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電,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麼來的?唐朝有個發明,沿用千年

2021-01-09 文史怪

酷熱的夏天即將來臨,而冰棍冰淇淋等物品又會慢慢的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炎熱的夏天,人們已經會使用冰塊進行降溫或者是招待客人了。

在《周禮》中就記載:「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說明了周朝的貴族,也常常使用冰來招待賓客,甚至在春秋韓國時期,古人們就已經會享受「冰鎮啤酒」,《楚辭·招魂》提到:「挫糟凍飲,酹清涼些」。他們會在糯米酒當中,加入弄冰塊,喝起來清爽無比。

或許讓人感到好奇,古代沒有電,更不用說有什麼電冰箱,那麼古代人夏天的冰是如何來的呢?最常規的方法,便是趁著冬天儲存到冰窖裡面了,在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當中,就有兩處以冰窖為主題的單位,分別是修築於明代的雪池冰窖和修築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恭儉冰窖,其中雪池冰窖的牆體和拱券全部用磚砌築而成,白灰勾縫,非常堅固。內部空間長25米,寬10米,高10米,窖門有1米多厚,密封隔熱性能非常好;大約能盛2500立方米冰,6座冰窖大約能盛15000立方米冰。

等到冬天,人們便將寒冰放置進去,等到炎熱的夏天再拿出來,出去皇室專門享用的外,也有民間所使用的,過去老北京民用和官用冰窖,前前後後加起來總共有數十座,等到夏天,為全城人送去了涼爽。其他城市的人也基本都是如此。

因為過去對冰塊的需求量如此大,以至於誕生了專門的一個行業:儲冰匠,在天寒地凍的三九天裡面,古人會在結凍的河面上用冰鑹把冰切成一塊一塊的,每一塊都能承受人的重量,這樣一來單體的冰塊就會浮在河面上,再將其挖出來,運到冰窖當中。

潘榮陛所寫的《帝京歲時紀勝》寫到:「臘八日御河起冰貯窖,通河運冰貯內窖,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窖,開謻門運之。各門護城河打冰,於河邊修土窖貯之,夏日出易甚便。」

當然了,這也只是北方,炎熱的南方即便是冬天,也很難找到冰塊,那又有什麼辦法呢?而唐朝發明了這一招,那就是利用化學手段。我國先祖在唐末發明了硝石製冰的方法。當時的人們,在生產火藥的時候開採出硝石,它是一種白色的晶體,同樣喜歡呆在低溫的牆角之下,顏色如霜,因此人們又將其稱之為「牆霜」。

人們發現,硝石如果能投入水中,水溫就會快速降低,原來這是因為硝石的化學成分為硝酸鉀,而它溶解於水的時候會吸收大量的熱量。

因此這也就誕生了新的製冰方法,古代人會在一個大盆當中倒入一些水,再放置一個裝滿水的小盆,在大盆當中放入硝石,而小盆裡面的水過一陣子就自動的結冰了。這種操作方法簡單,而硝石的成本也比較低廉,但是效率不高,因此在北方還是使用儲冰的技術。但是硝石製冰的手段,卻傳承下來,沿用了千年。

我國有著如此悠久的製冰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從宋代詩人楊萬裡的一首詩就能夠看出來大夥對冰的喜愛:「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相關焦點

