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與讀世——發現有靈光的人的智慧
2008年10月15日 17:15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發表評論
陳萬雄有鑑於「中國人越來越多,但人物越來越少」,記錄他親炙沈從文、啟功、牟潤孫等學者的大家風範。
創立香港新亞書院的國學大師錢穆,曾在他晚年最後一堂課中說過:「不要一筆抹殺、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做人要從歷史裡探求本源,要在時代的變遷中肩負起維護中國歷史文化的責任。」然而,錢穆已去世多年,當大家為沒有人繼承錢老先生的思想嘆息和擔憂之時,陳萬雄默默地完成雜文集《讀人與讀世》,教人們讀道統之典範,讓潛德之幽光得以弘揚,使錢老先生的理念不至於無以為繼。
《讀人與讀世》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刻劃一批陳萬雄在編輯生涯中遇到的文化學者,包括沈從文、啟功、王力等的大家風範。中篇主要描寫他在新亞書院求學時期遇到的恩師,怎樣啟發他的承教之心。下篇則以「歷史雜說」為題,闡述了他對史學大家們的尊敬之心,並收錄他為一些書籍撰寫的序言。
中國在現代化的轉型中,飽受西方文化衝擊,社會道德價值觀迷失。陳萬雄正想用文章細導人心,「中國人越來越多,但人物越來越少」,他又覺得書中描寫的道德典範,即使沒有為道德而捨生取義,但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很值得我們欣賞。把這些道德典範事跡記下來,最少可在歷史上留下一個紀錄,即使現時、甚至下一代的人做不到也好, 都可「發潛德之幽光」, 讓年輕一輩發現社會上曾有過這些人物,做過一些好人好事。
陳萬雄之所以能保持著對理想主義的追求,是因為他有感自己受恩於新亞書院,並驅使他選擇學術研究作為終身職業。同樣是新亞書院畢業生,又視一生承教為己任的盧瑋鑾(小思),表示看完這本書後很感觸,認為書中提及的道統承傳,正正反映新亞精神的薪火相傳。小思還感慨地道:「近幾年,很難得有人講道統承傳。我對書中談及的老師十分熟悉,當陳先生寫牟潤孫老師,我看得流下眼淚,因為這种師道,現在很難找到。」
雖然承傳道統的師道難尋,但陳萬雄認為年輕人對文化的傳承責無旁貸。中國於十九世紀末曾面對「亡國滅種」危機,到了今天,年輕人除了擔當專業人士之外,作為國家民族中的知識分子,應該要關心國家文化。「假如一八九四年 (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是中國開始衰弱的時候,而中國要成為一個現代化及先進的國家,我假設起碼要二百年,即是二零四零年。那麼中國要於三十年後成為文化先進的國家,這數十年就是年輕人的天下。因此這是一個讓時代充分發展、令中國人充分認識世界文化的機會。」
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從前知識分子愛討論的「中西文化衝突其實早已不存在」,最重要的反而是從不同文化中取長補短:「我相信沒有人認為傳統文化不重要,或是認為接受先進文化的不重要,現時不需爭論這些,問題是如何實踐。中國文化就是面臨這樣的狀況,年輕人能遇到這個機會,將是最好的一代人。」
陳萬雄「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的樂觀態度,也迎來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興起「文化熱」及近年興起「國學熱」,討論諸子百家典籍的著作有如雨後春筍。同時,年輕人可以閱讀許多蘊含西方思想的名著,真可如陳萬雄所堅持的信念一樣,「不用擔心」。
在四川大地震中,陳萬雄被中國人團結、互愛互助的精神所感動,「中國人摒除唯利是圖、道德敗壞的心,你會見到很多老師捨身拯救學生,出現很多好人好事,因此社會道德一直存在。我見到這些,很想把這些人和事寫成文章,讓其他人學習,啟發別人」。
陳萬雄堅定地說:「越是艱難的社會、人心失落的社會,這些人越會出現。」他對人類發展表示樂觀,因為正是在歷史上一些艱難的時代,甚至墮落腐敗的時代,就會出現一些有靈光的人,為人類的前途思考,不斷關心社會及文化傳承。陳萬雄認為,在思想文化界,這些有靈光的人為「時勢造英雄」做出了最佳的詮釋。他的新書記錄和講述的,就是他所接觸的那些有靈光的人的故事。
(摘自香港《亞洲周刊》二十二卷二十九期 作者:梁慧琳、黃愛華)
【編輯:官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