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高發 群體未現低齡化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近日,有媒體報導,一名3歲小女孩被確診為乳腺癌,經診治已痊癒出院。在人們印象中,乳腺癌往往發生在成年女性中,很難把3歲小女孩與它聯繫在一起。消息一出,人們在感到奇怪的同時,內心也充滿了擔憂,乳腺癌發病是不是出現了年輕化趨勢,早期有沒有什麼症狀,治癒率又如何呢?

  「乳腺癌發生在低齡女孩兒身上,尤其是這麼小的年齡,確實是極其罕見的。」12月10 日,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主任劉真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接診過最年輕的乳腺癌患者,18歲的女大學生,以乳頭溢血為主要症狀來就醫,發現比較早,屬於乳腺導管內原位癌,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同期做了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她已經在讀研究生,恢復還挺好。

  因此,劉真真強調,希望社會不要過度強調「3歲幼童罹患乳腺癌」,因為這類乳腺癌是由基因異位引起的,和其他乳腺癌高危因素沒有關係,不能說乳腺癌「蔓延」到幼兒和兒童年齡段。就中國女性而言,乳腺癌的高發年齡還是在45歲—55歲。

  「恐病」群體定期篩查別糾結

  「有些人以為乳腺癌早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症狀或體徵提示我們,其實沒有。一方面是沒有特殊症狀;另一方面是等到大家自己發現那些體徵,事實上已經都不是早期了。絕大多數早期乳腺癌是通過影像檢查篩出來的。」因此,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乳腺癌預防治療中心主任醫師衛燕建議大家一定要參加定期的體檢。

  的確,劉真真也認為,無論何種乳腺癌的分型,在早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外在表現,之後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無痛性腫塊,乳頭內陷,乳頭溢液,乳頭溢血以及皮膚橘皮樣改變等不同的症狀。

  衛燕認為,目前乳腺癌的科普宣教多數把重心放在傳播專業知識上,而這些知識的運用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背景的支撐,所以這種做法是有可商榷的餘地的。針對有些短暫的不適症狀,一些白領會天天琢磨,懷疑這種症狀會不會是癌,儘管超生檢查、醫生診斷都說沒問題,但還是不肯相信,變成一種「恐病症」,甚至還拿著從網絡搜來的名詞和醫生「討論」。「大家都知道,下雨時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天上有雲彩,但並不是天上有雲彩就一定會下雨。是否會下雨,除了必須有雲彩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因此,不要為個別名詞去糾結。」衛燕說。

  衛燕指出,事實上,醫生判斷有沒有患乳腺癌,並非基於網上那些知識,而是各種影像檢查以及組織病理的診斷。如果說要做到對乳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那就是每年的常規體檢,只有體檢才能發現有沒有症狀。

  至於低齡兒童,劉真真表示,這類群體罹患乳腺癌的概率極低,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尤其是7—9歲的女童來說,比較容易出現的是性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乳腺腺體過早發育,主要症狀是乳房疼痛、輕壓產生疼痛為主,多為孩子自己訴說,單純從外觀上乳房變化並不太明顯。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可到醫院做彩超檢查即可。「我們之前遇到過6、7歲的女童,因為性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乳腺腺體過早發育,而出現疼痛、輕壓有疼痛為主要症狀的案例,但最終通過彩超檢查,排除了罹患乳腺癌的可能。」劉真真說。

  高發群體或因精神抑鬱壓力大

  「導致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分內因和外因。」劉真真說,內因主要包括:初次月經早於12歲,絕經晚於55歲;結婚、足月生育年齡高於30歲以後;或者有家族史。

  對於家族史,劉真真解釋,我們發現乳腺癌常呈現家族聚集性,但家族聚集性≠家族性乳腺癌≠遺傳性乳腺癌,有家族史高危人群,不一定會遺傳。家族性乳腺癌是指一個家族中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有血緣關係的成員患乳腺癌,這樣佔總體乳腺癌發病的20%—25%,但其中遺傳性乳腺癌僅佔55%—60%。

