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2020-11-29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粥左羅」(ID:fangdushe520),36氪經授權發布。

作者:七君

編輯:星裡浣

「嬰兒手掌大的塑料玩具,一年賣16億?!」

這是很多人聽說泡泡瑪特上市的第一反應。

六一兒童節這天,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正式提交招股書,準備香港上市。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泡泡瑪特淨利潤156萬元。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16.8億,淨利潤是4.51億元。

3年時間,泡泡瑪特淨利潤暴漲近300倍,估值已經超過了175億。

了解的人都知道,2016年以前,泡泡瑪特一直都是虧本經營。2016年後,泡泡瑪特卻整個鹹魚翻身,僅用三年時間,就華麗轉身成港股上市公司。

這一切,都源於他們2016年推出的產品形式——盲盒。

什麼是盲盒?

盲盒,物如其名,就是看不見內容的盒子,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買來後打開才知道裡面具體是什麼。

下面圖裡這樣的塑料或者樹脂小娃娃就是盲盒,只有幾釐米高,是一種袖珍擺設。

別小看盲盒這個小玩意,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千億市場經濟。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統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一個巴掌大的小玩具,成本只有幾塊錢,為何能成為當代硬核燒錢方式的大哥大?

賣什麼不重要,怎麼賣才是關鍵。

只要夠神秘,萬物皆可盲。

研究用戶心理的《上癮》這本書,提過一個問題:是什麼讓產品脫穎而出?是什麼決定了產品的走紅或消失?

答案是:‍當產品進入了用戶的習慣區間,產品就獲得了持續的生命力。

讓它進入你的習慣區間,其實就是讓你對它上癮。等你上癮了,掏心掏肺掏錢,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書中提到了「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觸發→行動→多變獎勵→投入

對某個產品上癮的過程,可以想像成談戀愛的過程。

  • 第一步觸發,引導你認識和接觸產品,就像你和戀人在人群中看對了眼。

  • 第二步是行動,相當於你去追求人家,開始主動了解對方。

  • 第三步,追求的過程中,有無數不可預期的「驚喜甜蜜」等著你。

  • 最後,就像熱戀一樣,你沉浸其中,想擁有TA的一切。

你投入產品越多,就越離不開它,繼而引發下次「觸發」,從而開始一個正向循環。

在我們的身邊,上癮模型幾乎無處不在,不管你買不買盲盒,它都與你我息息相關。

這篇我們就從「上癮模型」入手,講講盲盒經濟背後的故事。

01 為了讓你在人群中多看它一眼,盲盒商家有多努力?

前幾天,對面同事拿給我一個只有五釐米高的小擺件看,說是兒童節滴滴搞活動,她打車正好坐上了活動專車,專車贈送了玩具。

我細一看logo,真巧,正是泡泡瑪特的盲盒。

滴滴跟泡泡瑪特聯合搞的這場活動,在上癮模型中,是典型的「觸發」,就是為了讓你能在人群中多看它幾眼。

此外,泡泡瑪特還與各種明星、綜藝、淘寶活動合作,通過視頻博主直播帶貨,不停地「刷存在」。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微博截圖

線下,各種零售店、線上渠道、機器人商店、批發和展會,讓你眼不見都難,在場景上不斷激發你的購買動機。

截至2019年底,泡泡瑪特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線下直營店已經有114家,擁有825臺機器人商店。

利用不同場景觸點,向目標人群投放,讓潛在用戶不斷接觸它,觸發用戶購買慾望。這就是盲盒的「觸發」操作。

▲泡泡瑪特在北京密集的線下門店

當你踏入盲盒體驗區的那一步,你兜裡的錢就已經開始飛向商家了。

2018年12月1日,對於盲盒玩家無疑是個歷史性時刻。

這一天上午10點整,泡泡瑪特開售潘神洛麗聖誕系列盲盒,全球限量3000套。當天凌晨兩點,線下實體店就開始有人排隊,線上抽盲盒的小程序、App幾乎癱瘓。

對於狂熱玩家來說,盲盒已經不是一種產品。

85後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說:「Molly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喜愛的形象,背後的邏輯更像是100個人心中有100個哈姆雷特。它把自己的靈魂掏空,你可以把你的靈魂裝進去。」

