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夏季,都是南方人一年一度的「試毒」大會。
7月14日,雲南昆明一女子食用野生菌中毒被送入醫院,在病床上手腳並用做出抓捏抬舉等動作,表情認真,場面十分滑稽。
事後,她向朋友及媒體解釋說當時自己真的看到小人了,很有很多小精靈,以及花、雲彩各種,特別有意思。
據了解,女孩和家人一起吃了「見手青」,但只有她中了毒。
「毒」上加「獨」,讓人哭笑不得。
想讓秉持著「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拋棄美食,是萬萬做不到。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小心生活中類似野生菌這樣的「帶刺玫瑰」呢?
我們來看看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運超和中毒科副主任醫師張伊莉怎麼說!
越是美麗越有毒?如何識別野生菌?
從小我們就被父母老師耳提面命,野外顏色越鮮豔的野生菌類就越有毒。
所以不少人都認為,顏色鮮豔的蘑菇才帶著毒性,純白無瑕的白蘑菇就一定安全了。
面對這一「共識」,兩位醫生為我們糾正了一些錯誤的觀念。
據了解,我國已報導的毒蕈有400多種,廣東的毒蕈有200多種,其中致命的有十餘種。
廣東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蕈是鉛綠褶菇,而導致中毒死亡最多的是致命白毒傘(致命鵝膏)。
致命白毒傘(致命鵝膏)
張伊莉表示,難以分辨毒蕈與可食野生蕈菌是導致中毒的一大根源。
毒蕈的外觀與可食野生蕈菌極其相似,在野外雜生情況極難分辯。
所以,在野外,以貌取「菇」也不可取,更不要憑個人經驗鑑別蘑菇是否有毒,私自採摘食用野生蘑菇。
看到小人和雲朵?
毒蕈中毒有什麼表現?
根據中毒累及主要的組織器官與臨床表現的不同,通常可將急性毒蕈中毒分為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肝損害型、腎損傷型、橫紋肌溶解型及光過敏性皮炎型等。
不同於新聞中雲南昆明女子中毒後看到小人、小精靈的神經精神型中毒,胃腸炎型才是廣東省急性毒蕈中毒中最常見的類型。
「鉛綠褶菇、近江粉褶蕈是廣東省常見的胃腸炎型毒蕈。」
鉛綠褶菇
陳運超醫生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胃腸炎型中毒潛伏期較短,大多數在食後10分鐘~3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常伴頭昏、頭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復較快,預後較好,但嚴重者可出現嘔血、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昏迷,進食量大者也可伴有肝、腎損害,脫水嚴重者可出現急性腎衰竭。」
毒蕈中毒忌自救
就近就醫不慌張
目前,急性毒蕈中毒尚無明確的特效解毒藥,因此患者食用毒蕈中毒後就必須儘快就醫。
如發現異常立即到就近醫院儘早洗胃、導瀉、清除吸收的毒物,到專業機構根據不同類型的毒蕈使用針對性的解毒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具體診療則講究對症下藥,對於不用類型的中毒,醫生也給出了針對性的診療方法:
「急性胃腸炎型毒蕈中毒病人是無需血液淨化治療的,而肝損害型、橫紋肌溶解型、腎損害型是需要儘早血液淨化治療的。值得注意的是肝損害型發展過程也有胃腸炎期和假愈期,容易誤診。但是最重要的是將吃剩的蘑菇、蘑菇湯留起送檢專業機構鑑別,確定所食毒蕈種類。」
在最後,兩位醫生再次強調:「不要憑個人經驗鑑別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採摘食用野生蘑菇,更不要生吃『蘑菇刺身』!」
除了蘑菇,對事物有著無限好奇心的中國人總是能夠將自己送進急診室:濫用有毒「三無」化妝品、誤食百草枯、斷腸草和金銀花混淆吃、自釀果酒藥酒……生活中還潛藏著哪些危險和意外?
7月31日晚上19:00,家庭醫生直播間就邀請到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蔣龍元主任、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運超和中毒科副主任醫師張伊莉來為我們揭秘那些關於戶外運動時要了解的「真相」!
內容簡要
越是好看的蘑菇越有毒嗎?蘑菇中毒如何自救?
掐人中還是清涼油?高溫中暑怎麼做最科學?
自製食物也會中毒?小龍蝦和自泡果酒都要警惕!
【一起爬山嗎?醫生解讀隱秘的致命毒物】主題直播將在7月31日19:00開始,首開90分鐘超長直播,相關科室三位大咖,與你一同「破案」!
如果你想了解有關戶外出行中毒中暑的防護與急救知識,請留意@家庭醫生在線直播間!千萬不能錯過我們的精彩直播~
今日話題
關於毒蘑菇,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專家的嗎?不妨在留言區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