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biokiwi(id:biokiwi)。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在生物、化學或是醫學領域裡,有這樣一句近乎「真理」般的話:「拋開劑量談毒性,無異於耍流氓。」文雅一點的說法來自現代毒理學的奠基人——巴拉賽爾蘇斯(Paracelsus):「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反過來說,則是「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近日登上熱搜的#一次喝3.2L水致水中毒#事件,似乎恰好證實了這樣一種說法。
截圖自微博熱搜
從小到大,大家耳邊總少不了來自父母「多喝水」的嘮叨;女生月經期間,也免不了直男朋友「多喝熱水」的溫馨提示。
儘管這些提醒有些惱人,但水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生物來說,的確至關重要。按目前學界的主流設想,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生命最初都起源於水。
對於人類而言,水分則佔到人體體重的60%左右(不同年齡、性別會有偏差),其中約2/3分布在細胞內,另外1/3左右為細胞外液,如組織液、血漿等;這些細胞內外的水參與呼吸、消化、思考等所有的生理活動。
一個正常體型的成年人,每天攝入的水量大約2000-3000ml,包括飲水量、食物含水量及體內糖及脂肪等氧化而生成的水量;通過排尿、排便、呼吸、皮膚及呼吸道蒸發等途徑輸出的水量也為2000-3000ml,從而達到一個水分的平衡和內環境的穩態。
圖源 | unsplash
當這個平衡被打破的時候,身體便會出現異樣。
如果喝的水比較少,就可能出現「口渴」的感覺,進而產生喝水的舉動;與此同時,下丘腦會分泌抗利尿激素,經循環系統作用於腎,加強水分吸收,減少尿量;通過這樣「開源節流」的方式,來減緩「缺水」對身體的影響。
圖源 | unsplash
但這其中某些環節出現問題,導致攝入水量過少或排出水量過多就可能導致脫水。前者例如缺水,或因為厭食、口腔疾病難以飲水和進食;後者如長期高溫、劇烈運動導致大量出汗;或因為激素分泌異常,抗利尿激素不足導致多尿;又或是頻繁嘔吐、腹瀉等。
當身體缺水的時候,最先、也是最直接受到影響的,便是人體內的細胞外液,例如組織液、血液等。而這些細胞外液中,通常含有相對穩定濃度的鈉離子(Na+)等電解質。人體脫水的情況下,細胞外液減少,但為保持細胞內外滲透壓相同,會伴隨著鈉離子等電解質的缺失、以及細胞外液酸鹼度紊亂等變化。脫水比例越多,影響越嚴重;輕則頭昏、無力(Na+<125mmol/L),重則昏迷、甚至休克(Na+<10mmol/L)。
另一方面,喝的水太多也會打破平衡,進而對人體造成傷害。這次上熱搜的女士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因為一次喝3.2L水導致「水中毒」,經4小時搶救才脫離危險。
圖源 | kent.co.in
通常情況下,身體能夠對攝入的多餘水分做出一系列反應進行調節,以保證體內水分的平衡狀態。但如果攝入過多、或攝入太快,導致身體來不及調整,引起血液等細胞外液增多、血漿滲透壓下降,導致「水中毒」。
同理,如果不能及時排出水分,也會誘發「水中毒」現象,例如腎功能障礙、或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等原因。
當慢性「水中毒」現象發生時,血液的滲透壓和其中的鈉離子濃度降低(115~120mmol/L),會讓人產生噁心、嗜睡、甚至神經錯亂等症狀;如果鈉離子濃度降至110mmol/L以下,還會導致昏迷或抽搐等症狀。而急性水中毒甚至可能造成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或死亡。
通過前文不難看出,「水中毒」和脫水都會因造成鈉離子等電解質的減少,從而對身體產生影響和傷害。因為鈉離子是人體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對於保持細胞外液容量、調節酸鹼平衡、維持正常滲透壓和細胞生理功能都具有重要意義。
食用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 | unsplash
鈉離子雖重要,但也需要其濃度在合理範圍以內。如文首那句話:「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若鈉離子攝入過多,細胞外液為維持正常滲透壓會增加整體容量,從而使得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荷,進而引發高血壓、肥胖、心血管疾病等。
所以,請記住適量喝水固然重要,但不要一個勁的拼命喝水。
參考資料
喬永濤, 劉惠雙, 劉傑. 不同性別及年齡人群身體水分含量分析[J]. 中國衛生工程學, 2018, 017(006):871-874.
李婷, 蘇濤, 赫英舸,等. 慢性脫水中的腦甲醛代謝失調與學習遲緩[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16(4):429-438.
石凱, 侯麗娜. 急性水中毒的病理診斷[J]. 診斷病理學雜誌, 1995(1).
華琦, 任海榮. 高鹽和高血壓[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12(01):41-44.
Robson W L M , Shashi V , Nagaraj S , et al. Water intoxication in a patient with the Prader-Willi syndrome treated with desmopressin for nocturnal enuresis.[J]. Journal of Urology, 1997, 157(2):646-647.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