《南方周末》曾經採訪過很多盲盒玩家。其中有位胡先生,運營一個盲盒玩家社群。

「大部分玩得比較深的都有內傷,即便沒有內傷也很孤獨。」胡先生也不例外。

他家庭不圓滿,所以他玩盲盒都一次性買下一整套。

「人家有8個兄弟姐妹,你非要拆開,你不覺得特別沒意思嗎?我還是喜歡全家福,都在最好。」

還有一位玩家周影,剛入坑一年,家裡的盲盒就已經擺滿了客廳一整面牆。燈泡壞了,下水道堵了,晚上失眠,覺得人生一團糟時,她覺得這些不會說話的玩偶給了她慰藉。

「盲盒使我快樂」,「盲盒給我希望」,「盲盒讓我找到群體認同」,「盲盒給我慰藉」……

看到那個嘟嘟嘴的盲盒娃娃,很多人都會把它當做自己。自己高興時,娃娃就是高興的。自己沮喪時,娃娃就是沮喪的。

當一個人對產品產生了心理認同,BANG!

上癮模型的第一步完成了。

02 表面「物美價廉」的盲盒,背後用接連不斷的新品「釣大魚」

跟網上動輒千元的手辦相比,盲盒單價不高,大多數是59-79元,看似非常物美價廉。

這個單價設計得非常巧妙。

若是十幾塊錢,就像街邊的玩偶公仔,太low,玩家拿不出手。超過一百塊錢,在用戶心理上等於上升了好大一個門檻,絕對會影響用戶的復購率。

59塊錢,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也就兩杯奶茶的價錢,不如買個盲盒?

而且,商家已經360度完美鋪好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只要你有夠得到的錢,沒有你夠不到的盲盒。我試了一下,在京東上買盲盒,上午10點前下單,下午就能送到你手裡。

你看,無論是在時間、體力還是金錢上,盲盒商家都把門檻降低到了最簡單的地步,讓買家往裡湧。

但商家怎麼會就此罷休?

他們會提供足夠的誘惑,不斷地激發你行動。

盲盒最大的坑不在於單價,而在於新品不斷。

以泡泡瑪特為例,每個系列都會按季節發售,一個系列十幾個款式,每個款式動作、表情、服裝上都有變動。

每個新品都在向你招手,買了第一個,就總想再看看別的款,反正一個也不貴。

不知不覺地,你就很容易陷入買買買的無限循環。

降低初購門檻的同時,又新品不斷,大大提高了用戶的產品復購率。你復購率越高,商家就越容易把購買盲盒培養成你的習慣。

降低準入門檻,提高你的行動能力,這種培養用戶習慣的套路,不僅僅限於盲盒經濟,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玩微博。新浪博客年代長文為主,博客只是少部分人的舞臺。微博來襲,把門檻降低到140字,人人都能寫微博,微博就變成大多數人的社交平臺。

比如說遊戲。很多遊戲開發商都會免費開放遊戲,等到玩家上癮後,再用虛擬道具、超能力這些需要氪金的操作榨乾玩家的錢包。

比如說工作用的辦公軟體。我現在用的石墨文檔是無廣告免費版,我用得很順手。最近它一直提醒我免費版到期了,不斷引導我使用付費版本。我已經培養了用戶習慣,自然就會去買它的付費版本。

查理芒格說過,用戶對產品形成使用習慣後,對它的依賴性就會增強,對價格的敏感度就會降低。

要警惕那些免費的東西,因為它們往往是最貴的。

要警惕那些便宜的東西,因為它們在放長線釣大魚。

03 盲盒的「盲」,讓年輕人變成追逐快感的賭徒

這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一個12歲的小姑娘,偷偷轉走了媽媽的存款,三天就買了一萬多塊錢的盲盒。