  • 沒有電的古代,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真相令人感嘆:天才的發明
    酷熱的夏天到了,冰棍冰淇淋等物品再次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打開電視,發現古人竟在用冰塊招待客人,不禁要想一下,古代都沒有冰箱,怎麼電視劇裡面老是能看到古人吃冰呢?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如果沒有冰箱,食物不能通過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便捷的儲存食物,這會給生活增添許多麻煩。 可是古代就沒有冰箱,人們該通過什麼來儲存食物呢?古代也沒有五彩繽紛的冷飲和冰激凌,他們在夏天又該如何解暑呢?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一下這些問題。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每個夏天,街上的冷飲店裡都會有一群買冰奶茶和飲料的年輕人,冰棍批發店裡也會有一些買雪糕給小朋友吃的父母,他們喝著冷飲,好像夏日的酷暑已經過去一樣。現在,家家戶戶都配有冰箱,冰箱是四季必備的電器,甚至有人說它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若無冰箱,食品不能冷藏保鮮,人們也無法方便地儲藏食品,給生活增添了不少麻煩。
  • 古代晚上沒有電,還有宵禁,古人是怎麼度過長夜的,其實並不無聊
    電力的發明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了,為我們現代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現如今的社會,誰回到家不是看看電視,玩玩手機或者電腦,開著電燈,享受著電力的來的便利,是在無聊了可以上街走走,但是在古代, 沒有電,而且一般城市裡面都會實行宵禁,那些古代人又是怎麼度過漫漫長夜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夏天有冷飲喝麼?都已經享受三千多年了
    夏日剛過,秋風送爽,在感受徐徐而來的涼風時我們也不禁鬆了一口氣,夏天總算過了,同時再次感慨:多謝空調救命之恩!這也難怪,在夏天最大的酷刑莫過於把人從空調房裡拉出來,那股熱浪驟然襲來,全身毛孔都在尖叫,好似一頭扎入了桑拿房的酸爽感簡直無法用言語描述,要沒有夏天續命三寶:空調,WiFi和西瓜,這個夏天還真是難熬啊!
  • 沒有空調、奶茶的古代人怎麼度過炎夏?老祖宗的智慧震驚四座啊
    宋朝沿街賣飲子酷暑天裡,沒有比回家喝上一杯冰啤酒更讓人放鬆,然沒電甭想冰箱的老祖宗是怎么喝到「冰酒」的呢?西周的諸侯國國君曾侯乙用事實告訴你,他們有美酒,也有冰箱。即便到了現在,很多地方依然保持著夏天吃西瓜用井水或者涼水「湃」一下的西瓜,當時古代的人家還會將買來的瓜果蔬菜、肉類用繩子吊起來,置在井中,除了解暑止渴,也是夏季保鮮食物的好方法!
  • 漲知識,古人在夏天也能肆無忌憚的吃冰塊
    炎炎夏日,沒有什麼是一桶冰塊帶來的享受代替不了的,但你可曾想過沒有如此發達科技的中國古人是如何享受夏日的冰塊的,接下來一起去觀摩一下古人們的夏日時光。詩曰: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詩經豳風七月》)說的便是古人對冰塊的製作,千年沿用之說起冰塊,就不得不說說大明湖畔,只不過主角不是夏雨荷。大明湖畔是國內製冰業發展比較早的地方其實雖說是製冰,其實是「存冰」的方法。每年冬天,在大明湖水完全凍結的時候,大明湖附近的幾個村子的村民就開始準備存冰。首先得準備存冰地點,就是挖地窖。
  •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但是帝王將相們又追求享受,堅決不能把自己熱到,自然就會有「製冰」「藏冰」了,就技術層面上而言,「藏冰」要先於「製冰」,因為藏冰只需要把冰保存好就行,比如放在地窖裡面。
  • 古代沒有發明電,為什麼我們古人卻創造了「電」字?
    古時候雖然沒有發明電,但有閃電。閃電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現象。現在我們知道它是雲與雲之間、雲與地之間或者雲體內各部位之間的強烈放電現象。但我國古人那時並不明白 。我國古代對閃電的認識實際上,神仙的「神」字最早是個「申」字,這個象形字「申」就是從閃電的形狀發展而來的。後來人們把「申」字加上「示」字旁,才變成了今天的「神」字。「示」 就是古代祭祀的禮賓的形象,示字旁的字一般都和祭祀、鬼神有關。
  • 防暑降溫,看古人的「藏冰」文化
    按老人們的說法,今年的雨季較長,雨水也多,這夏天也難過了,溫度肯定不會低了。不過現代社會條件好了,空調,風扇,只要不出門,各類電器讓你在家也可以享受涼意。但我們是享受了現代科技發展的紅利,古人呢?古人的防暑措施,其中一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冰塊來降溫。只是古時候哪裡像現在這樣,有冰箱,也有冷庫,還有專門的製冰廠。古人的條件,比現在可差了不止一點半點。
  • 古人是這樣製冰、保存冰的,竟然還能利用化學做冰激凌!
    也不知道古人有沒有冷飲喝,夏天不喝點冰的玩意兒,還能有啥意思! 但,關鍵的問題是:沒有冰箱,沒有製冷技術,人們在夏天是如何做出來這些冷飲的呢? 2. 古代的冰箱 《詩經》中的《豳風·七月》云:「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藏之凌陰。」凌陰,即藏冰之冰窯。原來,古人是在寒冬時鑿取冰塊,存放到夏天來飲用的。 其實,在沒有冰箱的時代,古人就利用冰窖進行冰的儲藏。
  • 從蒲扇開始,看古人是怎麼在沒有電的環境,度過炎炎夏日
