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臨期口紅塞進盲盒、做「改娃師」年入百萬,年輕人的錢有多好賺?

2021-01-14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顯微故事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年輕人又把一家公司「買」上市了。

Pop Mart上市後,一則數據顯示,近20萬年輕人在購買盲盒上花費過萬。

和「盲盒」有關的搜索信息裡,人們都在詢問"入坑」和「出坑」的方法。而看到機會的商家,則借著熱風推出護膚盲盒、數碼盲盒……

打開盲盒的期待、未知,構成了盲盒生意的核心,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和博彩生意擁有著相同的邏輯和刺激。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一群買盲盒和賣盲盒的人,他們之中:

有的人一年花了20萬買盲盒、為了抽中隱藏款不惜10點守在商場「擦玻璃」、「端盒」;

有的人是見證了「炒盒組」和「改娃師」等盲盒衍生職業的暴富;

還有的人把盲盒作為了「割韭菜」的形式,通過在盲盒內放三無產品、回收手機以達到清庫存的目的。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楊佳

編輯 | 卡門

靠盲盒「清庫存」 臨期化妝品、回收手機靠盲盒最好賣 運營老K29歲

盲盒熱後,各行各業都開始做盲盒,但大部分的盲盒都是「割韭菜」。

為了清庫存,商家會把賣不出去的東西放在盲盒裡銷售,再利用盲盒「售出不退不換」的規則,讓用戶投訴無門。

我在文化公司、數碼公司都做過運營,這兩家公司都推出過盲盒。但針對用戶群不同,玩法也不同。

文化公司的盲盒針對年輕女性,裡面多是一些護膚品、小商品。

護膚品多是來自廣州的代工廠,價格低到幾塊錢,甚至有的是三無產品。小商品則以眼罩、拼圖等小玩意兒為主,從義烏等地進貨,成本也只要幾元錢。

根據盒子大小,盲盒標價20-30元不等。我們對外說盲盒可能抽到大牌口紅、名牌包、手機,但其實我們都沒放進去過。

緊接著我們在網上放一些水軍,曬那些手機、口紅,吸引不明真相的女生前來購買,一度幫我們清了大量庫存。

由於銷量太好,許多商家都請我們幫忙清庫存,為此我們還開發了新的合作渠道和收入模式。

數碼公司推出的盲盒針對男性用戶,有200元手機盲盒、100元電子產品等多個價位的盲盒選擇。

圖 | 圖片來自網絡

手機盲盒肯定有手機,只是沒有值錢的新款手機。

盲盒裡的大多是回收來的二手機、翻新機——一臺功能完好的手機回收價格低至幾十元。

圖 | 我見過行業裡最"黑心」的賣家

而且利用盲盒去庫存,賣二手,很少有維權。就算有維權,補發一個快遞也依舊是賺錢的。

靠著這條門路,我們公司一年收入上千萬。

每次看到有用戶諮詢盲盒並小心翼翼許願(留言,希望有什麼)時,我腦子裡都會浮現那句話:買的不如賣的精。

「改娃師」年入百萬 被改成手機殼、掛墜的娃娃身價翻十倍 二手平臺運營cc24歲

我在一個興趣社區做運營。

我們平臺上可以交易和分享盲盒,每天都有玩家展示自己的「娃」,交流拆盒經驗。

用一個字形容這群玩家,那就是「壕」;如果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任性「。

我把這個成為「快樂經濟」,為了一時開心,他們真的願意花高價來換一時爽。

雖然盲盒大多是59元,價格透明,但在二手交易平臺上,除了隱藏款,開盒的都只買五折——少了開盒的過程,盲盒的價值就少了一半。

而那些隱藏款,因數量少,有的可以炒到近千元。

人人都愛隱藏款,一些炒盒黨為了限量款和隱藏款一箱箱買,還衍生了一個小眾詞語「擦玻璃」——商場10點才讓顧客進去,許多玩家會假裝成保潔說「擦玻璃",就為了搶首發或者大量囤貨。