不少人評論說:現在小孩子的自制力真差。

其實不光是小孩子,對盲盒上癮的成年人比比皆是。

讓買家對盲盒感興趣,神秘元素是關鍵。

而讓買家對盲盒上癮,無窮的多變性是關鍵。

就拿泡泡瑪特來說,一整箱盲盒有12套盲盒,一套盲盒裡有12個娃娃。有些「端箱」玩家,一端就是一整箱144個娃娃。

為啥要端箱?

一整箱144個小娃娃裡,有一個是隱藏款。大多數玩家,都對收集隱藏款充滿了渴望。為了保證買到那個隱藏款,他們甘願一次性花掉144個娃娃的錢。

盲盒就像人生的那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

隱藏款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和期盼,確定後隨之而來的不甘心或者滿足感,就像賭博、彩票和遊戲一樣,深深地抓住玩家的情緒。

讓買家著迷的,正是拆開盲盒前的不確定性,以及拆開後收穫的小確幸。

這是泡泡瑪特最大的盈利策略。

這就說到了上癮模式的第三個階段——多變的獎勵。

心理‍學家斯金納在1950年代開展過一項研究。他將小白鼠放入裝有操縱杆的籠子裡,只要壓動操縱杆,小白鼠就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很快發現,壓動操縱杆和獲得食物這二者之間存在因果。

後來,斯金納做了一點小小的變動:小白鼠壓動操縱杆後,不再是每次都得到食物,而是有時能得到,有時得不到。

當小白鼠只能間隔性地得到食物時,它壓動操縱杆的次數明顯增加了。

多變性的介入,使得它更加頻繁地去做這個動作。

盲盒上癮最大的秘密是「盲」。

給盲盒設計近乎無窮多變的獎勵,是商家吸引買家的決勝法寶。

抽盲盒的心理過程,就是獲得多變獎勵的過程。玩家投入真情實感和真金白銀,卻不知道下一個抽到的是什麼。拆開盲盒時瞬間的失落或者驚喜,形成強烈的消費體驗。

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寤寐思服。

求而得之,普大喜奔,廣而告之。

玩家抽的不再是盲盒,而是那份抑制不住的多巴胺。

「限購」、「新品」、「收藏」……每一個字眼,都給盲盒增添了一份無形的價值暗示,讓抽到盲盒的玩家產生心理優越感。

由此,盲盒還催生出更多的社交功能,刺激玩家分享、炫耀、討論、交換,並進一步促使玩家不停收集,產生復購行為。

《社會行為與人格》提到,收集東西這一看起來非常私人的行為,可以將人們與擁有共同愛好的人聯繫起來,從而產生社交行為。

盲盒經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2016年6月,泡泡瑪特官方社區葩趣APP正式上線。粉絲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圈子發帖,可以在「娃市」二次交易,參與平臺抽號,購買限定商品,還可以參加線下玩友見面會。

盲盒不再是單純的商品,成為了一種社交貨幣。

現場拆盲盒的視頻也很受玩家青睞。

「我開到的第一個Molly小火車隱藏,給大家分享手感。首先它的配重幣很薄,上下用力晃時幣的聲音很清脆,最好抽一盒新的,概率大。」網友會炫耀拆盲盒的戰果,主動分享隱藏款攻略。

很多拆盲盒視頻播放量多達幾十萬,可以收穫十幾萬的贊。

▲B站上的拆盲盒視頻

盲盒玩家們還創建了很多線上線下社群。

閒魚上隨便一搜,各種盲盒魚塘。

發帖互動、參加社群、線下面基,玩家們不斷地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份社交認同。這也更加讓玩家們對盲盒念念不忘。