  什麼是遺傳性乳腺癌?就是明確基因異常,這一異常是致癌因素且可遺傳於子代,佔乳腺癌總體的5%—10%。其中最著名的是BRCA-1/BRCA-2基因。但這個比例都比較低,所以說,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其他內因及外因。

  而外因主要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攝入、飲酒、肥胖;口服避孕藥或絕經後補充雌激素或在更年期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精神抑鬱、緊張、壓力大等。

  至於乳腺癌的類型,從臨床上說,乳腺癌通常分為特殊類型浸潤性乳腺癌、非特殊類型浸潤性乳腺癌兩種,特殊類型的浸潤型乳腺癌包括乳腺小管癌、黏液性癌,這類預後較好;對於報導中所說的分泌性乳腺癌,屬於化生性癌,這種類型不常見,發病率很低,臨床研究數據並不多,所以對於這類乳腺癌的治療原則,等同於非特殊類型浸潤型乳腺癌。

  乳腺癌發現早可治癒生存率高

  「以前大家都談癌色變,其實與肺癌、胃癌等各種癌症相比,乳腺癌的治療方法更豐富,效果也更好。」衛燕說,一般的腫瘤愈後談五年生存率是多少,而乳腺癌說的是十年生存率,而且十年生存率一般是85%以上。

  「現在講究精準治療,即在療效不降低的情況下,對病人身體的損害越來越小。」衛燕說,現在對腫瘤,首先要進行組織病理、免疫組化等各種檢查,以確定實施哪種方法治療。以前病人往往恨不得今天住院,明天就手術,把腫瘤直接切除掉。現在,我們的絕大多數病人,都先要接受術前的藥物治療,然後選擇合適的時機再做手術,這樣可以保證前期把腫瘤控制住,隨後再切除病灶,目的是保留女性的乳房,避免患者上肢水腫等。

  衛燕表示,對乳腺癌的治療,早期和晚期的治療目的是不一樣的,早期是有可能治癒的,而晚期國際公認很難治癒,但晚期通過治療也能長期帶瘤生存。

  「雖然我是西醫,但願意借用一個中醫的名詞叫扶正祛邪。因為我不是中醫,所以,我其實不知道怎樣『扶正』,但我的臨床體會是可以爭取『護正』。就是說,對於已經處於不可治癒階段的晚期病人,制定好治療的策略,拿捏好治療的分寸,儘可能把醫療幹預方法給病人造成的損害(儘管是不可避免的)減少到最小。」衛燕說,最理想的狀態,是幫助身體內還能起作用的細胞一起對抗腫瘤細胞。癌細胞是身體裡最頑強的部分,只要用藥把它控制住就好了,如果用藥過重,就會把好的細胞一起給殺死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就不好了。

  對此,劉真真表示,目前通常認為,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MDT)是最為規範的、科學的治療理念。所謂乳腺癌MDT,是通過乳腺外科、乳腺內科、放療科、放射科、骨科、介入科、病理科等專家會診,必要時也會邀請胸外科、呼吸內科、心內科等專家參與討論,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病期和分子分型等具體病情,設計全面的綜合性治療方案,旨在為患者提供最優決策。(付麗麗)

