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採冰之前先「涮河」,王公貴族憑票領冰,辛亥革命後民窖興起

2021-01-21 青瞳視角

在沒有電冰箱的古代,人們夏季消暑用的冰塊都是在隆冬時節採集、收藏的。清代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載:「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各部院官學皆有之。」

採冰之前先「涮河」

藏冰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國現存最早的農事曆書之一——《夏小正》中,就有炎熱的夏天朝廷給士大夫等官員頒冰解暑的記載:「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古人藏冰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冰塊採自寒冬季節,據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臘八日御河起冰貯窖,通河運冰貯內窖,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窖,開門運之。各門護城河打冰,於河邊修土窖貯之,夏日出易甚便。」

採冰又稱為「斬冰」「打冰」,每年到臘月七八的三九天,冰窖就要開始儲冰了。每天凌晨,採冰人手持「鉤鐮槍」、繩子,帶上運冰塊的排子車,到北海、護城河、什剎海等河湖中取冰。冰塊大小為「方尺五寸」,採冰人先畫好線,再用鉤鐮槍按線戳冰,然後將一塊塊大小差不多的冰鉤到岸邊,放到排子車上,用繩子捆好,靠人力運到冰窖貯藏起來等夏天使用。

每年採冰、儲冰和開窖取冰時,都要舉行大小不一的祭祀活動,祈禱一切順利。每年打冰分為一茬、二茬……次數不固定,但最多不過五茬。

採冰之前要先「涮河」。每年立冬後,筒子河等處都要涮河淨水,就是先把水草雜物清除掉,再把浮面上的髒水放走,最後建臨時壩蓄水,待冬至後冰凍瓷實,就可以打冰了。

涮河以後,天氣愈加寒冷,河水冰凍結實,冰窖掌柜看冰結了相當厚度,便開始組織打冰。打過一茬冰後,提閘放水,方能水復原平。再凍再打二茬,以至三茬、四茬、五茬。打冰以第一茬最為堅厚,二三茬較潔淨,四五茬就薄脆多了。清朝工部定章:官冰是一尺五寸見方,私冰尺寸三尺長、二尺五六寸寬,比官冰幾乎大了一倍。

開冰窖打冰之前,租河要花錢,買水要花錢,閘官閘兵也要額外得些小費,費用不菲。為逃避繳費,民間有私自開冰窖的現象發生。據北京市檔案館民國檔案記載:1934年12月底,北平冰窖同業公會呈報北平社會局,有人私開窖,積五個水坑,用河水不繳費,稱為養魚用,實為僱工賺錢,經北平社會局調查核實後,予以制止並處罰。

王公貴族憑票領冰

如今,北京現存以冰窖為主體的文物保護單位有三處,一是紫禁城內的冰窖,二是雪池冰窖,三是恭儉冰窖。

故宮冰窖位於隆宗門外西南的造辦處外,已向遊人開放。雪池冰窖位於雪池胡同,在景山公園西門至北海公園東門中間,目前尚未向社會開放。恭儉冰窖保存完好,也向遊客開放。

京城的冰窖分成官窖、府窖和民窖三種類型。官窖和府窖均由內務府和工部共同管理。據清會典記載,清代官窖藏冰,分別位於紫禁城內、景山西門外、德勝門外、正陽門外四處,最多時有18座,藏冰215700塊。

清代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載:「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各部院官學皆有之。掌以工部司員一人;以數寸之紙,印為小票,名冰票,為領冰之券。」每年冬季藏冰,伏天由工部負責冰窖事務的官員,給皇族和王公大臣等人頒發冰票,憑著冰票領冰。後來有官員貪腐,私下販賣冰塊獲取暴利,將一尺五見方的冰塊賣到五兩銀子。「年久弊生,雖有此票,而給冰絕少,殆不能供一人之需。故亦不復領票,而冰多售於市矣。」於是冰票逐漸被取消,改成市售冰塊。