稍不注意,玩家就會變成前面實驗中斯金納箱裡的小白鼠。

上癮模型的第三關打通了。

04 三分天註定,七分人操作,剩下90分靠氪金

「買夠 100 個盲盒就收手」。

繼「現在出門,馬上到」和「今天一定不熬夜」之後,這個盲盒flag成功入選當代社會第三大經典謊言。

能讓盲盒買買買停不住手的,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策略,盲盒商家還有一手:稀缺效應。

1979年,美國幾個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

他們將兩個相同的玻璃罐放在人們面前,A裝了十塊餅乾,B裝了兩塊一模一樣的餅乾。

罐子一樣,餅乾也一樣。但參加實驗的人,顯然覺得幾乎空了的B罐裡的餅乾更珍貴。

物以稀為貴,數量的稀少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判斷。這就是稀缺效應。

盲盒隱藏款抽中的概率,只有1/144。有的特別款概率更低,比如Molly系列的西遊金色特別款,抽中概率是1/720。

在盲盒圈內,狂熱的「端箱」玩家會一次性花費幾千元,成箱往家搬盲盒。

以泡泡瑪特為首的盲盒賣家,把稀缺效應發揮到了極致,讓玩家投入地買買買停不下來。

當你為某個產品不斷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時,你就已經「投入」這個產品了。

此時,就是完成了上癮模型的四個階段。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投入增加」。一個人對事物的投入多少,跟他熱愛這個事情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有個著名的「宜家效應」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很多人特別喜歡宜家的家具,不僅僅是因為便宜,還有「投入增加」的心理因素。

宜家的很多家具,都需要客戶自行組裝。你投入體力和腦力勞動自己組裝家具,就會產生一種非理性的喜愛,繼而給它賦予更高的價值。

一個人對事物的投入越多,就越有可能認為它更有價值,就越可能與過去的行為保持一致,容易為自己過去的行為尋找理由。

因此,當你買了第一個盲盒,大概率不會就此收手。當你買了一套,可能還會湊第二套。當你享受了一次端箱的快感,就還想再一次嘗試這種快感。

玩家會不斷重複上癮模型的過程:觸發—行動—獎勵—投入—觸發,不斷進入上癮循環。

怪不得業內有一句話:買盲盒和XX一樣,永遠只有0次和無數次。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花了720個娃娃的錢,到底能不能買到那個1/720概率的隱藏款呢?

不管有沒有,對於商家來說,目的早已經達到了。

05 任何一種讓人上癮的東西,玩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從2019年開始,「炒盲盒」成為了如火如荼的潮流。

根據閒魚官方數據,盲盒二手交易魚已經成了千萬級產業。玩家們對各種限量版盲盒趨之若鶩,最受追捧的一款隱藏款盲盒,從59元漲到了2350元,價格狂漲39倍。

一個30歲的上海閒魚用戶,去年通過轉讓盲盒,賺了10萬元。這樣的新聞又給玩家們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

「月入過萬」、「年薪30萬」,投機客的營銷也吸引了太多眼球。

也許這正是盲盒商家樂於見到的。一旦盲盒出了圈,故事才有得講,大餅才能畫得有模有樣,資本才會湧進來。

商家要的從來不只買家那點小錢,還有資本的大錢。

畢竟,泡泡瑪特的創始人王寧,憑藉盲盒這種產品,僅僅用了7年時間,就已經開了30家公司了。

但跟盲盒玩家有關的新聞裡,更多的還是下面這種。

「北京夫妻買盲盒4個月花掉20萬」

「60歲的玩家一年花70多萬購買盲盒」

「9歲女孩2年間購買盲盒超四千元」

……

▲來自知乎熱評@餘美醬

▲來自知乎熱評@天天

當盲盒變成了盲目,不確定的驚喜就變成了傾家蕩產的驚嚇。

任何一種讓人上癮的東西,玩的都是人性的弱點。

即時滿足感、多巴胺遊戲、投機心理,等等等等……

‍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的那樣: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它們看起來人畜無害,毫無攻擊性,卻用一種面帶笑容的方式毀掉我們的精神、思考和行動。

