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路天使
最近,在上海上班的小瓊總會在四川北路的某食品商城看到一群排隊結帳的人。
往裡一看,貨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零食,跟普通超市沒什麼區別。
排長隊,一看就給人「有便宜可佔」的感覺。/Pixabay
就是這樣的看似普通的超市,每天總是擠滿了人,即便是在工作日,也時常能看到拖著簡易小拖車在店裡購物的消費者,甚至有人專門橫穿整個上海市區來這裡淘貨。
有一次,小瓊終於忍不住好奇心走了進去,貨架上低價的大牌進口零食,讓她仿佛置身於寶庫!
「天貓超市38元一瓶的義大利橄欖油,只賣10元」、「京東14元一罐的德國黑啤,10元3罐」......這裡還有各種低於原價四五倍的汽水、糖果、薯片,果乾,四捨五入等於不要錢。
這家店,原來是「臨期食品」的專賣店。
很長一段時間,食品行業對「臨期」二字諱莫如深,不管是線上平臺還是線下門店,在對待臨期食品上,都更願意用折扣、促銷、尾單、清倉來替換「臨期」二字。
曾經,即將過期的「臨期」,仿佛享有和「過期」一樣的悲傷。/《重慶森林》
近一年多以來,那些「大限將至」的臨期食品,卻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涅槃重生般地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
不僅眾多超市專門設置了臨期食品專櫃,在線上線下,還出現了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店鋪。這些臨期食品,以極低的價格讓天天喊窮的打工人沉迷於薅羊毛、撿漏的快樂。
「臨期」二字背後,是一個價值上百億的食品消費王國。
「涅槃重生」的臨期食品
「人氣爆款好時月餅到貨了,臨期3個月,一盒原價188元,現價20元。」
上海某小區旁的臨期食品店主小唐在微信群裡發出了這條消息,立馬收到了五六十條訂貨的消息。據小唐介紹,這家小店,平均月流水超過了10萬元。
「臨期食品」,指的就是那些快要到保質期的食品。每一個包裝食品走出生產線,都會被打上保質期的烙印,這是比品牌本身更能決定它價值屬性的一串字符。
保質期是一個食品進入流通環節的通行證。
根據公眾號「電商在線」資料,在食品行業內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距離保質期到期時間過了1/3的商品,就不能進入大潤發、家樂福等連鎖零售商店,同樣在線上渠道也有相應要求。
比如一包餅乾的保質期是12個月,如果距離出廠過了4個月了,那這個餅乾就沒機會在超市上架了,這也被稱為食品流通行業的允售期。
於是,在食品保質期快要到達的臨界期,這些食品就面臨身價降低的局面。
臨期食品有多便宜呢?原價十幾塊的依雲水,只要5毛錢一瓶;三隻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禮包,淘寶價 148 元,臨期賣價僅為30元 ,直接打了2折。
看著這些白菜價食品,很難不被喚起購物需求。
開店不到一年時間,小唐的臨期食品店已經有了一群忠實粉絲,有平常就對價格格外敏感的老大爺老大媽,但更多的是80後、90後等年輕群體。
近一年來,類似的臨期食品店在北京、上海等地悄然興起,成為了年輕人心照不宣的薅羊毛聖地。仔細觀察這類超市,一般開在社區周圍,店鋪面積雖小,但貨品擺列滿滿當當。
有些臨期食品店已經形成了連鎖規模,比如「悠品食惠」、「T3進口食品」、「飴食貨倉」、「好特賣」等,在全國內連鎖規模已經達到了十幾家。
根據「飴食貨倉」的創始人徐鵬介紹,自2016年開出第一家店以來,飴食貨倉已經擁有了16家門店,營業額從2016年的500萬元左右增長到2019年的3900多萬元。
在小紅書上,有不少人在分享臨期食品探店心得。
在淘寶上,隨便搜索「臨期食品」,就出現超過3000家店鋪,裡面零食酒水應有盡有,果然都是白菜價。其中一款銷量第一的巧克力棒,價格為3.5~4.5元,一個月內已經賣出了9534份。
此外,甚至還有一些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獨立電商平臺,比如好食期、甩甩賣等。像是好食期,還開創了「日期越近越便宜」的賣點,把臨期食品按照臨期時間來標價,保質期越近的,價格就越低。
臨期食品的利潤有多大? 知乎上有臨期食品店店主介紹,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就能塞下300多種臨期商品,單日營業額經常有1萬多。
臨期食品,就是生財之道。/《致命彎道3》
而根據公眾號「豹變」對臨期食品批發商的採訪,以一批價值50萬元的臨期巧克力為例,批發商只要 三四萬的價格就能拿下,最後能賣出15萬,利潤翻了好幾番。
資本總是「聞風而動」。2018年,電商平臺好食期的母公司就獲得阿里巴巴獨家1.1億元C輪融資;而臨期食品電商平臺甩甩賣也於2019年3月獲得3500萬元戰略投資。
好食期以臨期時間來定價,但是不一定價格越低的賣得越好。
沒想到,本已掉價的臨期食品,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一門上千億元的生意
在網上,不少對臨期食品呈觀望態度的人,對臨期食品的來頭表示懷疑。畢竟,天下沒有白撿的便宜。
要知道這麼多臨期食品從哪裡來,首先要從「臨期」二字說開。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對食品的臨期或者是賞味期限並沒有相關規定。唯一的標準,是2012年北京工商局發布的「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
對應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臨界期。
但事實上,大型商超、市場對臨界期的要求會更嚴格。
根據公眾號「豹變」的採訪,商家表示除了打折等手段,很多食品保質期限到達40%左右時(也就是不到保質期一半的時間),將食品退回給供應商,而這些食品就成為臨期食品。
一邊是「臨界」如此容易達到,另一邊,擺放在貨架上的食品,要經歷的「人生之路」,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倉儲、運輸等一系列流通。
而這些環節都不可避免會耽擱一點時間。但食物耽擱不起,它們很容易就拖成了「臨期」。
我國的《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出售過期食品。於是,在臨期食品市場興起之前,大型商超會把這些即將臨期的食品退回給供貨商,而供貨商則會把這些貨以低價出給對保質期要求更低的小店,其餘的那些臨期時間更短的,不得不面對被銷毀的命運。
還有公司專門幫助供應商銷毀食物。
這些臨期食品的體量有多大?
