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MSQUARE ACADEMY精練學院 」是我們推出的全新欄目,以專業主義和用戶本位為出發點,面向頭部健身教練和愛好者,輸出原創健身內容。
精練學院包含:訓練科普、在線課程、健身科學和創新課程等。
作者/晟傑
審核/GymSquare Academy精練學院
人類每時每刻都在單側運動,而健身房裡訓練這種運動能力的並不多。
簡單解釋單側運動,就是肢體獨立工作產生的運動,從行走到跑步,都是單腿交錯發力的動作模式。然而,無論是國外的Gold's Gym,還是國內的威爾仕、一兆韋德等大型訓練場,人類不常用的雙側運動主導了大眾訓練方案。
單側運動,不是健身房主流。相比排隊的史密斯器械深蹲,頗具功能性的箭步蹲等卻鮮有問津。相反,融入單側運動元素的,多見於萊美TONE、芭蕾把杆Barre,甚至CrossFit等團課體系。
但現代人需要一些單側運動的訓練,因為這是人類重要的生存技能。
■Barre
單側訓練的關鍵益處,在於間接降低人體損傷風險。因為單側訓練,強化了被忽視的薄弱肌肉群,他們構成抵抗外界衝擊的一道核心關卡。
近10年來,已經有Stuart McGill、Michael Boyle等運動科學研究者指出,單側較雙側運動,有較顯著的核心肌群激活效應,當然,客觀的的肌電圖實驗結論能作為證明。而穩固的核心,意味著有更多的動態肌群,使不穩定軀體趨向平衡。
在降低損傷風險之上,單側訓練更強化了人類的生活、運動表現。
■土耳其起立
傳統深蹲、臥推等是常見的雙側訓練,但「雙側缺陷BLD」的真實存在,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雙側訓練的發力上,弱於單側訓練的發力總和。但另一方面,已有PLOS ONE等期刊證明,單側的平衡訓練,能弱化BLD現象並強化健全人類的跑、跳能力。
基於運動生活方式,頗具遷移價值的單側訓練,或是健身房中可額外加入的訓練元素。
無論是獨立的私教課程,還是多人的團體課程,單側訓練都有融入的可能,除了讓增肌減脂高效,也能還原一些退化的生存技能。
■阻力撬
單側運動,
人類的重要本能
如果要在健身房的動作庫中,找到一些具備功能性的,那麼名為「單側運動unilateral exercises」的動作模式,也許有所代表性。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單側運動,這也是所有人類的重要本能。
全球綜合期刊Frontiers,早在2015年發布了一篇機器學習的研究文章,以找出人類動作的規律。研究者試圖對人類動作進行分類,包括基於時空、規則、形狀、情感、行為等不同維度的分類方法,同時也統計了各類動作的代表性框架。
來看其中高爾夫、踢球、騎行、散步、推門等動作中,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單側運動。
■人類動作的代表性框架
來源:Frontiers
用運動科學解釋這種運動模式,即人體運動過程中只有單側肢體發力。而在現代對動作模式的定定義中,其實能發現基礎動作模式,以及運動專項動作模式,單側運動佔據了主要比重。
比如說,在矢狀面、冠狀面、水平面上都有發生的,包括了弓箭步、轉體、步態、爬、投擲、單側推、單側拉等,幾乎都屬於單側運動。同樣,在運動專項中,交叉步、側移步等單側運動步伐並不少見。
■人體基本動作模式
來源:瀋陽體育學院學報《動作模式釋義: 定義、機制、分類、訓練》
而密集的就單側訓練驗證訓練效果的,常見於競技體育。
在國內,搜索知網研究庫能發現,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的相關研究生論文,陸續於2017年、2020年發布,面向的研究人群皆以籃球運動員為主。
舉例來說,武漢體育學院李世豪,發表《單側加壓抗阻訓練對籃球專項學生下肢力量的影響》。在研究結論中指出,從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提高數值上看,單腿蹲的效率大於深蹲,而且單側訓練更符合籃球專項的發力方式。
然而,健身房裡關注大眾單側運動能力提升的,其實並不多。更多商用健身房的建設初衷,是高效滿足用戶塑形需求。
早在上個世紀,商用器械品牌Nautilus被大規模引入俱樂部的原因,就在於固定軌跡訓練器械佔地面積較小,且能幫助健美式訓練,甚至無需槓鈴、啞鈴等自由器械所需的教學成本。這也是其在短期內達到上億美元的銷售額。
但另一方面,以團體課程為代表的健身內容,已經融入了更多單側訓練元素。