理解了盲盒經濟背後的上癮模型,就更能清楚它所利用的人性套路。

當我們理解了它,就可以嘗試不被困在人性的弱點裡,培養不被剝奪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不被商家輕易帶動情緒的定力。

套路從來都有,破解套路,放平心態,學會自律,才不會輕易被套牢。

畢竟我們要做的,是快樂的主人,而不是快感的奴隸。

 參考素材:

1-《上癮》, [美] 尼爾·埃亞爾/[美] 瑞安·胡佛 ,中信出版集團

2-《比炒鞋還燒錢的盲盒,如何讓人「中毒」1年花70萬?》,@運營研究社

3-《盲盒「賭徒」:能花錢買到的快樂其實很少了》,譚暢,南方周末

相關焦點

  • 85後賣盲盒年入8億,他說要做「中國迪士尼」
    顧客抱著手中的商品,下單後拆開、搖晃,或是驚喜,或是失望。愛它的人將它視為新一代精神信仰,瘋狂購買,接近上癮;不喜歡它的人,完全無法理解這種盲盒有什麼樂趣。這就是,泡泡瑪特(pop mart),手辦界的盲盒始祖,將小眾的手辦生意,做到了估值25億。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
  • 85後夫妻靠賣玩具,年入16億,盲盒的暴利模式你們永遠不懂!
    痴迷零售的85後創業者近日,據港交所披露,泡泡瑪特已通過聆訊,同時將在12月下旬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這就意味著6月以來喋喋不休的上市傳言,終將成為現實。一個沒有顯赫出身,也沒有紮實可靠背景的85後青年,但就是因為他喜歡倒騰的性格,使其成為了母校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最出名的校友。 2008年,才大三的王寧,憑藉著自己的滿腔熱血,毅然在學校周邊盤下了一家店鋪,做起了「格子店」的生意,此刻開始,王寧與零售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 盲盒出現後,一年收益超16億元,爆火的盲盒經濟能持續多久?
    大家可能覺得盲盒是這兩年才新生的行業。其實不是,它最早成立在2010年,在北京的文創產品店。最開始他們是啥啥都賣,後來發現盲盒收益特別好,它是一種「在打開之前無法預測裡面會有什麼」的盒子。打開的過程中,顧客的心理會產生一種名叫「多巴胺」的情緒,在這種情緒中,會興奮的將產品向親戚朋友推薦,討論,再收集。
  • 盲盒,莫名爆紅:這屆年輕人,就這樣破產了
    據閒魚平臺發布的報告顯示,一位 30 歲上海閒魚用戶, 2018 年通過轉讓盲盒賺了 10 萬元,對限量版、隱藏款的痴迷引發了二手市場的極度火爆。顯然,不及手掌大的小人兒正扛起潮玩經濟的大旗。不過,當這些原本「很容易獲得的快樂」,被冠以一個「炒」字,人們對潮玩的理解開始出現大幅度偏差,這在很多資深玩家眼裡已經不再是不確定性帶來的小驚喜,遠離了最初的「盲盒文化」。
  • 盲盒源於日本?帶你揭秘盲盒真實內幕!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一種8,9釐米的玩具,售價在3、40到6/70不等。這個玩具盒子包裝上有這一個系列的玩具,但是在你打開玩具盒子之前,你自己都不會知道究竟抽中了哪一隻。尤其是「隱藏款」之類的,更是大家不惜高價也想要得到的寶貝。
  • 85後創始人王寧IPO敲鐘:賣盲盒的也能做「東方的迪士尼」?
    泡泡瑪特的創始人王寧只用了10年。12月11日,王寧在香港交易所敲鐘,泡泡瑪特成功上市。發行時38.5港元的股票,開盤時大漲到77.1港元,按此時計算,泡泡瑪特的市值已高達1000多億港元。而創始人王寧持有50%多的股權,對應市值超500億港元,這意味著一夜之間王寧的身價已晉升頂級富豪行列。這一年他33歲。
