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分析儀器的設計與技術改進——CIOAE 2011報告系列

2020-12-08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2011年11月9-10日,「第四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CIOAE 2011)」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論壇吸引了600餘名觀眾參加,50餘家在線分析儀器廠商參展。本次論壇設有多個分會場,40餘名來自石化、環保、食品等行業的專家學者做了報告。

  為讓廣大網友更有針對性的了解本次論壇報告的內容,儀器信息網根據報告的內容,對報告進行分類,並將報告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以下是本次論壇中眾多專家學者針對「在線分析儀器的設計與技術改進」所作報告的合集。

 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戴連奎教授

  報告題目:在線拉曼分析儀的研製及其在PX裝置中的應用

  戴連奎教授在報告中針對石化企業PX裝置的在線分析問題,系統介紹了最新研製的國產化在線拉曼光譜分析儀RS-6130的工作原理、系統組成與應用示範,並向大家展示了正壓防爆式和非防爆式的在線拉曼分析儀主體外形及其優缺點。

  RS-6130可直接應用於PX裝置,目前已成功地應用於PX裝置吸附塔進料C8芳烴的在線組成分析。經現場連續運行表明,該在線拉曼儀具有分析速度快、分析精度高、維護工作量少等優勢,其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北分麥哈克公司 陳淼女士

  報告題目:機基於可調諧雷射波長調製技術的在線氧氣體分析器

  陳淼女士在報告中介紹了北分麥哈克公司提出的採用可調諧雷射二極體吸收光譜法結合鎖相放大的檢測技術。

  通過改變雷射二極體的電流使輸出波長變化掃描通過氧氣的吸收峰, 然後利用鎖相放大技術對吸收光譜的諧波進行檢測分析。利用半導體雷射能量高、單色性好、輸出波長可隨電流調製的特點和二次諧波檢測微弱信號的優勢來提高信噪比與檢測精度。對不同濃度的氧氣進行了實際檢測, 可得檢測線性相關係數為0.99, 檢測極限質量濃度為1142.86mg/m3, 且該方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及抗幹擾性。

  中國寰球工程公司 郭東華女士

  報告題目:在線分析儀系統的設計心得

  郭東華女士分享了其在在線分析儀系統設計方面的心得與經驗,涉及準備招標用詢價書及相關規範、規定,具體就邀標與技術審核,籤訂合同後廠商文件的審核,工程公司詳細設計工作,供貨商工廠測試驗貨,現場安裝配管配線供貨商現場調校測試等方方面面。

  她在報告中說到:在化工儀控專業分析儀表的設計中,儀控工程師需要配合工程需要,對工程工藝中需要分析的組分、含量、物性參數等進行實時採樣、自動分析,以保證生產的正常運行,穩定並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

   重慶凌卡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金義忠先生

  報告題目:樣氣過濾除塵技術新元件的研究及應用

  金義忠先生的報告以先進過濾元件為切入點,對過濾除塵技術進行全面梳理和詮釋,並介紹了慶凌卡公司在過濾除塵技術先進過濾元件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已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他在報告中說到:分析儀器「十二五」規劃申報的自主化專項列有「分析儀器功能部件」項目,先進的過濾元件正是研製這種核心功能部件的重要方面,對在線分析系統突破過濾除塵的瓶頸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大對此方面的重視程度與研發力度。

  梅特勒-託利多 虞亮先生

  報告題目:梅特勒-託利多在線智能分析

  虞亮先生的報告首先介紹了梅特勒-託利多公司的發展歷史並對其過程檢測部做了簡單的介紹,隨後介紹了公司提出的「ISM智能傳感器管理系統」。

  ISM智能傳感器採用數位化的技術,傳感器上存儲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使得通過軟體來管理和校準軟體成為可能。其配備的智能化iSense資產管理軟體,讓客戶在實驗室裡面通過電腦來校準和管理工廠裡面的智能傳感器。

  南京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朱衛東先生

  報告題目:在線分析系統集成技術的新理念及主要性能特性分析

  朱衛東先生在報告中介紹了在線分析系統集成技術的新理念,分析了在線分析系統集成技術發展關注的熱點,重點分析了在線分析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準確性、適應性、安全性及可維修性等主要性能特性。

  他認為,在線分析儀器在流程工業及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實踐中發展了取樣處理技術及在線分析系統。新一代在線分析系統已經發展為客戶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它不僅包含一臺或多臺在線分析儀器及取樣處理系統,還包括適應在線分析環境的輔助工程(分析櫃及分析小屋等),以及信息處理、通訊等,並融合到流程工業自動化及環境監測的優化控制之中。

  大連大特氣體有限公司 曲慶先生

  報告題目:氣體分析中如何設計標準物質

  曲慶先生的報告主要講述了高純氣體分析用標準物質、易吸附組分以及零點氣體等低含量以及易液化組分標準物質濃度的設計方法,並對標準物質本底的設計問題以及標準物質設計中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項進行了陳述。