雪池冰窖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官窖,建於明代萬曆年間,重修於清代康熙年間。雪池,典出自「雪窖冰天」。《天咫偶聞》記載:「雪池冰窖,在北海陟山門內,為諸冰窖之冠,御用取給於此。」雪池冰窖原有六座,沿北海東牆東西排列五座,東部盡頭橫列有一座。

王府設立的冰窖稱為府窖,清代禮王府、肅王府、豫王府、睿王府、慶王府、恭王府都有冰窖。這些冰窖都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取冰方便。禮王府窖在阜成門外西護城河西;肅王府窖在前門外打磨廠深溝前三門護城河南;豫王府窖在崇文門外前三門護城河南;睿王府窖在東直門外東護城河東;慶王府窖在宣武門外前三門護城河南;恭王府窖在地安門外什剎海後海畔。如今,這些府窖都已消失。

恭儉冰窖抱冰堂

辛亥革命後民窖興起

昔日雪池等官窖冰塊如果當年用不完,會切割成冰核,在市面上銷售,價錢只有十餘銅錢一塊,市民可以在市面上買到。據銖庵《北夢錄》記載:「每歲冬季取湖中泳塊窖藏之,次年用之不竭,為方數尺,值才銅元十餘耳。往日冰窖皆官營,以供上方之用,有餘則頒諸群僚,民間交易又其次也。」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後,皇族失去特權,無力維持龐大的消費,於是準許王府的當差人承租冰窖,除每年上繳52兩白銀外,可自行經營。

1914年,北洋政府正式行文,準許民間在許可的地點開設冰窖。恭王府的寶泉冰窖,當年就由恭王府的管家裕繼昌承包經營。

開辦冰窖業務,銷售冰塊,是賺錢的買賣。民國時期由市工務局管理冰窖業務,負責辦理營業執照、收繳租河費和水費。

民窖和府窖一樣,也多開在護城河邊、什剎海沿岸。不過,民辦冰窖可不容易。據民國檔案記載,1935年12月9日,寶泉冰窖經理裕振卿向北平市工務局申請,懇請提閘放水,以維持營業。稱「在李廣橋東街什剎後海開設寶泉冰窖,往年閘區放水在小雪前,今歲節期已過,而閘區尚無放水日期……」後海閘如果不按時放水,就無法保證三九時按時採冰。寶泉冰窖的顧客主要是地安門外、鼓樓前的餐館、海鮮鋪、水果鋪、肉鋪等,夏季都需要冰塊保鮮食材。

如今家家戶戶都有了冰箱,冰窖早已成為歷史,一個個與當年冰窖有關的地名,作為歷史信息,會一直留存下來,讓我們知往鑑今。

(原標題:採冰備夏正逢時)

文/沙敏(作者單位:北京市檔案館)