    開空調,搖蒲扇,夏天常見。不禁好奇古代沒有空調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度過這炎炎夏日的呢?要說能改變人生活狀態的東西無非就是那麼幾樣,"吃喝住行"。既然是避暑納涼,那"行"就算了,只從"吃""喝""住"三方面來說一說。
  • 古人用各種方法偷偷避暑,原來他們的夏天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難過
    文|少年常樂遊知否59集,在朝堂上因為新皇父親稱號的問題造成了朝堂紛爭,顧廷燁因此受到牽連被打了20大板,回家後明蘭心疼得很,急忙去拿冰,希望減輕他的痛苦。可是這時處在夏天,古代的冰都是哪來來的呢?大家又是怎樣度過一個個炎炎夏日的呢?其實,在先秦時代,聰明的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天然冰來製冷了,不僅給食物保鮮,還用來做冷飲。
  • 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了?
    採冰俗語云:「好漢不掙六月錢」。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空調吹、有冷飲吃、有電風扇吹,可謂十分享受了。那麼古人如果度過夏日炎炎了?其實中華民族不僅是個勤勞的民族,更是個智慧的民族!冰窖今天小編重點說說古人夏天的冰從哪裡來?古人夏天的冰塊分兩種:物理製冰和化學製冰。
  • 從文物中感受古人愜意的夏天
    從文物中感受古人愜意的夏天沒有空調、電扇,沒有手機、電腦……面對漫長的炎炎夏日,古人的生活真讓過慣了現代生活的人們「擔心」。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相較於現代人的生活,古人的消夏方法有很多,他們充分借鑑各種自然條件,發揮奇思妙想,把炎炎盛夏過得似乎比現代人更清涼快樂,更富有情趣。
  • 古代的人怎麼防蚊子的?有三個辦法,環保還有效
    古代的人怎麼防蚊子的?有三個辦法,環保還有效!我們現在居住的城市,其實經過了國家的嚴格防治,蚊子的數量跟以前比起來大大的減少了,可是偶爾的時候還是防不住。冷不丁的就被攻擊了,隨後還得癢個好幾天。但是在古代的時候,衛生條件可跟現在差得遠,防蚊技術也落後,那他們是怎麼預防蚊蟲叮咬的呢?在古代的時候,到處都是蚊子,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衛生條件比較差,特別是鄉下,經常有垃圾大量堆放,還有旱廁堆肥這種東西,臭氣燻天。而且有的人家正好就為了打水方便住到了水邊,或者是自己家就有井口。要麼就挖的小池塘。這樣的環境下,一到天熱,便是蚊子的快樂發育期。
  • 【冰史】古人這樣製冰
    不過想想也是,古代沒有冷藏設備,而且我國大部分的國土所在的氣候帶都是亞熱帶溫帶,夏天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溫度都頗高,除非登上高山,否則很難找到冰雪。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怎麼獲取冰塊的。首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冬天採冰,然後留到夏天。不過怎樣才能讓冰塊留到夏天不化掉,古人們可是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他為了能讓冰塊保存到夏天,專門建了與銅雀臺齊名的冰井臺。
  • 中國古代六大神奇發明,這些發明沿用至今,看看你知道幾個?
    導讀:在我國的古代,有著很多的神奇的發明,但是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往往沒有大的作用,還有一部分隨著歷史的演變,也逐漸地消失了,但是也有著一部分留存了下來,成為精華。在我國的古代,有著很多的神奇的發明,但是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往往沒有大的作用,還有一部分隨著歷史的演變,也逐漸地消失了,但是也有著一部分留存了下來,成為精華。1,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在傳說中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的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其升空三日而不墜。後來在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
  • 古時皇帝給大臣發冰塊消暑 周朝冬天藏冰夏天用
    如果穿越回古代,回到了沒電的時代,古人們又是怎樣消暑呢?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消暑奇招。  周朝開始 冬天藏冰夏天用  雖然時代不同,但一年四季的更迭是不變的,夏季也都是一樣的炎熱。「古人消暑主要就是靠大冰塊,他們會在冬天把冰塊藏起來,來年夏天用。」
  •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
    古人沒有電的生活,晚上都在做什麼?現如今燈紅酒綠的生活,讓我們經常沉醉在智能多元化的社會當中無法自拔。電的發明為我們創造了很多可使用性的科技產品,現如今的人們都習慣性地用各種智能產品來充實自己的業餘生活,日常生活工作,我們也常常離不開這些智能產品的加持。這些產品的使用往往離不開電的動力。在封建古代人們無從知曉電的使用方式,但他們的業餘生活卻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枯燥。沒電的古代也可以看出貧富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