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皇帝給大臣發冰塊消暑 周朝冬天藏冰夏天用

2021-01-21 華商網

  古代人創造了很多消暑奇招,也留下了很多消暑藝術品,圖為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唐三彩西瓜 記者李念 實習生馬藝玄 攝

  連日來,西安城連續的高溫又讓人們有些難以忍受了,空調、電扇、涼蓆這些消暑利器也成了必不可少之物。如果穿越回古代,回到了沒電的時代,古人們又是怎樣消暑呢?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消暑奇招。

  周朝開始 冬天藏冰夏天用

  雖然時代不同,但一年四季的更迭是不變的,夏季也都是一樣的炎熱。「古人消暑主要就是靠大冰塊,他們會在冬天把冰塊藏起來,來年夏天用。」陝西歷史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賀達炘介紹,從周朝開始,人們就會在11月份的時候鑿冰、切冰,然後到來年1月份找一塊陰涼的地方鋪上稻草、木屑、竹蓆等,將冰塊藏在裡面。

  那春天的時候不會融化嗎?賀達炘介紹,那個時候大家會選一些條件較為特殊的地方來藏冰,比如現在的冰窖巷,就是古時候藏冰的地方,現在住在那兒的人都知道,冰窖巷冬天特別冷,夏天很涼爽。

  凌陰制度 皇帝給大臣們發冰塊

  周朝的時候就有「凌陰制度」了,夏天皇帝要給大臣們發冰塊兒來降溫,也叫「搬冰制度」。藏冰搬冰都是政府行為,這項工作由工部來負責,而且每次藏冰、開冰的時候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每年從端午節開始到陰曆7月20日,每隔幾天,大臣們就會從皇宮裡搬一次冰回家去乘涼。而到北宋時,一般的百姓人家也開始做冰塊、在地窖中藏冰了。

  據介紹,冰塊的降暑威力超大,一次一個官員在家中做了一個冰雕,據說人要穿著絲綿衣服才能進屋,不然就凍壞了。

  建造涼殿 水從屋頂淋下來

  古代的帝王雖然日理萬機,但也是超級會享受的。在盛夏酷暑,他們會建造一座涼殿來消暑降溫。涼殿裡不僅有降溫的石凳,坐在裡面還能觀賞美景瀑布呢。

  「唐玄宗給自己修了一座涼殿,主要是讓水從整座房子上淋下來,達到降溫的目的。」賀達炘介紹,涼殿外應該是有一座大風車,用宮中流動的水渠的水帶動一座大風車將水撩到房頂上。房頂上有個水槽,當水積滿後,通過一個機關將屋頂水槽打開,水便會沿著房簷緩緩流下、源源不斷,不僅清涼無比,還能坐在屋內賞風景,同時大風車轉動帶來的水汽既溼潤還提供了自然風,既環保又充滿了純天然的味道。

  冷飲加冰 相當現在的紅豆冰山

  「冷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們夏天也會吃些冷飲,喝些新鮮的果汁加冰塊來降暑,甚至還會在自釀的酒中加入冰塊,有點像現代人喝的威士忌。」賀達炘說,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有一次為了讓大臣信服自己的納涼方式,請大臣吃了一種叫「冰屑麻節飲」,就是類似現在紅豆冰山似的冷飲。而且夏季每次朝會上,皇帝為了給大臣降暑,會在朝會上讓大家吃一種用冰塊冰鎮後的麵食,像今天的涼麵一樣。