囤貨是有技巧的,最好出手的是節日限定,在特殊節日大量買入後轉賣,可以賺一些錢,一個盲盒能多賺幾十塊。

但萬一沒賭對砸手裡,就只能賤價甩賣了。

圖 | 改娃師的日常

還有些高端玩家熱衷於「改娃」——將娃娃改裝成手機殼、把娃娃零件互換做成新的娃娃、或者自己噴漆上色,現在都有專門的「改娃師」了。

曾經有個改娃師,一天能改接近5隻娃娃,光改造費就是200起,算下來每個月輕鬆過萬。而被改過的娃娃身價翻10倍,直接漲到200多元。

盲盒也有鄙視鏈。進口IP鄙視國內IP,鄙視盜版抄襲。很多不知名的商家聽聞盲盒銷量好,推出了9.9元包郵盲盒,最後卻賠掉底褲。

說到底,盲盒也是一種消費文化,文化就是需要培育的。

一年花20萬拆盲盒 每天10點在POPMART門口「擦玻璃」 小Q上海27歲

盲盒太適合我這種收集癖和強迫症了。

當聽說POP MART上市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和我一樣的人還真不少。

我從小就愛收集東西,彩妝、馬克杯、包包,為了收集各種珍藏版花費近20萬元。我媽看我有收集癖,還專門給我騰了個房間放這些寶貝。

前幾年,我開始發現同事桌上總有幾個不同造型的手辦娃娃。有次我還圍觀了她拆盒,桌上堆滿了包裝一樣的盒子,大家都得想知道裡面是啥,能不能開到限量版。

尤其是工作後,每天枯燥重複的工作更讓人急於尋求一些新鮮感和刺激。圍觀她拆了幾次盲盒,我也忍不住去POP MART買了一些,就這樣入坑了。

不到4個月時間,我就通過門店和網上購買擁有了180多個娃娃,還買了專門的架子來收納這些娃娃。 

圖 | 亞克力盒子價格要200多元

某些款特別難抽,還容易抽到重複的娃娃,所以我開始買二手娃和「明盒」。

盲盒有許多專屬交易平臺。在上面,普通娃價格低,隱藏娃娃會炒到高價。我一般查漏時買普通娃娃,有時能用半價收到想要的款。

圖 | 明盒娃娃價格是盲盒的2倍

但這樣也失去了玩盲盒的新鮮感。知道自己會收到什麼,開盒時完全沒有緊張感,有時快遞到了都懶得拆。

這時,圈裡的娃媽教了我新玩法「端盒」——整個系列一鍋端。這樣不僅不會抽到重複的,也能體會到的拆盒的樂趣。

我第一次體驗端盒是購買的點心labubu系列,一共12個款一次性端走,在拆開的時候享受了「不知道這個會拆出什麼」的刺激感。

圖 | 我買過的端盒系列

「端盒」讓我體會到財大氣粗的感覺,我還將端盒當作生日禮物送給朋友。

最多的一次,我端了12盒送給朋友,還下單了幾個隱藏款、購買了放置娃娃的產品架,花費接近上萬元,就為了打造屬於娃娃們的樂園。

沒玩過盲盒的永遠無法理解,對於我們這些「打工人」來說,在娃娃的世界我們才是真正的主宰,那是我的另一個寧靜天堂。

相關焦點

  • 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統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 年輕人撐起臨期食品市場
    2020年12月08日 05:59 來源:中國青年報不過,他覺得,臨期的生鮮產品還是不會去買,「口感會受影響」。  近幾年,臨期食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口感沒有變化,價格反而低廉,讓曾經小眾的臨期食品市場變得更有吸引力了。豆瓣平臺上,「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自今年9月創建以來,不到3個月裡吸引了兩萬多網友加入。標榜「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許多網友在小組裡「安利」自己購買過的臨期食品、「踩到的雷」和身邊的臨期食品店。
  • 盲盒,莫名爆紅:這屆年輕人,就這樣破產了
    據閒魚平臺發布的報告顯示,一位 30 歲上海閒魚用戶, 2018 年通過轉讓盲盒賺了 10 萬元,對限量版、隱藏款的痴迷引發了二手市場的極度火爆。顯然,不及手掌大的小人兒正扛起潮玩經濟的大旗。不過,當這些原本「很容易獲得的快樂」,被冠以一個「炒」字,人們對潮玩的理解開始出現大幅度偏差,這在很多資深玩家眼裡已經不再是不確定性帶來的小驚喜,遠離了最初的「盲盒文化」。
