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行藏冰避暑 唐代用水亭納涼

2021-01-21 人民網

  古人納涼圖

  文/胡茂全

  藏冰避暑,在我國古代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明清兩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 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為330多立方米。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來年夏天使用。

  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

  皇宮內還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唐代用水亭納涼

  皇帝如此,大臣們紛紛效仿。唐代的高官顯貴們,都有私家避暑設施,規模雖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簷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唐代顯貴楊國忠更是異想天開,造了座冰山來避暑。《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

  到了宋代,這種設備造得比唐朝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勘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

  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鬥狀,口大底小。蓋多採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託,用來防止潮溼。這種宮廷「冰箱」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但構造合理、經久實用。

  當時的「冰箱」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因為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為裡,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讓後人讚嘆不已。

相關焦點

  • 大暑節氣丨扇子、瓷枕頭、冰窖……古代文人是這樣避暑度夏的!
    正所謂,「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在這一時期,一定要注意避暑。然而現代人可以依靠風扇、空調等現代電器進行避暑,古代在沒有電力以及這些電器的情況下,那些文人墨客又是如何避暑的呢?法寶一:扇子(圖為電視劇《紅樓夢》劇照,圖片來自網絡)第一種方法是用扇子納涼。古代的百姓最主要的納涼神器便是扇子,扇子多由竹子編制,稱之為「搖風」,又稱之為「涼友」。
  • 古代也有冰箱 皇帝大臣藏"冰"避暑
    熱河避暑山莊    古時候,天氣再熱,不能熱了天子。於是,宮殿裡有了最初的「機器」。這種設備,採用的是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
  • 趣談 沒有空調,古人避暑只能用冰塊?
    唐代詩人張仲素的一句:「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宮中樂》)也是對含涼殿乘涼效果的讚許。據《大清會典》,清代王室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萬塊。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為330多立方米。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冬天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等到來年的夏天使用。
  •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但是帝王將相們又追求享受,堅決不能把自己熱到,自然就會有「製冰」「藏冰」了,就技術層面上而言,「藏冰」要先於「製冰」,因為藏冰只需要把冰保存好就行,比如放在地窖裡面。
  • 防暑降溫,看古人的「藏冰」文化
    根據《詩經》的內容,可以知道,古人藏冰的場所,叫做凌陰。到了後面,各個時代的叫法又都不一樣,隋唐時期叫冰井,明清代叫冰窖,意思差不多,都是古代的大冰箱。同時,古代也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云:「《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臺。
  • 從自然藏冰到人工製冰,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夏季照樣吃「冷飲」
    那麼在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是如何製作解饞消暑的呢?古代有哪些令人喜愛的冰食在美食方面,人們從不厭倦對它的研究和開發,為了能解決在炎熱天氣下既能愉悅地享受美食,又能降溫解暑,古人們可謂費盡了心力。不僅要解決讓食物變涼的問題,還要增添食物的口感豐富化和多樣化滿足不同人群的味蕾。1、冰鎮美酒:《大招》有曰:「清馨凍飲,不醊役只。」
  • 古時皇帝給大臣發冰塊消暑 周朝冬天藏冰夏天用
    如果穿越回古代,回到了沒電的時代,古人們又是怎樣消暑呢?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消暑奇招。  周朝開始 冬天藏冰夏天用  雖然時代不同,但一年四季的更迭是不變的,夏季也都是一樣的炎熱。「古人消暑主要就是靠大冰塊,他們會在冬天把冰塊藏起來,來年夏天用。」
  •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沿著古絲綢之路,天文學作為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一種共享的專門知識,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之間進行著交流和傳播。本書的研究可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個具體、詳細的個案,它將以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為窗口,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的中外科學文化交流盛況,以具體的事例來揭示人類文明自古以來都不是在孤立、封閉的狀態下生長、發展起來的。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對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外科學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本科生和業餘愛好者。
  • 40度「燒烤」模式已開啟 這些避暑方式讓你涼涼
    宋朝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扇子種類繁多,既是文人顯貴的裝扮利器,又是老百姓搖風納涼的消暑神器。【瓷枕】瓷枕始燒於隋代,流行於唐代。【冰墊】適合人群:所有人優點:涼快缺點:有漏水風險,且不宜長時間使用(會把墊子坐熱)。
  • 農曆中國|十一月初十 · 藏冰
    隆冬時節收藏的冰塊是古代夏日的奢侈品在我國古代,冬至節氣過後,便有 「藏冰」 的歲時習俗。藏冰,是指當河流湖泊冰凍三尺後,掘出冰塊,儲於冰室,以供夏時消暑所用。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有專門負責藏冰的 「凌人」 。《周禮·天官·凌人》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天然的藏冰法,冰塊很容易隨天氣轉暖而融化,所以要估算三倍的用冰量存入冰室。
  • 藏鏹壅塞:唐代私貯問題之法律規制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民間持有貨幣數量相當驚人,「藏鏹巨萬」(鏹,古稱成串的錢)「貲財巨億」等成為私室富藏之別稱。此處研究的「私貯」僅限定於私人合法持有貨幣領域,租賦、進奉、用度、官藏等所涉錢款,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私貯藏鏹,秘不示人。但徵諸筆記、傳奇、稗乘、雜著等,仍可窺唐代市井民間私貯之盛。唐時都中巨豪王元寶「以銅線穿錢甃於後園花徑中,貴其泥雨不滑也」。
  • 唐代流行的川青綠色秘色流茶碗
    唐代流行的川青綠色秘色流茶碗中國子乙部或於唐代用羽滑牌代的家系找藝總梳為:」一日道,二日制,三日器,四掃火,五租水。總之,唐代教茶並不是只煮出一鍋普通的茶水,而是十分講究培育茶湯畫上的來伸(語華)。唐代流行川青綠色的秘色流茶碗,茶湯是金黃色,面華又是「袋加積雪」的白色,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境革在手,是多麼令人心悅目。 不過,在唐代茶藝的發展避程中,除了陸羽等人之外還有一位茶人的貢獻值得注意,這就是黏準其(今江蘇洪澤縣酒)的常伯船。
  • 古人用各種方法偷偷避暑,原來他們的夏天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難過
    文|少年常樂遊知否59集,在朝堂上因為新皇父親稱號的問題造成了朝堂紛爭,顧廷燁因此受到牽連被打了20大板,回家後明蘭心疼得很,急忙去拿冰,希望減輕他的痛苦。可是這時處在夏天,古代的冰都是哪來來的呢?大家又是怎樣度過一個個炎炎夏日的呢?其實,在先秦時代,聰明的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天然冰來製冷了,不僅給食物保鮮,還用來做冷飲。
  • 揭秘《延禧攻略》中的冰鑑,帶你解讀古代藏冰「黑科技」
    冰鑑,可以將其看作古代的「小冰箱」,是熱暑時節用來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冰鑑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為使冰箱處於一定高度便於取放冰塊和食物,配有箱座。此等巧妙構思,充分體現出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儲藏食品的「冰鑑」了。《周禮》中曾記錄:「祭祀供冰鑑。」
  • 手繪版老底子十大避暑法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個80後海鹽人姚海雲手繪的老底子十大避暑大法,看看畫面裡是否有你的影子?  那些年有暑假的夏天,太陽似乎沒有那麼毒辣,等家裡大人都午睡後,我常常偷偷和小夥伴一起去地裡「偷」瓜,去河裡遊泳,拿著攢起來的5毛錢,等著那位扎著麻花辮的奶奶木箱裡的麻將棒冰……當時,沒有相機來定格這些畫面,但不想讓這些美好的回憶漸行漸遠。於是,我就想著要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