根據艾媒諮詢數據,以2019年為例,中國休閒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0556億元,預計2020年將超過11000億元。而《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
如果按照業內普遍認為的5%的庫存積壓率計算,臨期食品市場也超過800億。
根據公眾號「臨期食品群」顯示,臨期食品的回收價格與所剩下的保質期時長相關,通常為市場零售價的1到3折。比如臨期2個月的某大牌的蘇打汽水,一般拿貨價在1.5元/瓶,而如果可以進貨千件以上,價格可以低到0.66元/瓶。
以上種種,催生了一條臨期食品的回收、再出售的完整產業鏈。在百度貼吧和58同城等網站上,能搜到許多臨期食品的收購商以「高價」收購臨期食品。
再往下,則有不少掌握了倉庫資源的中間商,向個體戶介紹臨期食品進貨渠道,以此收取費用。
網上有很多專門介紹臨期食品倉庫的攻略。
對企業來說,臨期食品原本是一種產業過剩造成的負擔品,處理不當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而臨期食品的出售無疑是對資源的再次配置,不僅減輕了產品的成本損失,更能彌補市場空缺、收穫新的消費群體。
臨期食品,真的有可能下一個零售圈的藍海。
價格臨期,生活恰好
「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豆瓣小組「我愛臨期食品」的組長在小組簡介裡寫道。
比起一般的食品,臨期食品的優勢就是消費者的黏性非常強,在上海開著臨期食品店的小唐表示,來自己店裡購買的人,大多是熟客。
今年上大三的小丁通過網上的文章知道了「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跟著上面的攻略,她在線下購買了一些零食,沒想到有的零食「巨便宜又好吃,而且沒有質量問題」,於是便經常去買。
無法逃脫加班的打工人,在買零食上毫不手軟。
而90後上班族小白則是某臨期食品電商平臺的常客,每次零食荒了就上去看看有什麼便宜的,現在她已經知道了買什麼臨期食品更划算。
以往,買折價商品,總給人一種不體面、貪便宜、寒酸的感覺。如今,「撿漏」、「貪便宜」則光明正大地成了一個人標榜自己精打細算、會生活的褒義詞。
如果你留意過一些電商平臺的推送,就會發現類似「今日份撿漏」的話術非常常見。
在豆瓣小組「我愛臨期食品」,討論最多的一個帖子是:「你會覺得買臨期食品丟人嗎?」
在討論裡,沒有人對於自己的選擇買臨期商品這件事有所懷疑,反倒是形成了相反的統一戰線:「不想浪費食物」,也是「一種潮流」。
首先,近些年來,食物浪費嚴重的問題被頻繁提起。
2019年,某生鮮店因扔掉臨期食品而上了微博熱搜,曾經引發一場關於食品浪費的爭議。
在國外,臨期食品的處理,已經成了一種公益行為。
英國第一家「剩食超市」 就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向經濟條件較差或者流浪漢售賣臨期食品。這家特殊的超市是由名為「Real Junk Food Project」的食品「垃圾」保護組織開設,旨在向減少英國每年生產的1000萬噸食品垃圾目標邁進。
英國的這家臨期食品店所售賣的食品的收入來源,也用於公益組織。
在德國,一個叫做「救濟餐桌」的公益機構,則主要回收超市裡的臨期食品,再把它們分發到需要人的手中。每年,大約有70萬人會定期接受他們的免費食物,而這些人最多只需支付不高於1歐元的象徵性費用。
其次,撿漏、薅羊毛已經成了一種反消費主義的潮流生活方式。
圈內知名的「不消費主義者」Mantis紅就以「不鏽鋼鐵公雞」自居,因為鐵公雞還會掉下鐵鏽,不鏽鋼則什麼都不會掉下。在她的公眾號裡,「摳門省錢」的生活方式,讓她收穫了一大批追隨者。
伴隨著這一代網際網路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臨期商品的風靡也就順理成章了。
「分享我今天買到的臨期食品」、「每天打工回家帶點,吃完了樓下再補點,真!爽(pang)!」……
每天,「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的組員分享自己種草和避雷的臨期零食,甚至有人戲稱自己就像「神農在嘗百草」,整個小組瀰漫著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樂氛圍。
也許,購買臨期食品,並不能讓一個人真的薅到多少羊毛。但至少,購買臨期食品,成了年輕人的快樂調味劑,是打工人疲憊心靈的「高性價比」安慰。
這,大概就是臨期食品最好的歸宿。
參考資料
[1] 這屆年輕人撐起了一個900億市場,「臨期」食品這把羊毛你薅了嗎?|第一風口
[2] Z世代為何願意安利分享臨期食品?|IP財經
[3] 從垃圾堆裡搶救出百億臨期食品市場|創業咖
[4] 臨期食品,買還是不買?|新零售商業評論
[5] 臨期食品商:與時間賽跑的人|電商在線
[6] 打工人的胃,又撐起了一個百億市場|豹變
[7] 如何切入臨期食品行業|知乎@神奇的吳大寶
[8] 2020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進口食品服務網
[9] 臨期食品背後:兩萬年輕人的無奈or快樂?|穀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