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潘祖禮和女兒)
「媽媽,爸爸去哪了?」
「去天堂了。」
「天堂在哪裡?」
「很遠很遠的地方,如果你想他了,就看看外面的星星。」
「是哪一顆星星?」
「最亮的那一顆。」
……
這是36歲的周海清與女兒之間的一段對話,讀來心酸。
10月19日,她的老公、空調維修工潘祖禮離世,捐獻的一肝兩腎兩角膜,能幫助5個人,他是寧波第182位人體器官捐獻者。
對於1982年出生的潘祖禮來說,今年原本是他最為幸福的一年。妻子懷上了第2個孩子,他曾高興得幾天沒睡好覺。
他一直想再要個孩子,無論是男是女。6年前,8歲的女兒因意外失去了右眼,在上海經歷了4次手術,花費20多萬,不僅用光了夫妻倆多年積蓄,還欠了債。
夫妻倆想著,多一個孩子,等他們老了,女兒好有個伴。
這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
3年前,做五金的周海清一個手指受傷,不能彎曲,從此在家帶孩子;公公婆婆年近八旬,公公因病雙目失明,一家人的擔子全壓在潘祖禮一個人身上。
為了賺錢他拼盡全力,去年夏天最忙時,他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他甚至在20幾層高的地方修過空調。
10月13日,周六,再平常不過的一天。
潘祖禮接單去鄞州書香景苑小區拆卸空調外機,不幸遭電擊,心臟驟停,經過急救後,很快被送到李惠利東部醫院。
周海清接到噩耗後,暈倒數次,「他還那麼年輕,怎麼就丟下我們一家子走了?」
(租來的房間裡擺滿了空調維修零件)
18年前,潘祖禮來到寧波打工,做過裝修,6年前轉行修空調。
「我是因為他的善良才決定嫁給他,他的爸爸媽媽待我就像親女兒一樣。」周海清說,老公的老家在浙江天台縣的一個小山村,家產只有山腳下的一間木房子,那是一個貧困的村子,但是村裡人很團結。
自從老公出事後,每天從老家趕來看望的村民一撥接著一撥。
此次遺體告別,村裡能來的人都來了,擠滿了告別大廳,一位村幹部在來的路上還不慎出了車禍,骨折住院。
(追悼會,村裡好多鄉親從天台趕來,擠滿了告別大廳)
「他是一個很忠厚的人。」一位來潘家幫忙的朋友如此評價潘祖禮。
周海清告訴記者,老公是一個很細心的人,她也很依賴他,有時他甚至會幫她穿針引線,女兒長這麼大了,還愛騎在爸爸的脖子上玩耍。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汪敏記得,潘家人在經歷24小時的考慮後,很快做出了捐獻決定。
事實上,作為家中獨子,潘祖禮的父母起初並不同意,是周海清和表姐親自去做二老的思想工作。
周海清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幕。那天,她和老公看電視新聞,有人出了交通事故,因為找不到救命的器官,家屬淚流不止。
「我和老公當時就說好了,等我們老了要告訴孩子,把我們的器官捐出去,救人一命。即便是離開了,我們也要在一起。」
「我不想讓別人像我的公公和女兒一樣,活在黑暗裡。」
(潘祖禮的父母,爸爸因病雙目失明,一想起兒子忍不住痛哭)
這些天,擔心公公婆婆太過傷心,身體垮掉,周海清強忍悲痛每天陪伴在二老左右。只有在夜深人靜女兒睡著後,她才允許自己偷偷掉點眼淚。
「我和他是患難夫妻,吃了很多很多的苦,給女兒治病,兩個人為省錢,買了大包大包的饅頭帶到上海當飯吃。雖然很苦,但我們覺得很幸福。」
10月23日,在鄞州邱隘鎮租來的民房裡,周海清挺著3個多月的大肚子忙上忙下,一樓的房間裡到處擺放著空調維修零件;二樓的書桌上,放著一本《裝在口袋裡的爸爸》,這是女兒留下的,她用僅存的左眼,看完了書桌上所有的書。
書桌上方貼著子得來的獎狀,因為擔心哪一天會搬家,還有十幾張沒有擺出來。令周海清自豪的是,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成績優秀,年年被評為班中「陽光少年」。
(潘祖禮的女兒愛讀書,她用僅存的左眼看完了桌上所有的書)
孩子還不太懂得什麼是死亡,有一天,她經過爸爸的房間時哭了,她說「屋裡都是爸爸的氣息」,她哭著拉著想回老家的奶奶,不讓她走,「你走了,我的媽媽會很孤單。」
周海清說,她已經當著潘家親屬的面承諾過,會照顧公公婆婆一輩子:「為了老人和孩子,我必須堅強起來,把孩子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