比如說,芭蕾把杆Barre,就有藉助把杆工具完成單側腿的屈、伸等動作。而CrossFit WOD的經典項目中,也包含了單臂啞鈴過頂深蹲、單腿手槍深蹲等。
在過去,雙側、多關節的深蹲、臥推、硬拉練習,已被證明在提高肌肉力量、爆發力等方面有實際效益。而現在,關於單側運動的訓練,到了被關注的時候。
■基於Barre的HIIT訓練課程
來源:Heather Robertson
單側訓練,
訓練了生存技能
健身房忽略的單側訓練,其實能訓練人類的生存技能。
這種技能的核心作用,就是降低日常損傷風險。
原因在於,單側訓練能強化更多不夠活躍的肌肉群。核心肌肉群能降低跑、跳過程中的外力衝擊,也能維繫人體的正確姿態,避免力學不平衡導致的組織壓力增大,而且核心區域的本體感覺功能提升,對於損傷預防有一定作用。
「在單腿站姿與雙腿站姿中,骨盆穩定肌的動作是不同的。單腿練習迫使臀中肌、內收肌和腰方肌作為關鍵穩定肌工作,但雙腿練習中,這些肌肉不需要再擔任穩定肌的角色。」功能性訓練研究者Michael Boyle在《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指出,單腿力量被公認為減少損傷的關鍵。
■Michael Boyle(右)
同樣,脊柱生物力學研究者Stuart McGill,也曾在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中發表研究指出,除了圍繞脊柱的深層肌肉外,在單邊運動過程中,控制骨盆運動的核心肌肉也參與支撐身體。
當然,也有肌電圖實驗證明了,單側訓練下核心肌群的激活效應。
■仰臥臀橋不同變式下的肌電圖反應
來源:《歐洲脊柱雜誌》
比如說,醫學期刊群《歐洲脊柱雜誌》於2012年發表研究,通過肌電圖下仰臥臀橋的單側、雙側運動,以及不穩定狀態變式,證明單側運動下,多裂肌、腹斜肌、腹直肌等有較高的激活率。
甚至從另一面來說,單側運動本身,就是檢測損傷風險的有效方案。
舉例來說,單腿深蹲時發生的軀幹旋轉、髖上提、髖下提等都反映了代償現象的存在。而在NASM的矯正連續體中,對髖下降的評估結果有:髖內收肌(支撐側)過度活躍,以及臀中肌(支撐側)、腰方肌(支撐側對側)不夠活躍。
■單腿蹲代償動作
來源:NASM-CES
基於單側訓練有效降低損傷風險,它更能帶來人體活動能力的提升。
雙側缺陷BLFD,是真實存在的。簡單舉例,對於一名運動者來說,單腿深蹲可以達到60kg,但在雙腿深蹲中,或許只能蹲起100kg的重量。神經肌肉系統抑制及改變,是背後原因。
這種雙側力量缺陷,在競技體育領域很大程度限制了跑、跳等運動表現。而在大眾人群中,是值得用單側訓練填補的體能空缺。
綜合科學期刊PLOS ONE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面向20-30歲的青年,以及65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作出雙側抗阻訓練、單側不穩定訓練,對降低BLFD的作用。雖然兩種訓練方式都獲得顯著效益,但更低負荷的單側不穩定訓練,具有一定普適性。
單側運動的人類,
需一些單側訓練
都在單側訓練的人類,其實需要一些單側訓練。
比如常見的單側箭步蹲的要素中,訓練動作採取左、右腿交替形式,訓練強度以1RM的65-85%每組10-15次,訓練頻率採取20-60秒間隔。
而在以下來自Redefining Strength的教學視頻中,也給到了23種常用的上下肢單側訓練動作,可融入團體、私教訓練方案中。
■23種單側運動動作分享
來源:Redefining Strength
但需要注意的是,單側訓練更多是種需要補充的方案,無需全然替代傳統雙側訓練。
在過去,ACSM倡導無論新手還是有經驗訓練者,都可講雙側訓練與單側訓練相融合。例如在肌群的激活上,兩種訓練方式能起到一定的互補作用。至於在力量素質的增長上,單側訓練更多承擔穩定素質提升的效益。
甚至說,這種訓練方式,也有一定個體差異。
比如ACSM旗下期刊Health & Fitness Journal就發表文章指出,對於有腰痛史的人來說,額狀面和水平面的負重單側練習,會增加脊柱的壓縮負荷,從而加重腰痛。因此,從矢狀面向額狀面及水平面過渡,並逐步增加強度是個保守方案。
但不可否認的是,單側訓練仍是較接近與人體日常運動的訓練方式。在現代人運動能力逐漸退化時,單側運動的訓練方式不能再被忽視。■ GYMSQUARE
精練
GymSquare
與精益練習者,建設自由健身廣場
GymSquare是一個原創的精品健身內容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