  • 盲盒是個怎樣的世界?有人靠轉賣一年賺10萬元,「盲盒經濟」下誰是...
    在閒魚上,泡泡瑪特的潘神聖誕隱藏款,原價59元,現在在閒魚已經賣到2350元的高價,狂漲39倍,一位上海閒魚用戶轉賣盲盒一年就賺10萬元之多。這股盲盒風還會刮多久?誰都沒有定論,不過唯一確定的是,與此相關的產業鏈定會更細分、更多元化。
  • 把臨期口紅塞進盲盒、做「改娃師」年入百萬,年輕人的錢有多好賺?
    年輕人又把一家公司「買」上市了。 Pop Mart上市後,一則數據顯示,近20萬年輕人在購買盲盒上花費過萬。 和「盲盒」有關的搜索信息裡,人們都在詢問"入坑」和「出坑」的方法。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楊佳 編輯 | 卡門 靠盲盒「清庫存」 臨期化妝品、回收手機靠盲盒最好賣 運營老K29歲 盲盒熱後,各行各業都開始做盲盒,但大部分的盲盒都是「割韭菜」。 為了清庫存,商家會把賣不出去的東西放在盲盒裡銷售,再利用盲盒「售出不退不換」的規則,讓用戶投訴無門。
  • 盲盒經濟:好奇不僅害死貓,還能掏空你的錢包
    國內盲盒產業的最大「推手」之一泡泡瑪特(POPMART)在其登陸新三板之後,業績一路長虹—— 2018 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55.98%,淨利潤同比增長 140 倍。為謀求更好發展,這家公司已於今年 4 月宣布從新三板摘牌。盲盒為何成了當代年輕人戒不掉的「癮」?是不是真的像某些網友分析的,是因為吃小浣熊乾脆麵集卡的我們長大了?
  • 賣玩具年入十多億,泡泡瑪特可不止靠盲盒
    泡泡瑪特憑啥大賺特賺?最近,有媒體稱,中國最大且增長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要上市了。對於這家成長飛速的玩具店,其增長邏輯是僅僅是靠盲盒嗎?泡泡瑪特將再次上市11月23日,「盲盒神話」泡泡瑪特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即將迎來第二次上市。本次赴港IPO,泡泡瑪特的募資規模預計為2億美元至3億美元。說起泡泡瑪特,很多人可能還不了解,但說起盲盒估計大家都知道。
  • 文具遇上盲盒,靠什麼吸引年輕人的眼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學校周邊文具店、學生超市等賣得很火的要屬文具盲盒,這個盲盒和文具有關。動漫、影視作品也出盲盒系列產品,其模式類似於以前乾脆麵卡片,日本所營銷的扭蛋。市面上的盲盒外包裝都主打「盲」,有超多驚喜,盒子上不會備註有什麼東西,只有拆開包裝才能知道裡面是裝什麼東西。
  • 泡泡瑪特:33歲、年入16億 賣盲盒發家的夫妻店
    來源:聰明投資者不知什麼時候,盲盒開始風靡大街小巷,路邊的店鋪、自動售賣機,都可以看見泡泡瑪特盲盒的身影。這家靠盲盒起家的公司,即將迎來上市。據媒體報導,內地潮玩公司泡泡瑪特擬籌集超過5億美元。而事實上它成立於2010年,還在2017年初就登陸了新三板,並於今年4月退市。它旗下運營最成功的潮玩IP Molly也已經存在13年。這家瞄準年輕人的公司,其管理層也非常年輕,人均年齡32歲左右。同時,這還是一家夫妻店,副總裁楊濤為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寧的配偶。
  • 【每日一看】這種盲盒千萬別買!
    看到群裡那麼多人都在收購盲盒產品小王十分心動想要通過「低買高賣」的方式賺取差價群內人員也都回收了小王通過這種「中間商賺差價」的方式獲得了不少收益陸陸續續收到了一些盲盒卻遲遲不見紀念章的蹤影詢問客服後得到的回答是「紀念章是定製版,發貨慢很正常」直到11月一天「水滸盲盒」停運小王這才反應過來自己上當了
