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和戀人分手之後,就會陷入失戀的怪圈,反反覆覆被自己的情緒困擾,很久都無法走出來。也許從心底上明白對方沒有那麼好,卻還是忍不住想起對方,愛這個人似乎變成了一種執念,其實這種心態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呢?
1. 多巴胺的釋放
談戀愛的時候我們生理上釋放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又促進內啡肽分泌。內啡肽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愉悅,並且是能上癮的,想要戒掉它並非易事。
2. 沉沒成本影響
如果你為一段感情投入了太多情感和物質,那麼離開的時候我們就會越難以擺脫這種影響。曾經的付出讓你不甘心就此放棄,越是如此越是加大投入,惡性循環。
3. 依賴模式改變
你們經歷的一切,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都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都會滲透到對方的思維和記憶中。你們在相處中磨合互補,當一方抽離,另一方就會覺得自己空了一半。
4. 損失厭噁心理
我們會本能的厭惡自己失去某些東西,不僅是你離開的人也是如此,但往往因為感覺在這段關係裡的其他風險,讓他兩權相害取其輕。
在我們面對一個備受打擊的事情時,我們常常會經歷幾個階段,從一開始的不相信到憤怒到談判、絕望和接受。
很多人在前幾個階段一直徘徊,也就導致了遲遲走不出失戀帶來的陰影。
要控制自己的心理,我們就需要進行目標脫離。讓自己認知到分手這件事客觀存在並且不容辯駁,正視並且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自欺欺人,從而引起心理上的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當你不相信他會離開這麼對你決絕的時候,實際上你就踏入了這種循環之中。你還對他抱有期望,所以不斷的去哄他去挽回他,但你的這種心態和反應其實更會引起的對方的厭惡和堅決,最後導致永遠的分裂。
還有一種會走向極端,嘴裡雲淡風輕,心裡翻江倒海,明明沒有放下,卻逼著或者勸解自己放下。但實際上這種強迫性的壓制,反而會讓我們更多地想起,潛意識投入更多的精力,壓抑越深反彈越強烈。
你覺得它不該被想起,但你的直覺卻不予許,你喜歡一個人想念一個人是正常的現象,本來這種現象可以隨著時間淡忘,但你一旦掙扎就會更加深陷泥濘之中。你每天和自我做著無謂的鬥爭,在現實中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往往錯失良機,生活和感情一塌糊塗。
我們會這樣,是因為內心的動機和行為固化了,曙光在牆的另一端,我們卻缺乏了打破它的勇氣和力量。
1. 停止自責
我們所有不能放下的根本,都是因為內心還想和他在一起。在這個時候,我們常常會問自己為什麼會被拋棄,下意識地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我們越是糾結就越是會陷入痛苦的惡性循環。但一段感情的結束,更多時候並不是因為某一方,即使你確實做得不夠好,但明白錯誤在哪裡改正就夠了,自責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好。
2. 以新換舊
失戀後我們的情緒會陷入低潮,整天什麼都不想做,只在腦海中回憶和痛苦。這會極大消耗我們本身的活力,持續消沉。
我們需要新的生活狀態來替代這種不好的模式,讓自己振作,以行為激活愉悅的情緒。這就是很多人會極快走出失戀的原因。
當心態轉變,有了新的動力,我們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挽回或是走入一段新的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