相關焦點

  • 上海疾控中心:甲狀腺癌等確實高發 第一還是肺癌
    圖片說明:上海市疾控中心表示,就上海本地而言,目前癌症高發排名第一的仍是肺癌。新華社 資料  東方網12月19日消息:「最新版中國癌症地圖」並非最新。不過,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乳腺癌的確是上海的三種高發癌症。
  • 乳腺癌:切除之後 必然復發?-乳腺癌,姚貝娜,乳腺,切除,復發 ——快...
    有一些說法認為,乳腺癌復發恐怕是難以避免的。這難道是真的嗎?乳腺癌真的如此可怕?另外,坊間一直流傳著諸如「女性常年喝豆漿容易導致乳腺癌高發」等說法,這靠譜嗎?真相:記者向有關專家求證獲悉,乳腺癌是否轉移及復發除與發現時間早晚相關外,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是更關鍵的因素,通常血行轉移有可能致命。
  • 預防乳腺癌要做兩件事:
    乳腺增生不僅發病率逐年上升,而且發病人群越來越低齡化。多見於20-45歲的女性,佔育齡婦女的30%-45%。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乳腺組織導管和乳腺小葉在結構上的病變和結締組織的生長,發病原因主要是內分泌失調。  乳腺增生會發展成乳腺癌嗎?  省婦保乳腺科主任陳益定醫師說,門診中90%的女性都有乳腺增生。
  • 哈佛大學:減肥可有效降低乳腺癌風險
    撰文|nagashi編輯|王聰排版|水成文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在45-60歲女性中高發,乳腺癌中99%發生在女性,男性乳腺癌患者不足
  • 兩種方法帶你預防乳腺癌!
    2020年1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作為當今社會女性群體高發的一類癌症,乳腺癌受到了科學界普遍的關注。很多研究嘗試尋找預防乳腺癌發生的手段。總共發現了2809例乳腺癌病例。此外,多變量模型表明攝入紅茶與乳腺癌發生之間具有明顯的負向相關性(每周≥5杯vs 每周0杯,HR = 0.88)和攝入綠茶與乳腺癌發生之間也呈現負相關性(每周≥5杯 vs 每周0杯)。總之,這一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喝5杯綠茶或紅茶,能夠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
  • 專家釋疑姚貝娜乳腺癌手術後仍病逝:難根除
    29歲是高發年齡? 致病原因尚不明確,40-50歲為高發年齡 姚貝娜29歲時檢查出患有乳腺癌,但這本不是乳腺癌的高發年齡段,黃林平介紹,「通常的高發人群在40-50歲之間,由於目前乳腺癌確切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我們主張每年體檢一次,一般來說,女性應熟悉自己的乳房狀態,這種熟悉是指對乳房正常狀態的把握,如果出現異常狀況,包括皮膚顏色發生變化
  • 粉紅絲帶 | 認識乳腺癌
    乳腺癌發病率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7中國癌症報告》顯示,我國大城市的乳腺癌發病率為59.7/10萬,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乳腺癌發病率分別為39.6/10萬和29.9/10萬,大城市女性乳腺癌風險是小城市的2倍。
  • 「才上一年級近視已經300度」「近視低齡化」令人擔憂
    長城網8月31日訊(記者  周亞彬)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青少年視力健康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國學生近視呈現高發、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這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不能任其發展。習近平指示有關方面,要結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綜合防治方案,並督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抓好落實。
  • ...大量接種疫苗後易建立群體免疫,就比較放心了。「但去一些高發...
    他表示,我國疫苗現階段結果已證明安全有效,大量接種疫苗後易建立群體免疫,就比較放心了。「但去一些高發地區,仍需將打疫苗和戴口罩結合起來。」他表示,我國疫苗現階段結果已證明安全有效,大量接種疫苗後易建立群體免疫,就比較放心了。「但去一些高發地區,仍需將打疫苗和戴口罩結合起來。」
  • 乳腺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乳腺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時間:2020-11-26 10:43北京三溪堂中醫診所 目前,乳腺癌仍位居女性癌症之首,每年大約30多萬人罹患此癌,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臨床研究發現一些高危因素與其發病關係密切,我們可以從這些高危因素去入手,病因上預防,也可以明確患癌的風險大小提早去篩查,把腫瘤扼殺在萌芽狀態,都是對付乳腺癌最佳措施