來源/北京日報

內容來自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古代流行藏冰避暑 唐代用水亭納涼
    古人納涼圖   文/胡茂全   藏冰避暑,在我國古代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明清兩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來年夏天使用。   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   皇宮內還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簷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
  •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哪裡來的冰塊?冬天下雪藏冰可以保存這麼久?但是帝王將相們又追求享受,堅決不能把自己熱到,自然就會有「製冰」「藏冰」了,就技術層面上而言,「藏冰」要先於「製冰」,因為藏冰只需要把冰保存好就行,比如放在地窖裡面。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要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
    古代的人們認為地下的溫度遠遠低於地面,於是決定建一個地窖,把地窖挖好後,在地下鋪上一層厚厚的草皮,等到湖面上的冰結成最厚的時候,再去湖面上切冰塊,然後把冰塊一個個疊起來,最高可達地窖的頂部。等待堆滿,然後在冰塊上鋪一層草氈,然後用一些黃土撒在上面,以達到保溫的效果,最後,還要用黃土把地下室的入口封好,這樣,簡單的冰窖就完成了。
  • 古代沒有冰箱,古人是如何在夏天儲存食物和製作冷飲的?
    不過,由於古代技術的限制,冰窖的結構簡單,只有一次打開機會,也就是說,冰窖一旦被打開,就不再具備保溫的效果,裡面的冰得一次性全部用完或賣完,如果想要買冰,就要提前預約好,商家會等預約的人數攢到冰可以全部賣完為止,接著,買家要憑冰票去取冰。
  • "大人"在古代有三層意思 曾用來稱呼王公貴族(圖)
    大人在古代有三層意思。第一是成年人,與幼兒相對應,這種用法我們現在還用;第二種用法是晚輩對長輩,現在一些老派的人給父母寫信,依然說「父親大人」「母親大人」;第三是有德望的人,《論語》裡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易經》裡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史記》裡說,「沛公大人長者」,都指其德行而言,而非官職。
  • 「神州北極」漠河:採冰造雪 打造萬米冰雪大觀園
    王景陽 攝中新網漠河11月16日電 (王景陽 記者 姜輝)隨著近期氣溫不斷走低,「神州北極」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漠河市最低溫度已跌破-20℃,河流的冰層厚度達30釐米以上,漠河市開始採冰造雪,打造萬米冰雪大觀園。
  • 從自然藏冰到人工製冰,沒有冰箱的古代,人們夏季照樣吃「冷飲」
    據考古記載,將酒進行冰鎮從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像《周禮》、《詩經》中就有把酒放入盛有冰塊的容器中,待冷卻之後再倒入酒器中飲用,尤其是在君王設的宴席中,或是貴族接待重要客人時會擺出冰酒來共同享用。古代著名比較著名的冰鎮酒飲有:冰鎮清酒、椰子酒、梅花酒等。2、冰鎮水果:《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許多用直接水果製作的冰食,製作方式簡單。
  • 首屆哈爾濱採冰節啟幕,冰天雪地因「你」而火熱!
    首屆哈爾濱採冰節啟幕,冰天雪地因「你」而火熱!冬日的松花江千裡冰封,百年採冰儀式開啟全新一頁。見證傳承百年的採冰大典儀式,為新一年冰雪季啟幕送上美好的祝願!採冰大典由迎風旗、震天鼓、祈福詞、出徵酒、採頭冰和系鴻運六大環節組成。伴隨著獵獵飄揚的迎風旗、威風八面的震天鼓,「冰把頭」登場宣讀祈福詞,採冰漢子們齊飲出徵酒,幾十名採冰漢子在《採冰號子》聲中齊心協力採出本年度松花江上第一塊冰。
  • 2018年採冰節圓滿舉辦 第二十屆冰雪大世界冰建動工
    從松花江採出的冰將用於本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打造。多位來賓蒞臨活動現場,近百家新聞媒體實時報導,眾多市民及遊客前來觀禮,盛況空前。隨著採冰出徵鼓的隆隆擂響,第二十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正式啟動!本屆採冰節在傳承古老儀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讓人們在驚嘆古老民俗文化積澱的同時,感受祖先探尋大自然的毅力與智慧。
  • 哈爾濱首屆採冰節開幕,冰城童話世界開建!
