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武二是巷子裡的貓,武大是院子裡的狗!
文/姜子說書
《金瓶梅》故事裡,有一對家喻戶曉的夫妻,男的喚作武大郎,本名武植;女的喚作潘六兒,本名潘金蓮。
而與本故事相關的人物,也有兩個,一個喚作西門大官人,本名西門慶;一個喚作武二郎,本名武松。西門慶是潘金蓮的姘頭,武松是武植的弟弟。
話說自從潘金蓮拿出嫁妝首飾,讓武大郎置辦了房屋之後,潘金蓮住在大小兩層小樓,倒也安分守己。不料一日見了武松,潘金蓮一時心熱,倒把心思盤活了,實指望與武二郎做一對真實夫妻。
不料武大郎擱不下面子,尷尬之下,在潘金蓮的一頓說落之下,兄弟兩家竟然至於生分了。然而,畢竟血濃於水,一日恰逢武二郎有事又遠去出差,便特意登門,囑咐武大郎,關好門窗,等他歸來。
自從聽了武二郎的吩咐,武大郎每日早早回家,關了門窗,潘金蓮見了,自覺沒趣,每日估摸著丈夫待回家,就自己去下了窗簾,關了窗戶。
好巧不巧,一日,正當潘金蓮關窗閉戶,被一陣風吹著,竟打在西門慶頭上,西門慶見了潘金蓮,魂都丟了,他也是個有心的人,一來二去,便託賴隔壁王婆,與潘金蓮成了好事。
朝來暮往,整個清河縣的人都知道,武大郎家裡藏了麥麩,獨獨瞞了武大郎一個老實人。但,世上畢竟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個名喚諢哥的小孩兒,因為要找西門慶做生意,養家餬口,誤打誤撞,一時被王婆欺負,憤恨不過,把西門慶和潘金蓮的事捅了出去。
《金瓶梅》故事裡,武大郎知道了西門慶與潘金蓮的那點事,雖然憤恨不過,倒也無計可施,只望忍辱偷生。以武大郎老實人的形象,原本也有望忍辱偷生。
不料,他有個嫡親的兄弟,是個吃不得虧的狠人,西門慶畏懼武二郎,王婆從中挑唆,便有了武大郎的悲劇。一把治心疼的藥,最終被加了料,藥死了武大郎,武二郎聞得風聲,尋釁滋事,因此走上了梁山路。
這個故事裡,最意味深長的是:如果武大郎沒有武二郎這個兄弟,他一輩子都會受人欺負,抬不起頭,卻也會因為忍辱偷生,得以保全性命。因為有了可以替自己出頭的武二郎,武大郎反而送了性命。
《金瓶梅》故事裡,潘金蓮與武二郎的一番對話,著實有意思。武二郎表示,武大郎一生老實,不惹事,潘金蓮因此省心;潘金蓮卻說,人無剛強,立身不牢,就喜歡武二郎的脾性,看不上三大不回頭的武大郎。
其實,縱觀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教育,著實有趣,人人都看不起武大郎,卻幾乎人人都是武大郎,沒錯,我們都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中國人。
人類天生對未知的事物充滿恐懼,中國人尤甚,天生不擅長改變,更不敢惹事,大部分人習慣性因循守舊,從腦子到身體一動也不想動,從小到大習慣了家長和老師的強催強逼下行動,即便是挨了打,也會強忍著。
不想學習新知識,不想嘗試新事物,不願意做出任何的改變,哪怕是動動手指頭的小事,我們本質上甚至都不指望著翻身改變的一天,只想老老實實地過日子,生怕改變了,會惹出事來。
中國人的祖訓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吃虧是福」、「好人有好報」、「槍打出頭鳥」。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我們似乎一直相信,惡人自有惡人磨,等待著救世主與上天去懲罰惡人,而面對不公,我們自己能做什麼呢?似乎只剩下了一個「忍」字,就好似武大郎一般。
傳統的中國家庭,往往是這樣的,母親抱怨父親是個爛好人,讓自己吃一輩子的虧;女兒覺得母親是個爛好人,只會坑自己。而回過頭來的某一天,卻發現,我們自己,也不過是他人眼中,處處忍讓、時時妥協的爛好人。
化用最近流行的一句經典語錄:武二是巷子裡的貓,巷子裡的貓自由,可以肆意惹事,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行事,卻終歸沒有歸宿,就好似剛強的武二郎早年因惹禍逃離家鄉,在梁山也與眾人格格不入;武大是院子裡的狗,處處低頭,卻最容易活下去,他的死,只是因為潘金蓮太出色,偏又有個剛強的兄弟。
高處不勝寒,還會缺氧;低處空間小,競爭大,格局低,空氣還差。真是兩難了!咳!你是願意做自由的貓,還是願意當低頭的狗呢?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