  • 摳門的年輕人,成就了上千億的臨期食品市場
    臨期食品有多便宜呢?原價十幾塊的依雲水,只要5毛錢一瓶;三隻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禮包,淘寶價 148 元,臨期賣價僅為30元 ,直接打了2折。看著這些白菜價食品,很難不被喚起購物需求。開店不到一年時間,小唐的臨期食品店已經有了一群忠實粉絲,有平常就對價格格外敏感的老大爺老大媽,但更多的是80後、90後等年輕群體。
  • 令年輕人為之瘋狂的「盲盒」,到底是在「賭」,還是在娛樂自己?
    在我們國內盲盒文化已經十分流行,在小城市可能還不是十分盛行,但是在各大城市,例如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方,盲盒文化就是年輕人的潮流文化之一,年輕人不一定都玩盲盒,但一定會有很多年輕人玩盲盒,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近些年已經有不少新聞指出,部分年輕人在盲盒上最高消費可達20萬元以上。
  • 大學生做虛擬男友月入上萬,紅杉IDG紛紛入局,年輕人的孤獨值多少錢?
    為了賺到更多,虛擬男女友們會引導老闆進行續單,或者私下轉帳交易。源源告訴投中網,他已經給幾百個女生做過了「虛擬男友」,內容大多都是閒聊或是陪玩遊戲。但他感覺越來越難做了,「優質的老闆變少了,同行變多了」,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入行基本上沒有門檻,培訓也非常簡單,在各大QQ群中,每天都有各種招新的消息。
  • 文具遇上盲盒,靠什麼吸引年輕人的眼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學校周邊文具店、學生超市等賣得很火的要屬文具盲盒,這個盲盒和文具有關。動漫、影視作品也出盲盒系列產品,其模式類似於以前乾脆麵卡片,日本所營銷的扭蛋。市面上的盲盒外包裝都主打「盲」,有超多驚喜,盒子上不會備註有什麼東西,只有拆開包裝才能知道裡面是裝什麼東西。
  • 盲盒玩家:潮水退去,我想退坑
    2019年8月16日,這一天是2019年北京舉辦國際潮玩展的日子,王蛋蛋凌晨5點就開車到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排隊,因為購票時中了優先入場券,心中有了幾分勝算。圈子裡買娃、拆娃、秀娃、換娃、改娃的玩家比比皆是,也有了自己的行話,被公認為不好看的叫「雷款」,好看的叫「熱款」,抽中雷款被稱為「非」、抽中熱款或隱藏款被稱之為「歐」,時常運氣好的人在圈內會有「歐皇」的美譽。
  • 中國盲盒行業研究報告:95後消費者佔4成,市場消費潛力持續提升
    數據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盲盒手辦排名第一。95後成為盲盒的重要消費用戶,佔比近4成,其中8.6%的用戶可以接受盲盒單價在1000元以上。那麼,盲盒究竟有什麼魔力?用戶態度如何?市場前景成色幾何?
  • 最低0.5折,臨期食品憑什麼賣得比白菜還便宜?
    題圖源自電影《三個金幣》作者:田巧雲,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是灰色地帶,還是一門好生意?」最近,臨期食品在年輕人群體中成了熱詞。火到什麼程度呢?豆瓣有小組,知乎有回覆,B站還有UP主專門開箱測評。據「臨期捕手」創始人陳杰觀察,當前的臨期食品,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年輕人是消費主力軍,其佔比大大超過其他年齡段的群體。「一包零食,假設保質期為12個月,日期非常新鮮的是原價10元,距離保質期還有4個月的只要2元,你會買哪個?」新零售商業評論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調研,人群涉及70後~90後。
