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結果加重犯?《刑法》中的罪數論

2020-11-29 玉亦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玉亦山

每天學點法律知識

01什麼是結果加重犯

法律規定的一個犯罪行為,由於發生了(超出犯罪既遂所要求的)嚴重結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況,即基本犯罪+加重結果=結果加重犯。

那麼結果加重犯有什麼特徵呢?

行為人實施了基本犯罪行為,但是造成了加重結果,基本犯罪行為與加重結果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係。例如,甲欲強姦某婦女而遭到激烈反抗,甲一怒之下卡住婦女喉嚨,致其死亡後實施姦淫行為。甲的行為並不構成結果加重犯,因為甲「一努之下卡主婦女的喉嚨」並不是為了更好的實施姦淫,而是為了洩憤,所以這個行為應該獨立地評價為故意殺人罪,不是強姦罪的結果加重犯。

所以,以下的情形不能認定為結果加重犯,一,行為人在實施基本行為之時或之後,被害人自殺自殘、或者因為自身過失等造成嚴重結果的,因缺乏直接性要件,不能認定為結果加重犯。

二,基本行為結束後,行為人的其他行為導致嚴重結果發生的。三,在故意傷害等暴力案件中,傷害行為只是造成輕傷,但由於醫生的重大過失行為導致死亡。

02刑法就加重結果,規定了加重的刑罰

《刑法》第263條第1款規定,普通搶劫罪的法定刑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法定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如果刑法沒有對某一加重結果明確予以加重評價、即使該結果實際發生,該犯罪也不能是結果加重犯,例如,詐騙行為致人死亡的,不成立結果加重犯。

刑法中還有很多犯罪,容易造成重傷、死亡的結果,但是刑法規定,造成加重結果,應轉化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這類行為就不屬於結果加重犯了。例如,如果妨害公務過程中致人死亡,不屬於妨害公務罪的結果加重犯,因為罪名已經發生了變化,轉化為故意殺人罪。

刑法中大量的手段涉「暴力」的犯罪,均有可能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的可能,如刑訊逼供罪、暴力取證罪、虐待被監管人員罪、聚眾鬥毆罪、妨害公務罪等,但這些犯罪的法定刑普遍較低,在實施這類犯罪行為導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轉化為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而不是結果加重犯。

03罪數論

對於《刑法》中的罪數論,原則上,一行為為一罪,數行為數罪。但是立法有一些例外規定,兩個行為規定為一罪,如綁架並殺人的,僅定綁架罪一罪,拐賣婦女過程中強姦婦女的,僅定拐賣婦女罪一罪。這種特別規定並沒有放縱犯罪行為,刑法提高了其法定刑,同樣可以實現罪刑均衡。

還有部分特殊情形,一行為被認定數罪:

《刑法》第204條 騙取出口退稅,同時觸犯逃稅罪的,數罪併罰;

數行為被認定為一罪:

《刑法》第239條 綁架過程中殺害被綁架人或者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的,僅定綁架罪一罪。《刑法》第240條 拐賣婦女過程中強姦婦女的,僅定拐賣婦女罪一罪。《刑法》第241條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後,又出賣的,僅定拐賣婦女、兒童罪一罪。《刑法》第318、321、347條 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走私毒品過程中,妨害公務的,不需要數罪併罰。其他犯罪過程中妨害公務的,則應並罰。

