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看了一點張一山版的《鹿鼎記》,然後就看到了鰲拜府邸上的「鰲府」。
這裡用的是「鼇」,「鰲」是「鼇」的俗寫,兩個都可以。
然後發現,居然是熱搜。坦率說,雖然這個版本的《鹿鼎記》很難看,但這個錯誤真的不是從這裡原創的。之前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也是這樣——
周星馳版本的還是這樣——
熱搜的內容主要是,很多網友指出,鰲拜不姓鰲,人家是瓜爾佳氏。
但說實話,寫「瓜爾佳府」或者「瓜府」是完全不對的。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說一說清朝滿大臣的稱謂。清朝統治者為滿族,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世家旁系,屬於建州女真。女真族人的姓名是連在一起讀的,比如,如果聽評書《嶽飛傳》,你一定會熟悉這個人名——完顏阿骨打。
女真被蒙古打敗之後,很多地方受到了蒙古人的影響,其中便包括稱名不稱姓。這當然是因為元朝的統治者基本採用的是稱名不稱姓的做法,最簡單的例子是鐵木真。他的姓實際上是孛兒只斤,但沒人叫他孛兒只斤鐵木真。
圖片來源:梨視頻
橘玄雅在《清朝穿越指南》裡專門寫了清朝滿大臣稱名不稱姓的現象,比如納蘭性德,清人筆記裡一般叫他「侍衛成德」,或者索性叫他的字號「容若」。雖然乾隆皇帝曾經下過旨意,要求旗人不要像漢人一樣互相稱呼字號,但這道旨意似乎一點用也沒有。
和珅是和大人,鰲拜是鰲大人,這一點是沒有錯的。
這當然不代表鰲拜姓鰲,就好像以下這幾個人,其實都是親戚:
傅恆的爸爸叫「李榮保」
傅恆的大伯叫「馬齊」
傅恆的爺爺叫「米思翰」
人家都姓富察氏。
《延禧攻略》裡叫他富察·傅恆是不對的。
鰲拜的「鰲府」,既然問題不在於「鰲」,那我們看看第二個字「府」——鰲拜家有沒有資格被稱為「府」呢?
重禮的古人,在房子大小和規制上,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矩。在《明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親王和郡王這個級別,才能被稱為「府」:
百官則不允許稱為府,而要叫「第宅」:
我們這樣的老百姓,只能稱「廬」和「舍」:
這個規定,到了清朝,基本不變。只有郡王以上可以被稱為「府」,鰲拜雖然是康熙的四大輔臣之一,他獲得的二等公是功臣爵位,而不是宗室爵位,所以他沒有資格用「府」。當然你非說他飛揚跋扈,我也沒話說,畢竟我沒穿越回去看。
但是,就算鰲拜真的有資格把自己的家稱為「府」了,那他根本就不會掛匾額。這個知識點我是從朱家溍先生的《<紅樓夢>作者對建築物描寫中的真事和假語》得來的:
至於府門掛匾,在清代是從來沒有的。只有廟門上才有「敕造xx寺」的匾額。還有不屬於「府」類型的官員宅第,門上可掛宅第主人科甲中式標誌的匾額,如「鄉魁」「會元」「進士第」「太史第」等等。
葉嘉瑩先生曾經講過,她的祖宅大門上,就懸掛「進士第」的匾,這正好可以和朱先生的講法相映照。
清朝末年的時候,光緒欽定的《大清會典》基本沿用乾隆時期的規定。在制度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對於宅院的名稱,一般親王與郡王的住宅可以稱王府;對於府內的建築的名稱,只有王府中的主要建築可以稱殿、寢。
不僅是名稱,對於王府建築規制,連門的數量、油漆彩畫的形式以及門釘數量都有嚴格要求。超越規定要求營建住宅的,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比如,順治四年,鄭親王濟爾哈朗府在興建新的王府時,因「主殿臺基逾制,及擅用銅獅、銅龜、銅鶴」,受到嚴厲的處罰,不光罰銀兩,連官職都被罷除。
另外,影視劇中常見的門前石獅子,也不是什麼人家都可以配備的。朱先生文章中也有相關論述:
第三回「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
朱:按這座大門的一部分是照清代親王府第格局描寫的,門前有一對石獅子,是最高格局的府,但這種類型門和獅子是不臨街的,臨街的是東西阿塞門。北京的鄭王府、禮王府、定王府、大公主府等許多府第都是石獅子在阿塞門內,而沒有石獅子臨街的例子。
我們以北京非常著名的恭王府為例。恭王府曾經經歷了三位主人,最早的主人是乾隆寵臣和珅,和珅的宅子再豪華,也不敢給自己家掛塊牌子叫「和府」,而只能是「和第」。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不僅出現了「和府」,還有「紀府」,和珅沒資格,紀曉嵐更沒有資格,當然這屬於影視劇中常見的小錯誤,畢竟觀眾還是要通過道具知道故事發生的地點。
和珅倒臺之後,這座宅院被送給了嘉慶皇帝的弟弟慶郡王永璘。內務府在永璘搬進去之前,特意按照郡王府的規制進行了改建。永璘因為私自給養母穎太妃過生日和去壽皇殿祭祖(當時他已經被勒令退出內廷)而被嘉慶皇帝嚴加申斥,「殊不安分,著傳旨申飭,嗣後永璘惟當謹慎當差」,鬱郁不安而去世。
也許是因為害怕,他的兒子綿愍承襲了慶郡王之後,卻上奏說自己家裡有不合制度的陳設。最終,嘉慶皇帝的回答是,這些都是和珅家原有的物件,所以不予追究——這當然是給弟弟面子,畢竟,這是他同父同母的兄弟。
而在恭親王搬進慶郡王府後,內務府再次按照親王的規制,對於這座王府進行了改建。
所以,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鰲拜真的要在他家門口掛一塊匾,他究竟要怎麼題寫呢?
他可以寫「鰲第」。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知識點,但我挺喜歡大家的質疑的,這至少說明,現在的電視劇要糊弄人,再也不是那麼容易了。
1、朱家溍,《紅樓夢》作者對建築物描寫中的真事和假語,故宮退食錄
2、申新,北京清代世襲罔替王府的建築與空間形態研究,北京建築大學2014-06-01
3、邵立芳;、戴儉,清王府規制及其適應性調整,中外建築 20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