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是四季皆宜的美食。夏天,來點清脆多汁的冰鎮水果,降溫又解渴,感覺桑拿天也沒那麼難過了。冬天,吃點香甜粘稠的水果,軟糯而溫暖,是冰天雪地裡的小確幸。作為現代人,我們是幸福的,因為能吃到世界各地的新鮮水果:智利車釐子、紐西蘭奇異果、熱帶的芒果和菠蘿等等。那麼問題來了:咱們古代人都吃些什麼水果呢?
蘋果
古人吃的蘋果跟現在的不同,中國蘋果又稱綿蘋果,古稱「柰」。
柰最早出現在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梈【pēng】柰【nài】厚樸[hòupò]」。之後,柰與現在廣泛栽培的西洋蘋果同種,才有頻婆、蘋婆果、頻果等演變名稱。
「頻婆」,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柰,一名頻婆,與林檎一類而二種」。
既然已有「柰」,那古人為什麼還要稱之為「頻婆」?有學者考證,「頻婆」二字是從古代波斯語音譯而來。明朝人嘴裡的「蘋果」,應該是音譯「頻婆」的訛稱,或是「頻婆果」的簡稱,到清朝時,「頻果」叫法已相當廣泛,為社會接受,至於現在寫作「蘋果」,則是簡化而來。
柑橘
我國擁有著數量最多的柑橘老品種,和最為古老的柑橘文獻,屈原曾寫文章歌頌橘子。戰國人最喜歡說的段子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不過很遺憾,「枳」並不是柑橘屬。漢時人們親切地稱它為「木奴」,說千頭木奴,即可養家。
世界上第一本系統研究柑橘的專著《橘錄》,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的長子韓彥直寫的。他第一次把亂七八糟的柑橘家族,分為柑、橘、和「橙子之屬類橘者」三類。其中柑有8種,橘有14種,「橙子之屬類橘者」分5種,作者還認真地給予品評,吃出了很強的科學精神。而《齊民要術》裡則記載著,枸櫞「皮有香、味不美」,但可以拿來洗衣服。所以直到今天,枸櫞和檸檬還是洗衣粉香味的主流。
梨子
「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中國人吃梨的歷史十分久遠,古代稱為蜜父、快果、玉乳等,並有「百果之宗」的美稱。
絞梨為汁,名曰「天生甘露飲」。
梨子很受古人的歡迎,兩漢時有專營梨園致富的人家。《史記》說擁有千棵梨樹的果園,收入「與千戶侯等」。
木瓜
《詩經》裡還有句大家很熟,「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不過這裡的木瓜跟現在市場上的木瓜不是一個東西。
《詩經》裡的木瓜,包括之後傳說故事裡傷了楊貴妃的木瓜,古代少有生吃的,主要是蒸煮成蜜餞食用。
櫻桃
櫻桃在古代也是可以擁有姓名的:
原產於我國的水果還有梅,桃、杏、李、棗、桑葚、山楂、柿子、甜瓜等等,不少都被《詩經》提到過。比如「摽有梅,其實七兮」是打的梅子,比如「七月食瓜」指的可能就是薄皮甜瓜,又叫香瓜。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還有海昏侯的墓中,都發現了香瓜子的存在。
香蕉
古人所吃的香蕉是什麼味道也是個謎:
五六十年前,一場席捲全球的真菌疾病,讓人類經常食用的「大麥克」香蕉感染上了黃葉病,並在全世界內讓「大麥克」越來越難以生存。所以,我們現在所吃的香蕉,味道跟上個世紀的都不同了,更不用說古人香蕉的味道了。
也就是說,古代的香蕉早已滅絕,我們只是在吃香蕉的「替代品」。
其他水果
秦漢之際的南方,能吃到的就更多了。除了橘子和柚子,還有像楊梅、荔枝、龍眼、枇杷等等,《詩經》還提到一種叫萇楚的野果,據考證就是我們現在的獼猴桃,但古人並不吃它,直到1904年,一位紐西蘭人把中國的獼猴桃種子帶回了紐西蘭。培育出了紐西蘭出口水果的扛把子——奇異果。
還有西瓜,中國人吃上它,大概是遼宋時期了。至於菠蘿、芒果、草莓這些今天市面上常見的水果,那都是明清之後才進口來的。所以電視劇裡出現的,可能是「早產兒」
我們現在經常追求「水果自由」,那是因為咱們吃得越來越精緻了,很多開銷都用在了包裝和運輸上。古代人的「水果自由」,才是真的難實現,畢竟,他們的選擇有限呀!有錢難買吃得到,所以啥都能吃到的咱們,就偷偷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