今天的內容你學會了嗎?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END——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自然犯?身份犯?犯罪的幾種分類
    這些行為因為違反了社會中的一般倫理道德,古往今來,不分東西,均規定為犯罪。即使不懂法,單憑一般生活經驗也能了解其社會危害性。法定犯:沒有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現代型犯罪,主要是明顯違背了統治秩序。例如:非法出租槍枝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非法經營罪。
  • 新書推薦|張明楷著《外國刑法綱要》法律出版社第三版
    內容簡介《外國刑法綱要(第三版)》按照德國、日本通行的刑法學體系,全面、系統地闡述外國刑事立法、刑法理論與典型判例,重點闡釋了對中國具有借鑑意義的法條、學說與判旨。在此過程中,作者注重說明外國刑事立法的法律理由與社會背景,注重分析外國刑法學說的思想基礎與爭論焦點,注重介紹外國典型判例的判決理由與學理評說。
  • 劉明祥:「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釋
    關鍵詞: 教唆犯 被教唆 犯罪 解釋  內容提要: 我國刑法採取的是單一正犯體系,教唆犯從屬性說無存在的法律基礎,用此說來解釋我國刑法第29條第2款中的「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不具有合理性。
  • 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中公廣東法考網為廣大考生帶來了2020年法考《刑法》科目中關於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的考查要點,希望能為考生掃清備考誤區
  • 危害結果是所有故意犯罪的選擇性條件——對嗎?
    >實害結果和危險結果我們知道對於結果犯來說,出現刑法規定的結果(實害結果)是入罪的必要條件,比如絕大多數的過失犯罪。另外《考試分析》上說——也有一些故意犯罪把發生法定結果規定為構成要素,如生產銷售劣藥罪、破壞性採礦罪。上面這段說的是危害結果在刑法中的第一個意義——作為某些犯罪的構成要件,言下之意如果沒有出現法定的危害結果就不構成那個罪。
  • 論刑法上的禁止重合評價原則
    客體是否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要經過主體的評價,主體對客體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價,標準不同,評價的結果也不相同。在刑法規範內容上,立法者對定罪的標準不同,導致結果就是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罪,罪輕與重的區別;從刑法規範之外講,如果不同主體依據不同標準,也會對刑法規範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得出不同的結論。
  • 周光權教授84則燒腦刑法案例匯覽
    在本案中,乙的意見對於犯罪的實行很難說有實質的功能性支配,將其認定為共謀共同正犯並不妥當,可以考慮以幫助犯處理。案例74:A、B共謀搶劫,A堵住一個死胡同的路口,B對誤入該胡同的C進行搶劫,在C反抗時,B故意殺死了C,B屬於搶劫致人死亡,需要對C的死亡結果負責。問題是A是否也需要對搶劫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承擔責任?
  • 全國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刑法學試題
    C.以挪用公款罪從重處罰                D.以挪用公款罪加重處罰14.下列盜竊行為中,可以判處死刑的是(      )A.盜竊文物數額巨大的                  B.盜竊商場數額巨大的C.盜竊倉庫數額巨大的                  D.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15.對原判刑罰附條件地不予執行的制度在刑法上稱為(
  •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研究第2期」行為犯、目的犯與抽象危險犯
    不過,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的構成要件上,我們大多數學者卻犯了難。目的犯和抽象危險犯的觀點真的能有效否定行為犯觀點嗎?二、行為犯與目的犯的關係行為犯在第1期中已經分析過,禾八兄並不認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不是行為犯,只是認為將行為犯的客觀構成要件限定於行為的話,那麼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肯定不是行為犯。
  • 考前劃重點|第1天(刑法)
    4.刑法發動的補充性和保障性: 正因為刑罰制裁的嚴厲性, 決定了刑法需要遵循明確性和謙抑性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 要求適用刑罰的前提(構成要件) 具體化、 明確化, 儘量限制刑罰的適用機能1.規制機能, 是對人的行為進行規制或者約束的機能。
  • 刑法知識筆記20200229
    例如:《刑法》第120條之二規定的準備實施恐怖活動罪,該行為原本是恐怖活動的預備行為,但被刑法規定為獨立的犯罪,不再適用刑法總則關於預備犯的處罰規定(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三、手段行為,目的行為,結果行為的關聯-牽連犯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某一犯罪,而其手段行為或者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情況。
  • 【法考乾貨】陳永生帶你歸納刑法重點必考點綱要,精華中的精華!
    狀態犯(盜竊罪等財產類犯罪),犯罪行為終了後,危害結果繼續存在。 繼續犯(侵犯人身自由:非法拘禁罪、拐賣婦女、兒童罪、綁架罪,和持有型犯罪),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同時持續的存在。
  • 張明楷新作:論過失犯的構造
    因此,舊過失論只是將過失犯中的主觀的不注意作為問題,認為對客觀要素與故意犯中的實行行為作相同理解就可以了。但是,在故意犯的場合,刑法條文規定了「殺」、「竊取」這樣的構成要件上定型的行為,對於行為的客觀面或者外形,比較容易根據社會一般觀念予以確定。與此相反,過失犯中的過失行為在構成要件上則不明確,因此,必須將什麼是過失行為作為問題展開討論。
  • 醫藥公司三負責人長沙縣焚燒庫存過期藥品獲刑:犯汙染環境罪
    裁判結果:被告人陳某福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拘役三個月,緩刑三個月;被告人陳某芳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拘役兩個月,緩刑兩個月。判決被告人熊某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撤銷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2016)滬0115刑初2825號刑事判決對被告人熊某因犯信用卡詐騙罪宣告緩刑三年的緩刑部分,兩罪並罰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三年;依法予以沒收犯罪工具;被告人熊某、被告王某共同承擔破壞漁業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修復責任,並在市級以上新聞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 2017年4月自考刑法學考試真題完整版
    A.歷史解釋與體系解釋 B.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C.比較解釋與歷史解釋 D.目的解釋與歷史解釋3.下列關於我國刑法的任務的說法正確的是A.懲罰犯罪 B.預防犯罪C.保護法益 D.禁止犯罪4.不屬於犯罪客觀要件的內容的是A.危害行為 B.危害結果C.
  • 於志剛:非法持有毒品罪「情節嚴重」的認定困惑與解釋思路
    但是,法院最終並沒有採訥公訴機關的建議,判決認定趙某犯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犯非法持有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6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4年,罰金人民幣5000元。
  • 刑法中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共同犯罪
    羅翔老師在刑法理論卷中寫道「共同犯罪是犯罪論中最複雜的問題,因此大家要在主客觀相統一的思路上對共同犯罪理論進行整合,主要掌握部分犯罪共同說、共犯從屬說、間接正犯、片面共犯、承繼共犯和共犯的脫離等問題」。共同犯罪不僅複雜,而且是法考中的「常駐嘉賓」。
  • 刑法上的轉化型搶劫是什麼意思?轉化型搶劫需要怎樣的條件?
    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註:即依照搶劫罪定罪處罰)。在刑法理論上,由盜竊、詐騙、搶奪轉化的搶劫被稱之為轉化型搶劫。
  • 教唆罪的立案標準是什麼?
    1、在我國的刑法當中,並沒有教唆罪這一個罪名,所以教唆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個叫法而已,法律上是不存在的,在法律上如果教唆他人犯罪的話,是按照教唆他人所犯的罪來進行同樣的定罪處罰的。2、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教唆另一個人去搶劫,而另一個真的實施了搶劫的行為的話,那麼這個教唆者也要按照搶劫罪來定罪判刑,他本身不會被判作教唆罪,也不需要什麼教唆罪與搶劫罪數罪併罰,只需要和那個實施搶劫的人一樣,判搶劫罪就可以了。第二,對於教唆犯的立案標準。
  • 刑法中的「三字」趣談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更是有多處凸顯了三,比如,天下三分、三足鼎立、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等等。若略加注意,刑法中也有不少與「三」有關的制度、思維方式,甚至不少刑法學者對「三」也偏愛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