  北宋、南宋時,冷飲已不再是貴族獨享的美食,而是在大街小巷都能見到的降溫食品了,那時綠豆湯也是人們的解暑飲品。(記者關穎 實習生田瑞)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但是帝王將相們又追求享受,堅決不能把自己熱到,自然就會有「製冰」「藏冰」了,就技術層面上而言,「藏冰」要先於「製冰」,因為藏冰只需要把冰保存好就行,比如放在地窖裡面。
  • 農曆中國|十一月初十 · 藏冰
    隆冬時節收藏的冰塊是古代夏日的奢侈品在我國古代,冬至節氣過後,便有 「藏冰」 的歲時習俗。藏冰,是指當河流湖泊冰凍三尺後,掘出冰塊,儲於冰室,以供夏時消暑所用。早在西周時期,就已有專門負責藏冰的 「凌人」 。《周禮·天官·凌人》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天然的藏冰法,冰塊很容易隨天氣轉暖而融化,所以要估算三倍的用冰量存入冰室。
  • 趣談 沒有空調,古人避暑只能用冰塊?
    而在之後的周朝宮廷中,還有專人負責為王室採冰,以供夏天使用。據《周禮》記載,其時負責採冰的人稱為「凌人」,一般有80人。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便開始採集天然冰塊,運至冰窖儲存。這種採冰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晚清。據《大清會典》,清代王室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萬塊。
  • 成都動物園冬天企鵝取暖器取暖,夏天冰塊消暑
    他們生活在地球的南北極,那裡終日嚴寒,讓人們望而卻步,然而在成都動物園內的企鵝館,冬天企鵝們卻要圍著取暖器取暖,夏天也需要用冰塊來消暑!難道這企鵝也怕冷?即使在成都的冬天,他們也需要取暖器供暖,在4℃以下的溫度中不適生存,而到了夏天,這些來自非洲的企鵝們就更可樂了,管理員們要時刻為他們提供著冰塊消暑才行,在26℃以上的環境中,他們同樣不適生存。不少網友們看到此事後哭笑不得,原來這企鵝也有需要烤火的!他們也成了「網紅鵝」。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夏天有冷飲喝麼?都已經享受三千多年了
    (古代的冰庫,又被稱為凌陰)在周朝冰窖(或冰庫)又被稱為「凌陰」,為了避免冰塊融化,所以凌陰的首選位置在陰涼處,人們在地表下挖出一個冰庫,為了減少熱量的損失,當凌陰挖好後,古人們會用磚石或陶片等將整個冰庫的四周砌封,或用火將四壁燒硬,在底層鋪上桔梗或者是蘆葦,再將冰塊一塊塊的放入冰窖,最後用稻糠
  • 古代流行藏冰避暑 唐代用水亭納涼
    古人納涼圖   文/胡茂全   藏冰避暑,在我國古代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明清兩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來年夏天使用。   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   皇宮內還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
  • 防暑降溫,看古人的「藏冰」文化
    按老人們的說法,今年的雨季較長,雨水也多,這夏天也難過了,溫度肯定不會低了。不過現代社會條件好了,空調,風扇,只要不出門,各類電器讓你在家也可以享受涼意。但我們是享受了現代科技發展的紅利,古人呢?古人的防暑措施,其中一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冰塊來降溫。只是古時候哪裡像現在這樣,有冰箱,也有冷庫,還有專門的製冰廠。古人的條件,比現在可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 古代沒有電,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麼來的?唐朝有個發明,沿用千年
    酷熱的夏天即將來臨,而冰棍冰淇淋等物品又會慢慢的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炎熱的夏天,人們已經會使用冰塊進行降溫或者是招待客人了。在《周禮》中就記載:「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
  • 從自然藏冰到人工製冰,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夏季照樣吃「冷飲」
