兮的石頭。這些微小的事物會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並想要帶回家珍藏。
因此,非常建議父母們在給孩子做好清潔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多發現,多收集,明白事物的多面性,即使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也有千變萬化。
B. 讓孩子理解什麼是隨機性
和孩子解釋隨機性時,我們往往會用「買彩票」來形容。殊不知,你用了一個孩子不明白的事物來解釋另一個不明白的東西,他自然無法理解。
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搓卡機嗎?五毛錢能搓出五張卡,也許會搓出一樣的,也許會獲得新卡。但最期待的就是那張磨砂卡,這裡的磨砂卡等同於現在盲盒中的隱藏款。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孩子講解這種隨機性,產生共情,他也能更好地接受。
多拆「盲盒」,有益於孩子成長
據調查顯示,我國Z世代(出生於1995年以後,2009年以前)人口總數約為1.49億人,他們是盲盒消費的主力軍。在ACG(動畫、漫畫、遊戲)影響下長大的這代人,盲盒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來說,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魯迅先生在散文集《風箏》中寫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而生活中的「盲盒」事件數不勝數,能讓孩子做到接受拆盲盒的不確定性,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1、 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像妹妹這種五六歲的孩子,不明白隨機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也無法強求她明白其中的玄機。但通過日常交流和經歷,逐漸讓孩子接受盲盒的事實,也並非難事。可以接受生活中的變化和得失,是一個人心理強大的標誌,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2、 有助於孩子進行社交
每當我家哥哥擁有一張新的奧特曼卡片之後,就會在同學群裡展示一番。我接他放學的時候,也能經常聽到他在和班裡的同學討論奧特曼的事情。有一次發現他們班比較內向的一個男生,也加入了他們的聊天大隊。
盲盒中能打開什麼東西,誰也不確定,而孩子們之間則可以因為這個不確定,進行有效社交。
3、 教會孩子懂得珍惜和分享
也許有人打開盲盒以後發現是自己已經擁有一個,也許有人打開以後會驚喜地發現已湊齊了所有。
湊齊所有的孩子,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此時我們可以適時地告訴孩子,湊齊所有不易,要學會珍惜,不要隨意丟棄。而面對別人的失落,也可以落落大方地分享自己的成果,共同欣賞。
凌晨媽媽來叨叨: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玩具是孩子的天使,任何一種玩具的存在都有它的意義。別用大人的視角去審視孩子的行為,盲盒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孩子早晚會接觸,即使沒有盲盒玩具,也有盲盒生活在等著他們。教會孩子成長,方為父母之責。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孩子必須要上幼兒園嗎?不上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差距
相關連結二:家長眼裡的乖孩子,未必很聰明,淘氣娃反超你的想像
相關連結三:「不要媽媽,要抱抱!」孩子讓你走還是留?四種依戀關係一文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