  曲慶先生說到,標準物質的設計中要注意哪些組分不能配製在一起,對標準物質中的某些雜質是否有特殊要求等方面。

相關焦點

  • CIOAE 2015之專題報告:在線水質分析
    據介紹課題組目前已經成功研製了基於紫外掃描光譜技術的投入式紫外多參數監測儀,研究中課題組對於儀器的光學探頭進行了改良發明,自行研製了脈衝氙燈控制器,實現了對脈衝光源的可調可控。設計了基於LabVIEW的系統控制軟體,該軟體實現了對水質的自動在線監測、數據在線處理、存儲和圖形化顯示。
  • Miconex 2011之「在線儀器分析檢測技術」
    Miconex展會同期還組織召開了主題為「科學儀器服務民生」的大型學術會議,其中「在線儀器分析檢測技術」分會場邀請了浙江大學金欽漢教授、國家海洋中心哈謙先生、天津大學趙友全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湯曉君書記及上海悅特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俞嘉德博士作了精彩報告,30餘位業內人士到場聽取了報告。
  • 【CIOAE 2020】中國唯一在線分析儀器論壇與您相約南京!
    各相關單位: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分會及北京中儀雄鷹國際會展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 「第十三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將於2020年12月9日~11日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大會將繼承發揚前十二屆的專業特色和學術風格,圍繞「高效、優質、低耗、安全、環保」的主題來開展學術交流和展示活動。
  • 從BCEIA 2011看分析儀器的最新發展趨勢
    上海光譜今年也展出了一系列專用化的小型原子吸收光譜儀;北京吉天儀器發揮原子螢光技術優勢,推出了專用化的原子螢光重金屬檢測儀;金索坤公司推出了高溫原子螢光技術,將原子螢光由原來只能檢測11種元素擴展到了現在能夠檢測20多種元素;北京海光儀器公司展出的原子螢光光譜儀採用獨特設計的多通道信號處理系統,使多通道信號之間的幹擾小於千分之五,採用最新的化學反應體系,可實現四元素的同時測量。
  • 在線水質分析儀器-技術、應用與市場(二)
    在線水質分析儀器-技術、應用與市場(一)  3、水質在線分析儀器的應用簡介  在線水質分析儀器作為獲取水質信息的源頭技術,凡是人類活動用到水的領域,諸如水環境監測、飲用水處理與安全保障、工業水處理的過程控制、汙水處理等等,都是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的應用範圍
  • 水質與水質分析儀器——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篇
    這時,作為自動化設備的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的優勢就更能體現出來了。  不過,雖然有著這樣多的優點,無論從技術進步還是市場發展來看,在線水質分析儀器還是和其他任何新技術的發展歷程一樣,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人們對水質安全的重視、環保法規的更加嚴格,水資源費的不斷上升,特別是在線水質分析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線水質分析儀器逐漸表現出成本性能優勢(舉例:相對於最初的模擬電路,數字電路技術在水質分析儀器中的採用,使得儀器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儀器設計和批量生產的成本得以大幅下降),在水環境監測、水處理工藝過程過程控制、飲用水水質安全預警等諸多領域都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也迅速在廢水汙染物排放的濃度監測與超標報警領域得到了應用
  • 在線水質分析儀器—技術、應用與市場(一)
    2、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的檢測技術簡介  2.1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的技術發展  一直以來,在線水質分析儀器技術都是沿著在線分析儀器研發製造技術和在線水質分析儀器應用技術兩個方面同時發展的。  另外,和所有儀器產品一樣,在線水質分析儀器中執行數據處理與通訊功能的硬體與軟體都採用了電子工業的最新技術。相對於最初的模擬電路,由於數字電路設計要比模擬電路相對簡單、自動化程度高,對設計人員的經驗水平要求也稍低,數字電路技術的採用和普及,使得儀器設計和批量生產的成本得以大幅下降,儀器的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 2011年上半年上市儀器新品:原子光譜類
    光譜類儀器在食品、環境、鋼鐵、地礦等領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一類傳統的分析技術,光譜類儀器近年來的改進主要是在提高儀器的穩定性、靈敏度、易用性以及自動化方面。
  • 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百花齊放」——2017 中國光譜儀器前沿技術...
    ,分析儀器佔據了很大的比例,批准的項目中2011年分析儀器佔比52.8%,2012年佔比50.7%,2013年佔比31.4%,平均佔比44.2%,居所有科學儀器第一位。而二者之間的巧妙結合正成為新興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帶動了一系列先進技術和應用學科的發展和進步。在本次報告中,歐陽證教授以雷射和質譜結合的典型代表為例,圍繞光電離和光解離技術展開,探討其在食品安全、環境監控、臨床醫學和空間探索等領域中的應用,展望其在化學和生物分子中的廣闊前景及未來發展方向,並提出了泛質譜的概念。
  • 電化學系列儀表——BCEIA 2011視頻採訪系列