  • 85後夫妻靠賣玩具,年入16億,盲盒的暴利模式你們永遠不懂!
    這樣的「格子店」,對於很多懷揣創業夢想,剛畢業沒有多少啟動資金的大學生來講,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再加上獨特新穎的商業模式,「格子店」很快成為了學校周邊月銷過萬的小店。 周邊的人看到「格子店」賺了錢,於是紛紛效仿。不出2個月,學校附近就出現了12家同樣的「格子店」。隨著競爭的加劇,王寧的格子店最後也不了了之。
  • 盲盒是個怎樣的世界?有人靠轉賣一年賺10萬元,「盲盒經濟」下誰是...
    在閒魚上,泡泡瑪特的潘神聖誕隱藏款,原價59元,現在在閒魚已經賣到2350元的高價,狂漲39倍,一位上海閒魚用戶轉賣盲盒一年就賺10萬元之多。這股盲盒風還會刮多久?誰都沒有定論,不過唯一確定的是,與此相關的產業鏈定會更細分、更多元化。
  • 85後賣盲盒年入8億,他說要做「中國迪士尼」
    這就是,泡泡瑪特(pop mart),手辦界的盲盒始祖,將小眾的手辦生意,做到了估值25億。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它最早是一家玩具合集店,經營得並不樂觀。直到2016年,泡泡瑪特開始轉型將玩具用盲盒的方式進行售賣。泡泡瑪特由此名聲大噪,被譽為年輕人戒不掉的精神按摩。
  • 從進博會到文博會,一個音樂家盲盒的「出圈」記
    貝多芬盲盒玩偶系列 做可以引起年輕人關注的產品我們想的是,以傳播傳統、高雅的古典樂為特色的上海音樂廳,是不是也能夠做一個可以引起年輕人關注、熱衷的產品?」方靚說。 帶著這個問題,她問了身邊的00後。第一個「調研對象」,就是方靚的兒子。兒子回答她:「盲盒在年輕人中是最流行的,你們為什麼不做盲盒?」方靚把這個提議帶到了音樂廳的會議現場,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同。
  • 南京「學生圈」流行文具盲盒?專家:小心,別上癮了
    「每個系列都有好幾種圖案,裡面的文具跟包裝系列對應,只是不知道是哪個圖案。」店員告訴記者,這些文具盲盒,近期很受學生的喜愛,小男孩常挑選柯南、航海王的,女生一般喜歡粉色包裝系列,「下午放學後就常有學生來挑選,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多買自動鉛筆盲盒,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多買中性筆盲盒。」
  • 盲盒、人體工程學椅和貓,這一代年輕人的買買買故事
    光工作就已經讓人很疲倦了,從沒有想過拿到錢會怎麼樣。」周五的晚上,難得沒有加班,她忽然想送一件禮物給自己,「表揚一下自己扛住了這一個月。」在商場裡,她被一個冒著粉色泡泡、色彩明亮而活潑的店鋪吸引了,是一家售賣盲盒的店,那天做活動,一套3個盲盒,只要110元。
  • 把月入過萬當成普通生活:以為賺錢很簡單,是年輕人最大的錯覺
    很多人喜歡在沒事的時候看看視頻,但是看多了就會想,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都這麼好?95後的月收入都是三五萬,每年拿上百萬年薪不叫事,動不動就買奢侈品、曬包,而人家還一臉淡定地告訴你,這就是最普通的生活。這樣的視頻讓很多人都覺得,好像現在大部分人都已經進入了中產階級,月收入基本都過萬了,再看看自己的生活,簡直都要不配活著了。
  • 蒼蠅姑娘靳任任養蒼蠅年入百萬給我們帶來了什麼聯想
    21歲就年入百萬的蒼蠅姑娘 ——養蒼蠅年賺百萬的聯想! —— 蒼蠅姑娘 籠養蒼蠅 央視採訪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