  • 「盲盒第一股」火了!轉板後估值飆升19倍,33歲創始人夫婦身家或破...
    來源:中國基金報  1年狂賺4.5億,盲盒的造富故事,仍在延續。  近日,港交所文件顯示,泡泡瑪特已通過港交所聆訊,並披露聆訊後資料集。摩根史坦利、中信證券(港股06030)為聯席保薦人。  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瑪特曾是一家新三板公司,2019年4月從新三板摘牌之際,其總市值約20億元。
  • 「盲盒第一股」火了!轉板後估值飆漲1870% 33歲創始人夫婦身價或破...
    轉板後估值飆漲1870%   1年狂賺4.5億,盲盒的造富故事,仍在延續。  近日,港交所文件顯示,泡泡瑪特已通過港交所聆訊,並披露聆訊後資料集。摩根史坦利、中信證券為聯席保薦人。  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瑪特曾是一家新三板公司,2019年4月從新三板摘牌之際,其總市值約20億元。
  • 泡泡瑪特憑什麼年賺16億?盲盒生意是怎樣榨乾你的錢包?
    4、薛丁格的玩具,兼具悅己和收藏價值:初階用戶獵奇心理驅動,為物品而買單 ;中階用戶為「悅己消費」,為「物品+情感」而買單 ;資深用戶為「收藏價值」驅動,為「稀缺性」而買單。不久前,泡泡瑪特通過了港交所的聆訊,並披露聆訊後資料集。而在近日,市場傳出消息,泡泡瑪特定價區間為每股31.5港元-38.5港元,發行1.357億股,籌資至多6.74億美元,預計12月11日上市。潮流玩具是新時代的產物,是網際網路下的快消玩法的載體,同時具有零售和網際網路文化傳媒的基因。
  • 小小盲盒,緣何「開」出百億元大市場
    在年輕人旺盛消費力的加持下,這份「小確幸」成為大潮流,不僅形成上百億元的潮玩市場規模,更強勢「出海」走紅海外。而盲盒本身,也在考古、文物等IP(智慧財產權)入場後,被賦予更多文化內涵。盲盒等潮玩文化的盛行,照見了年輕人怎樣的消費觀?潮玩文化要從「紅」到「長紅」,IP還需如何發力?
  • 令年輕人為之瘋狂的「盲盒」,到底是在「賭」,還是在娛樂自己?
    而抽盲盒也就等於抽獎,不一定會獲得自己喜歡的那一款小手辦,但一定不會很虧。在我們國內盲盒文化已經十分流行,在小城市可能還不是十分盛行,但是在各大城市,例如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方,盲盒文化就是年輕人的潮流文化之一,年輕人不一定都玩盲盒,但一定會有很多年輕人玩盲盒,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 中國盲盒行業研究報告:95後消費者佔4成,市場消費潛力持續提升
    數據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盲盒手辦排名第一。95後成為盲盒的重要消費用戶,佔比近4成,其中8.6%的用戶可以接受盲盒單價在1000元以上。那麼,盲盒究竟有什麼魔力?用戶態度如何?市場前景成色幾何?
  • 「盲盒」這麼火 英文可以用「blind box」表達嗎?
    "不吃飯可以,不買盲盒不行。" 盲盒在95後00後年輕人中流行開來。12月11日,靠賣盲盒起家的泡泡瑪特正式登陸港交所,成功掛牌上市。   依據公開信息,泡泡瑪特發行價為38.5港元/股,上市首日開盤漲幅100.26%,市值一度超1100億港元。   你也許會問盲盒怎麼這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