  • 馬勃菌中現抑制乳腺癌物質,有望用於雌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治療
    馬勃菌中現抑制乳腺癌物質,有望用於雌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治療 科技日報首爾11月16日電 據韓國聯合新聞日前報導,韓國國立山林研究院與成均館大學藥學院的聯合研究發現了馬勃菌中存在一種抑制乳腺癌細胞增長的甾醇類天然物質
  • 什麼是乳腺癌 預防乳腺癌的方法有哪些
    現在有很多的女性朋友有乳腺方面的問題,有的女性朋友甚至患上了乳腺癌。那麼什麼是乳腺癌?怎麼知道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呢?乳腺癌的症狀又是怎樣的?怎樣預防乳腺癌?下面就然個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什麼是乳腺癌女性乳腺是由皮膚、纖維組織、乳腺腺體和脂肪組成的,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乳腺癌中99%發生在女性,男性僅佔1%。
  • 乳腺癌躍居全球癌症新發病榜首
    數據顯示,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萬例,超過了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這一數據,讓很多女性朋友著實一驚,不禁低頭看看自己的乳房是否安好。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乳腺病診治中心專家介紹,乳腺癌發病逐年遞增,年輕化趨勢明顯,提醒乳腺癌患者要早發現早治療。高發!年輕化!數據顯示,乳腺癌在全球發病率高居第一,在中國位居第四,發病率逐年增高,躍居中國女性惡性腫瘤首位。
  • 乳腺癌號稱「女性頭號殺手」!這4種女性,容易被乳腺癌「盯上」
    生活中有部分女性比較容易出現乳腺癌,如果沒有積極預防,了解該疾病的出現是怎麼回事,可能在疾病出現後對身體健康造成明顯的影響,因此,在預防疾病的過程中,要先了解疾病的出現原因是什麼,做好相關預防措施,否則乳腺癌出現之後游離的癌細胞隨著淋巴液,血液擴散到全身,有明顯的轉移趨勢,會對女性生命健康造成威脅
  • 飯圈低齡化是真的
    而飯圈還有一個很顯著的變化,那就是低齡化,如今飯圈粉絲的年紀是越來越小了。曾經有報導就犀利指出,現在飯圈的分工大多是小學生做數據、初中生做大粉,而高中生扛銷量,未成年人或成狂熱追星的主力軍。
  • 青少年近視呈低齡化趨勢 如何遏制這種情況蔓延?
    青少年近視呈低齡化趨勢 如何遏制這種情況蔓延?不僅如此,過去近視高發多是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的,但現在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就已經近視了。  「一些只有三四歲的孩子,一檢查居然度數很高。」對此,付晶非常痛心。  3.過早近視的孩子發生高度近視的風險大大增加  除了人數多,近視低齡化、重度化也亟須引起重視。
  • 乳腺癌高發的四類人群 濟南乳腺病醫院專家:反覆人流要注意
    而乳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女性患病率和死亡率顯著高於男性。乳腺癌的發病多在40-60歲,絕經期前後的婦女發病率較高。濟南乳腺病醫院專家:提醒,這4類人,若有以上表現,要警惕:第1類:有乳腺癌家族史英國科學家一項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都是因基因遺傳而致病的。第2類:乳腺增生多年不愈乳腺增生,是很多困擾很多女性的問題。
  • 阿斯利康Faslodex獲批用於晚期乳腺癌治療
    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乳腺癌藥物Faslodex(fulvestrant,氟維司群)近日在歐盟監管方面迎來重大喜訊。歐盟委員會(EC)已批准Faslodex用於既往未接受內分泌療法的雌激素受體陽性(ER+)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絕經後女性患者的一線治療。
  • 三成中小學男生是「小胖墩」 脂肪肝、高血壓等慢性病現低齡化趨勢
    3月18日,北京市政協發布的中小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報告顯示,「小胖墩」和「小眼鏡」數量持續攀升,脂肪肝、高血壓等慢性病也現低齡化。對此,市政協提出將體育納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體育分值等建議。
  • 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男性也要當心!
    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已躍居中國女性惡性腫瘤首位,且年輕化趨勢明顯。在中國,乳腺癌高發於45-55歲,比歐美國家的發病年齡提早約10年。  另一方面,乳腺癌並非女性「專利」,男性也有患乳腺癌的可能,儘管機率僅僅是女性的1%,但正是因為機率較低,更容易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