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咖·尋味歡樂旅程#
俗語云:「好漢不掙六月錢」。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空調吹、有冷飲吃、有電風扇吹,可謂十分享受了。
那麼古人如果度過夏日炎炎了?其實中華民族不僅是個勤勞的民族,更是個智慧的民族!
空調、冷飲、風扇自古有之,請聽小編一一道來。
今天小編重點說說古人夏天的冰從哪裡來?
古人夏天的冰塊分兩種:物理製冰和化學製冰。
1、物理製冰: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這是《詩經》的對物理製冰的介紹。二之日就是農曆十二月,三之日就是正月,凌陰就是冰窖。意思很清楚了吧!12月採冰,正月放入冰窖。
這個習俗從周朝開始一直沿用,當時採冰、儲冰工作長期由宮廷包辦,冰庫被稱為「凌陰」,管理冰庫的人為「凌人」。西周時冰窖大都建在地表下層,並用磚石、陶片之類砌封。隋唐時期的冰窖,是在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規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後將冰塊倒入井內,封好井口。夏季啟用時,冰塊如新。這就是「深井貯冰法」。
隨著「深井貯冰法」的推行,冰塊的保存率也大大提高,於是唐代商人也開始藏冰,放到夏天賣了掙錢。杜甫有首詩這樣描寫:「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大夏天的有公子自製冰水了。
但「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從冬天存到夏天,這個冰的費用肯定不低啊!唐宋至明清,入夏即有皇家賜冰之舉。
平常老百姓肯定消費不起了。但是就是這麼神奇「化學製冰」被發現了,從此,夏冰變得廉價起來!
2、化學製冰:
唐代末期人們為了生產火藥開始開採硝石,硝石就是我們現代的硝酸鉀。人們發現在低溫的牆腳下,有些顏色如霜的東西,又被人稱為「牆霜」。它在溶於水後會吸收熱量足以讓水結冰。
到了宋代,一些大中城市開始出現「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小商販開始賣「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等各類冷飲了。
當然,化學製冰由於硝石是軍用品,民間是不允許開採的。所以物理製冰一直都是主流。到了清代依然有冰窖使用,北京西城的冰窖口胡同就是當時專門給宮內使用的冰窖所在地。
好了!今日先說說冰,明天接著說古人如何避暑。
以上由美麗文化傳承原創,百家號獨家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