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描繪一個季節的樣貌時,往往會不經意地列舉起物象來——陽光,海水,大簷帽,冰淇淋,這是現代人的夏天。榴花,綠蔭,輕紗團扇,古人的夏天又是另一幅圖景。
現代人理想中的夏天是藍色的。在北方,午後雨過,天氣又瞬時放晴,大片大片的藍天澄澈如水,點綴著白雲,藍得令人心醉。而夏天人們還喜歡扎堆去海邊,陽光灼熱,海面也愈發地藍,水天相接之處常有白船白帆。手裡再拿一杯插著檸檬的飲料,那飲料的顏色比海水更藍得好看。
而古代人描繪的夏天是綠色的。春芳謝後,「明日池塘是綠蔭」,其實這綠樹陰濃,綠池倒影,更有一番迷人景致。「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要再添上聲聲蟬鳴,那才是看似聒噪卻必不可少的夏曲。當然,萬綠叢中常須一點紅,荷葉中幾朵芙蕖,綠紗窗外滿樹榴花,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圖畫。
夏天是炎熱的,但人們卻偏愛尋找藍、綠這些清涼的色彩來代表夏天。
說到古人的夏天,這一首《天淨沙·夏》可以詮釋盡致:
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是的,人們偏偏喜歡用清涼的事物來寫炎熱的夏天。這一首小令用白描手法,將夏日的各色事物組在一起,構成了如此清涼的意境。
雨過天晴,太陽蒸騰著地面的積水,更顯潮熱。水榭、瓜果、紗櫥、羅扇,都是消暑納涼之物,是給難耐暑日的一絲安慰。
納涼,自然也成了夏天的一個重頭戲。
現代人有空調、電扇,在空調房裡挖著半個西瓜,或是對飛轉的電扇大聲喊叫,都成了現代人獨有的夏日記憶。古人沒有這些,他們有的是涼蓆、扇子。那些精緻可愛的團扇、摺扇,對現代人來說裝飾的作用更大,但古人們的確要在暑氣襲來的日子,輕輕搖動它們,送一抹微微涼意。
可以想像,美人玉手,持輕羅小扇,該是怎樣的畫面。
當然古人消夏不只用扇子,竹器生涼,用竹條編制的長筒「竹夫人」,或是涼蓆,皆可抵禦炎熱。
梁簡文帝蕭綱的一首宮體詩《詠內人晝眠》就寫到了涼蓆:
北窗聊就枕,南簷日未斜。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夢笑開嬌靨,眠鬢壓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夫婿恆相伴,莫誤是倡家。
這一首是宮體詩中的精品,雖刻畫女子,卻不像其他那樣香豔綺靡,而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涼蓆印下的格子,更顯得玉臂光潔,膚若凝脂。
不過,這又說到了夏天的另一件事,「晝眠」。
都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但古人還是偏喜歡把午睡和夏天綁定在一起。為什麼呢?大概是,夏天的午睡最具風味吧。
夏季氣溫高,糊在窗上的也換成了紗,暖風混著花香、葉香、鳥聲、蟲鳴,就這樣透過薄紗湧進屋子裡來。白晝是那樣悠長,時間也仿佛放慢,一旦睡去,便什麼都不用想,什麼都不用做,只管享受這柔柔軟軟的夢境就足夠了。
一睜眼,又可見綠意滿窗,有時會點綴幾朵榴花,幾聲鳥語。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這是蘇舜欽的《夏意》。夏日白晝,即使睡也不會睡到昏天黑地(特別困時除外)。往往是睡得朦朦朧朧,臉上還仿佛晃動著微微陽光,斑斑樹影,有些聲音也能似是而非地聽見。其實這並不能算高質量的睡眠,可偏偏就是這樣的夏夢最為愜意。
快快享用這夏天的時光吧。
悄悄求個點讚加關注,謝謝你們( ̄3 ̄)a 關注的可以發現每天顏表情不重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