    據考古記載,將酒進行冰鎮從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像《周禮》、《詩經》中就有把酒放入盛有冰塊的容器中,待冷卻之後再倒入酒器中飲用,尤其是在君王設的宴席中,或是貴族接待重要客人時會擺出冰酒來共同享用。古代著名比較著名的冰鎮酒飲有:冰鎮清酒、椰子酒、梅花酒等。2、冰鎮水果:《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許多用直接水果製作的冰食,製作方式簡單。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早在夏商周時期,冰文化就誕生了,人們會在寒冷的冬天鑿出冰塊,再將冰塊儲存到夏天使用。在周朝時,官府專門設置了一個負責掌管冰、去冰以及用冰的官職,即凌人,這些官員的主要責任,就是在冬季的時候組織眾人鑿冰和藏冰,等到來年春天,再將冰做成冰鑑。
  • 漲知識,古人在夏天也能肆無忌憚的吃冰塊
    (《詩經豳風七月》)說的便是古人對冰塊的製作,千年沿用之說起冰塊,就不得不說說大明湖畔,只不過主角不是夏雨荷。大明湖畔是國內製冰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其實雖說是製冰,其實是「存冰」的方法。每年冬天,在大明湖水完全凍結的時候,大明湖附近的幾個村子的村民就開始準備存冰。首先得準備存冰地點,就是挖地窖。
  • 陝西漢長安城「藏冰庫」正式向公眾開放
    新華網陝西頻道6月10日電(記者馮國)兩千前的漢代雖然沒有現在的降溫技術,可是用儲藏冬天的自然冰來消暑的方法仍讓人驚奇不已。如今,人們在剛開放的漢長安城長樂宮的「藏冰庫」――凌室遺址博物館,就可感受這份古人的睿智。        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所長唐龍說,凌室遺址是長樂宮中一處收藏冰塊的倉庫遺址。
  • 古人是這樣製冰、保存冰的,竟然還能利用化學做冰激凌!
    也不知道古人有沒有冷飲喝,夏天不喝點冰的玩意兒,還能有啥意思! 冷飲的歷史 不管是世界的哪裡,冷飲在當時都是很奢侈的存在,一般只有皇帝和特權階層才能夠享用。 據記載,波斯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開始將冰塊和各種香料混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玫瑰水,做成類似於冰糕的冷飲。在當年,這種冷飲是皇室階層的專屬,可見其珍貴。
  • 合肥野生動物園「花式降溫」 空調、水果冰、冰塊應有盡有!
    「到了夏天,沒有汗腺的它們更是離不開水了。」天氣一熱,它們就會把頭和身子「藏」入水中,只有鼻子和一小部分背部露出來,遠遠一看還以為它們玩起「失蹤」。「如果天太熱,它們還會直接在水裡打盹,大概5分鐘才會冒出頭來換氣。」為了給河馬降溫,動物園特地打了一口百米深的井,「然後把井水引到河馬的遊泳池裡,讓它們舒舒服服地泡個涼水澡。」
  • 北京動物園動物消暑 冰塊噴淋空調齊上陣
    (原標題:北京動物園動物消暑 冰塊噴淋空調齊上陣)
  • 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了?
    冰窖今天小編重點說說古人夏天的冰從哪裡來?古人夏天的冰塊分兩種:物理製冰和化學製冰。採冰1、物理製冰:「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這是《詩經》的對物理製冰的介紹。二之日就是農曆十二月,三之日就是正月,凌陰就是冰窖。意思很清楚了吧!12月採冰,正月放入冰窖。
  • 古代採冰之前先「涮河」,王公貴族憑票領冰,辛亥革命後民窖興起
    在沒有電冰箱的古代,人們夏季消暑用的冰塊都是在隆冬時節採集、收藏的。清代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載:「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各部院官學皆有之。」採冰之前先「涮河」藏冰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現存最早的農事曆書之一——《夏小正》中,就有炎熱的夏天朝廷給士大夫等官員頒冰解暑的記載:「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古人藏冰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 趣聞 | 水凍成大冰塊需要多久?看了製冰廠才知道,速度不是一般的快
    炎熱的夏天一到,人們對冰塊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既能放飲料中降溫消暑,又能保證魚蝦蟹的新鮮,不過這麼大的冰塊需求量,你知道製冰廠裡是怎麼製造冰塊的嗎?世界上最早的製冰技術起源於中國,當時帝王們為了消暑,就讓奴隸們在冬天的時候取冰放到地窖中保存,夏天的時候再拿出來用;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的時候開採出了大量的硝石,並且發現硝石溶於水後能使之變成冰塊,從此開始了人造冰的歷史,儘管這時候冰塊已經能夠人工製造,但因為硝石稀少,因此冰塊仍然是貴族或者有錢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