    哈爾濱首屆採冰節開幕,冰城童話世界開建!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兆力宣布首屆哈爾濱採冰開幕。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賈玉梅為「頭冰」系鴻運。本屆採冰節以「松花江第一冰」為核心,以「場面做大、儀式做全、文化做足」為宗旨,通過「一場儀式、一個活動、一段文化、一次傳播、一場演出」,把今年採冰節開幕式打造成為傳承傳統文化、儀式感強、群眾參與度高的冰雪盛會,為廣大遊客和本地市民打造一個極具神秘色彩的採冰大典。
  • 靈芝古代王公貴族專用 仙牌靈芝茶現今大眾共享
    漢武帝大喜,加之食靈芝後感到很神奇,便詔令全國每年向朝廷進貢靈芝。自漢武帝開始熱衷於靈芝祥瑞,到了宋真宗和宋徽宗直至明代,靈芝瑞應之事十分興隆。宋代王安石在《芝閣賦》中記述當朝詔令民眾尋找靈芝的情景:舉國上下到處搜尋靈芝瑞草,深山野林、懸崖絕壁,幾乎遍尋人跡罕至之地。被譽為「世界超級藝術」的我國元代永樂宮巨幅壁畫《朝元圖》,真實地記載了當朝進貢靈芝的壯觀場面。
  • 沒有電的古代,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真相令人感嘆:天才的發明
    酷熱的夏天到了,冰棍冰淇淋等物品再次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打開電視,發現古人竟在用冰塊招待客人,不禁要想一下,古代都沒有冰箱,怎麼電視劇裡面老是能看到古人吃冰呢?
  • 古代沒有電,古人夏天用的冰是怎麼來的?唐朝有個發明,沿用千年
    酷熱的夏天即將來臨,而冰棍冰淇淋等物品又會慢慢的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炎熱的夏天,人們已經會使用冰塊進行降溫或者是招待客人了。在《周禮》中就記載:「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
  • 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主義
    一、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中國古代並沒有使用「民族」一詞,將「民」與「族」合稱,是在西方nation與 nationalism概念衝擊下形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古代沒有民族意識,相反,倡導民族意識、主張「夷夏之防」在中國古代十分明顯,而且在西歐近代才形成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民族共同體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但是,「民族主義」這個名詞和它的學理,最初是從西方傳來的。
  • 葉羅麗:冰公主坐騎是她救的北極熊,冰公主之前的坐騎有可能是孔雀
    作為仙力強大的冰公主之前不可能沒有坐騎,那冰公主之前的坐騎哪去了呢?接下來跟著羽毛君一起來看看吧。冰公主現在的坐騎是她來人類世界時遇到的,那是在地球的北極。那裡是北極熊的家園,可因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造成全球的溫室效應。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全球變暖。或許有些人看來全球變暖也沒什麼問題啊,冬天說不準還沒有那麼冷了呢。
  • 冰盤是如何形成的?
    兩極奇觀-在水面上旋轉冰盤2010年11月18日清晨,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西郊河邊,一名攝影愛好者拍攝到了罕見的旋轉冰盤現象
  • 呼倫貝爾再現冰盤
    中國冷極根河再現神秘圓形冰盤!來源:張紅梅、颯立和戶外、掌上根河2020年11月18日早晨,一位攝影愛好者在根河發現一個罕見的自然現象,河水中出現直徑約6米的神秘圓形冰盤,隨著河水流動逆時針旋轉!它看上去非常奇怪和完美,就像有人在寒冷的冰面上,用切冰機雕刻而成,據觀察和分析,水下的湍流和寒冷的天氣是塑造冰盤的重要因素,有可能是冰碎片被渦流收集,然後逐漸形成圓形,冰盤經過數百次和數千次的旋轉,自行變得平滑。據了解,圓形冰盤這種自然現象並非第一次出現,2019年11月3日,根河南河曾出現過一處直徑約2米的冰圓盤奇觀。
  • 海平面涮涮鍋主題餐廳
    導讀案例名稱 海平面涮涮鍋主題餐廳 案例投資總額 80 萬元 作者 陳武 設計是否選用
  •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夏天有冷飲喝麼?都已經享受三千多年了
    (早在西周時期,政府就安排了凌人負責採冰存冰)為了讓周天子在炎熱的夏天也能享受到冰塊,周王朝還專門成立了相應的藏冰機構來管理,負責人稱之為凌人。《周禮·天官·凌人》載:「凌人,掌冰。正歲,有十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凌人的工作任務就是取冰、藏冰,並在周天子有需要時提供冰塊。
  • 十全大補的第一碗湯,你需要pick一下「冰煮羊火鍋」
    早晚溫差巨大的深圳簡直是冰火兩重天所以,中和冰火的0℃火鍋了解一下呀~冰火鍋起源於元朝成吉思汗出徵西伯利亞,天寒地凍河水結冰無奈只能用冰塊代替水來煮羊肉發現冰煮竟然比水煮更加鮮嫩、口感細膩~十全大補的第一碗湯開鍋的第一刻,湯的香味撲鼻而來清甜透徹不油膩~所有羊肉產品以牧放散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