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可以給你帶來感動的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那段,魯迪返校後直接去找了教練,他知道無論自己多麼努力都只能留在陪練隊,他父親喜歡聖母大學橄欖球隊勝過其它一切,
在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他要送給父親一份禮物,他要上場比賽一次,不僅僅是為了父親,更是想證明給那些告訴他不可能的人看一看,他做到了,最終教練答應了他
這是一個陪練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魯迪應該得到這個機會,這是他應得的回報,魯迪將這個特大好消息告訴了父親,他希望自己上場比賽的那一天,親人們都能到現場觀戰然
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不久之後,主教練就辭職了,他答應了魯迪上場比賽的事也隨之成了泡影,面對命運的不公,魯迪沒有選擇自暴自棄,他知道只有更加努力才有可能重新獲得上場的機會
每次比賽前,他都會在入選名單上仔細尋找自己的名字,一次次的失望從未動搖過他的決心,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才會把所有的苦和淚化作眼淚
一直到畢業前的最後一場比賽,他依然榜上無名,隊友們都為他感到惋惜,為他打抱不平,這麼多年的努力全是徒勞,積壓在他心中的憤怒徹底爆發,他已經看不到希望了,這次他是真的想要放棄
當師傅得知此事後,痛痛快快地罵了他一頓,你就是個半途而廢的垃圾,一無是處的廢物,你沒有得到上場比賽的機會,可是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大的悲劇,你這輩子不用對任何人證明什麼,除了對你自己,在這個球場裡我已經看過太多的比賽
我曾經在聖母大學校隊做了兩年的冷板凳,當時我以為自己是黑人,所以教練才不讓我上場,我一氣之下就退出了球隊,沒過幾天我就開始後悔,我敢保證不到一個星期你也會為選擇離開而後悔
聽了師傅的話,魯迪最終打消了放棄的念頭,當他重新返回訓練場時,大家都鼓掌歡迎這個永不言棄的鬥士,訓練結束後所有隊員都來到教練辦公室集體請願,他們都願意把自己上場的機會讓給魯迪,他們都願意為魯迪獻上自己的球衣
眼見大家如此執著,最終教練同意讓他上場當替補,當天晚上魯迪打電話通知了家人,第二天這場最後的戰役即將打響,鮑勃帶著女朋友特意趕來為魯迪加油,也兌現了承諾來看他的第一場比賽,魯迪的父母和哥哥們全都準時到場,
比賽前教練為隊員們加油鼓勁,隊員們激情澎湃地衝出更衣室,當魯迪帶領著整個隊伍穿過通道進入賽場時,家人們都看見了他,鮑勃更是激動地大喊,你們看見45號了嗎,我認識他,他叫魯迪
比賽正式開始,觀眾的熱情高漲如火,雙方隊員纏鬥在一起,衝撞翻滾,投擲傳球,達陣得分,比賽還剩三分鐘的時候,聖母大學已經牢牢鎖定了勝局,副教練請求讓魯迪上場,可主教練心裡只有勝負,他決不允許魯迪這種小身板上場丟人現眼
在隊友的帶動下,全場開始齊聲高呼魯迪的名字,比賽還剩37秒就要結束,隊員們違抗了教練的戰術,他們只用十秒就完成了進攻,為魯迪爭取到了27秒的時間,這一切都是為了魯迪,那個感染了所有人的小個子魯迪
最後頑固的教練只能服輸,讓魯迪上場,當他衝到賽場的時候,所有人都為他振臂吶喊,助理教練讓他站在原地不要動就行了,他卻在最後七秒鐘的時候做了一次完美的攔截,他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這是他的比賽,這麼多年的堅持和拼搏都是為了這一刻,這是他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後一次上場,雖然只有短短的27秒,卻是他人生中最輝煌最榮耀的時刻,為了迎接這一刻他一生都在馬不停蹄地準備著
朋友為他吶喊,父親為他自豪,哥哥被他徹底徵服,隊友們將它舉過頭頂接受觀眾的膜拜,自此以後,聖母大學橄欖球隊再也沒有人被高舉頭頂,
《追夢赤子心》是大衛安斯鮑夫1993年上映的作品,電影根據鋼鐵工人丹尼爾魯迪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魯迪用十幾年的堅持和八年的低谷,換來了僅僅27秒的榮耀,這樣的結果在常人看來無疑是不值得的,甚至是愚蠢的
用這些時間和精力幹點啥不好呢,可有時候啊,夢想就跟愛情一個熊樣,你明知道不值,可還是義無反顧,在我看來好友彼得的突然離世是一個重大轉折,如果不是如此可能魯迪會一直等下去,等待一個所謂的成熟的時機,然後在等待中漸漸消磨了激情,他變成一個和朋友吹吹牛,待在舒適區的鋼廠主管
直到有了家庭,有了顧忌,再也不敢談及夢想,或許這樣的人生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彼得的離去讓魯迪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直到死去那一刻,彼得的腦海中可能還裝著那個橄欖球夢,難道我也要帶著這個未完成的夢想而死去嗎
不,他不想,至少在那一刻他不想,生命的無常和脆弱,讓他懼怕也讓他振奮,彼得說,夢想讓乏味的生活變得可以忍受,可夢想不應該是我們的精神鴉片,更不應該是讓我們庸庸碌碌活著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