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賀,女脫口秀演員終於開啟脫口秀新生態——「交互式表演」啦!
你可能沒聽過「楊笠」這個名字,但你真的很難沒聽過她說的那一句,「男人看起來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除非今年不咋上網衝浪。
知道了這個基礎信息,就不得不佩服網友吐槽之精準:
楊笠的脫口秀在臺上只完成了50%,剩下50%都由表演後網上男人們的反應構成。
你瞧見楊笠在舞臺上感嘆:男人那麼普通卻又那麼自信,仿佛每一句話都為這個世界指明了發展方向,TA一定想從我身上學到一些什麼。
楊笠本以為自己對著空氣射出了一發子彈,就像現場羅永浩說的那樣,在座男的應該都覺得和自己沒關係,
沒想到,表演結束後,無數男性網友前赴後繼地跑到子彈前。
或者是自然而然地展示自信,或者是用看似專業的名詞堆砌,或者是主動衝上來說教,讓自己的點評再次為世界發展指明方向。
其中當然也不乏專業男士,比如《奇葩說》前辯手、「最low教授」的儲殷。
頂著快到頭頂的髮際線說「女性卸了妝可能真醜」,讓「好為人師」也有了新的解釋,即你一點都不特別所以我可以對你指指點點,最後再加上一通「女性被消費主義綁架、男性才更理智」的傳統刻板印象。
事後則佯裝冷靜、實則跳腳地挨個懟回去,再次把楊笠的脫口秀襯託得字字珠璣。
姐,真的牛
過去了小半年,楊笠又站在臺前,回應了之前金句帶來的無數攻擊,也醞釀出了新一輪的性別議題梗。
「感覺他人生的所有苦難都是由於我說了一句話」
「男人太難討好了,說你垃圾,說你好人,說你是普通人都不行,那就只能…『見仁』,見智」
「男人還有底線嗎」
「如果沒有男人,我會過上平靜又幸福的生活」
單看這幾句話,攻擊性滿滿,但放在整場表演裡,毫無問題。
反正都已經被罵成最可惡的老巫婆了,喜劇本身就是冒犯的藝術,還怕啥?這番插科打諢之間,也說到了最關鍵的一點:
一個段子之所以效果好,有且僅有一個原因,觀眾有共鳴。
當然,一如既往的腥風血雨。
男網友開罵了,人身攻擊之外還diss她搞男女對立。
好傢夥,小主還以為搞性別對立的根源——
墮女嬰,給男性考生加分,對不起我們這個工作只適合男性,家暴是家務事不方便插手,為財把妻子分屍扔進蓄水池,rape對象下至6歲嬰兒、上至70歲植物人老太太…呢。
原來是因為一個女人說了一段脫口秀呀?
脫口秀同行池子也跑出來了,表示楊笠那樣「不是脫口秀的模樣」。
我再次驚呼好傢夥,脫口秀應該是怎樣的?
池子是脫口秀之父還是之母,觀眾有共鳴還不夠,脫口秀如何還得由他定義了嗎?
那咱們也來定義一下:總有人問我正常人應該什麼模樣,我覺得很可能是羅翔老師那樣,但肯定不是池子那樣。
謝謝你們,升華了
好啦,拋開所謂情緒,正兒八經反駁一下。
楊笠說的脫口秀真的有問題嗎?
咱們性轉一下就會發現:
男脫口秀演員對女性的吐槽是全方位的,以至於大部分女觀眾早就脫敏,不太會因此感到冒犯了。
光是和楊笠同一季的男選手,就能看到無數類似吐槽。
老婆喜歡寶石、愛虛榮炫耀,
老婆不工作也不做家務,天天躺著還不滿意,
女朋友除了打扮,就只負責無理取鬧,
女朋友天天看腦殘的偶像劇,
女人只相信美顏濾鏡裡的自己,無法面對現實,
女人想盡一切辦法把男人騙進婚姻,
女人待在一起,必撕,
這些段子沒有出圈,是因為他們不想嗎?
不過是因為關於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脫口秀裡太過常見,一點都不稀罕了。
要不吐槽程度再猛一點?
「爸爸對我說,少看這種東西」
「對著你xx都算是亂倫」
如果說楊笠是所謂的人身攻擊(然而也沒一個髒字),自詡權威、定義脫口秀的池子,就是板上釘釘的當眾性騷擾。
儘管現在看來是如此噁心,但當下也並沒有人提出這些語言是有問題、需要調整的,在男人成為楊笠指指點點的對象,之前。
這才是女性視角的意義所在。
問題又來了,以前男人很少聽到自己的吐槽,是因為男人沒問題嗎?
恰恰相反,只是因為女人沒有話語權,抱怨從不被聽到。
喜劇過去是一個對女性非常不友好的領域。
不論是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像是「女性本身不如男性幽默」,「女性更適合被當做全男陣容的些許點綴」,「女性從頭到腳的打扮都有一套特定規範」,加拿大演員Katherine Ryan,上過三年英國王牌綜藝《Mock the Week》,如是說道。
或者是天然更加艱辛的環境:國外的脫口秀演員需要孤身一人打車參加全國巡演,和好幾個身材健壯的陌生男子,待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很多小時。
國內相聲之類的傳統行業,很多段子都是從男性視角出發的下三路內容,過的還是徒弟到師傅家混吃混住的生活,女性不僅需要面臨更大的挑戰,還得面對一些包裝成善意、為你好的歧視。
女性因為天生的基因問題,而被「自然」淘汰了,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講過類似問題,只不過主角原型的背景在五十年代的美國。
但,今天早就不同了,隨著女性意識覺醒,咱們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國外女演員,站在臺前講著「一點都不溫和」的段子,
甚至,男演員聊到的尺度更大,說男人挑起了99%的惡性事件,女人應該學會墮男胎,
而讓楊笠爆火的「男普卻信」,外網早在2012年就廣為流傳了,以「mansplainer(男言之癮)」成了《紐約時報》年度熱詞。
這些段子到底是為了什麼?挑起性別對立嗎?還是想掀起性別議題讓大家思考呢?
還是那句話,喜劇是冒犯的藝術,但同樣的,笑話可以用來強化刻板印象,也可以用來破除禁忌、調侃落後、嘲諷歧視。面對高牆是勇猛,面對螞蟻是碾壓。女性爭奪話語權的反彈才剛剛開始。
如果你認同,現在大體還是男權社會,那麼,你或多或少能從楊笠的脫口秀裡感受到點什麼。
比如她這次表演的最後一段。
不用活在男性凝視之下,不用因為某件衣服得到不懷好意的注目,去掉了性別標籤,坦誠而平等地面對彼此,作為一個人,才會真正感受到自由。
這才是「楊笠們」的願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