    儀器信息網訊 2011年10月12-15日,第十四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及展覽會為讓廣大網友及儀器用戶深入了解BCEIA 2011儀器新品動態,儀器信息網特別開展了以「盤點行業新品 聚焦最新技術」為主題大型視頻採訪活動,力爭將科學儀器行業最新創新產品、最新技術進展及最具有代表性應用解決方案直觀地呈現給業內人士。以下是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賽默飛水質分析新產品的視頻。
  • 2011年上半年上市儀器新品:分子光譜類
    分子光譜技術是非破壞性的,可用於分析液態、氣態和固態樣品。  2011年的上半年,分子光譜領域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推出。以儀器信息網新品欄目和相關資訊中發布的分子光譜新產品10多臺。Frontier擁有傑出的透射譜技術、高超的靈敏度和可配置性,能夠確保其在苛刻的應用領域表現優越,能夠幫助檢測藥物的安全,分析複雜的化學材料性能,並能滿足研究與學術領域各種嚴格的要求。Frontier的模塊化設計、可再升級功能以及卓越的信噪比,保證其在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光譜分析中獲得最佳光譜性能。
  • 2011年下半年發布儀器新品:X射線類
    當前,X射線衍射儀的改進主要集中在提高光源強度、探測器的解析度和靈敏度。以及實現儀器的多用途化和自動化,高性能的分析軟體等方面。其目前的技術發展趨勢一方面是向操作便利、整體操作流程向更加適應法規要求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是推出可攜式和專用化的儀器。2011年下半年的兩款新產品均為手持式能量色散X射線螢光光譜儀。
  • 布魯克在Pittcon 2011上推出系列儀器新品
    2011年3月14日——布魯克公司在Pittcon 2011展會上推出其最新的分析儀器並展示了其擴展的分析技術。新系統憑藉高靈敏度、高生產率以及專一性,更加適用於工業分析及應用市場,同時使得Bruker公司在先進的分子和材料科學應用領域上開拓了嶄新的局面。
  • 「第十三屆中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及發展國際論壇暨展覽會」大會通知
    特此誠請石油、化工、環保、礦業、醫藥、冶金、電力、鋼鐵、食品等單位、部門或院校從事在線分析儀器應用、研發等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及管理者蒞臨本屆大會。我們將力爭把大會辦成最前瞻、最具代表性的有關在線分析儀器行業的盛會。
  • 儀器分析的最新發展趨勢
    本屆BCEIA2011設標準展臺766個,比上屆增長了18.4%;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381家國內外分析儀器廠商參展,其中國外參展商有98家,國內參展商有283家。在本次展會上獲得的一些儀器新品信息進行匯集和梳理,讓廣大讀者能夠從整體上了解中國科學儀器市場和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
  • 2011年上半年上市儀器新品:質譜類
    三重四極杆質譜技術相對成熟,具有突破性技術革新的產品相對較少。2011年上半年只有安捷倫推出了6420三重四極杆LC/MS和布魯克推出了SCION TQ三重四極GC-MS。島津公司是最新加入生產三重四極杆質譜的廠商,在ASMS 2011,島津公司展示了針對其新推出三重四極質譜的應用和解決方案,以及在軟體方面的改進。
  • 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的發展現狀及未來
    過程型在線水質分析儀器開始大量採用,為水工業的產業升級、水處理工藝優化控制、降低能耗提供技術支撐。但目前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在線水質分析儀目前主要採用傳統分析原理,新測量原理應用較少,監測型儀器所獲得的數據是各自獨立的,關聯性不強;基礎水質資料庫的建立剛剛起步,數據的後處理和分析缺失,使得數據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無法為水環境預測預警提供支持。
  • Pittcon 2013新儀器新技術集錦
    ,這次展覽中,展示出了不少新儀器和新技術,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先睹為快。      賽默飛世爾科技推出了微量元素分析光譜儀新品,即Qtegra軟體控制的iCAP 7000系列ICP-OES(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儀)。iCAP 7000系列的設計旨在簡化工作流程、降低每個樣品分析的成本,適用於醫藥、環境、工業、食品和飲料等領域微量元素分析。
  • 聚焦PerkinElmer光譜新品技術特點——BCEIA 2011視頻採訪系列
    >日,第十四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及展覽會(BCEIA 2011)在北京展覽館隆重舉行。為讓廣大網友及儀器用戶深入了解BCEIA 2011儀器新品動態,儀器信息網特別開展了以「盤點行業新品 聚焦最新技術」為主題大型視頻採訪活動,力爭將科學儀器行業最新創新產品、最新技術進展及最具有代表性應用解決方案直觀地呈現給業內人士。
  • 原子光譜儀器技術系列研討會第一次會議成功召開
    致辭,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並介紹到,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後一年,科學儀器發展「十二五」規劃即將出臺,原子光譜儀器技術系列研討會將對我國原子光譜技術、儀器、產業未來幾年的發展進行積極研討,會後將整理各位專家的發言,將重要的建議、觀點反映給科技部相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