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迷們的翹首期待中,芭蕾巨星希薇·紀蓮終於在11月12日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首演了她的新作《六千英裡之外》,拉開了她在北京兩臺四場精彩演出的序幕。高超的技巧、精彩的創意、完美的配合,演出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令人驚嘆不已、拍手叫絕。
巨星風採得見真容
雖然現代舞蹈作品並不以展示技術技巧見長,但是在《六千英裡之外》中,希薇·紀蓮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身體能力依舊令人震驚,未見發力就輕易擺成「六點鐘」姿勢的旁腿,隨隨便便抬起就能超過120度的後腿,以及輕盈的跳躍、完美的平衡、極強的爆發力,讓人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已經年逾40的舞者,而隨著年齡與閱歷積澱而來的表現力和在表演中流露出的深度與智慧,更是令全世界的舞者望其項背。
《六千英裡之外》整臺演出由三個作品構成,由三位著名現代編導威廉·弗賽斯、依利·基裡安和馬茲·艾克的作品《排列組合》、《27分52秒》和《再會》組成,其中希薇·紀蓮參與演出一頭一尾兩部作品,能夠同臺看到當今舞壇最重要的三位編導大師量身打造的新作,可謂實屬難得。
《27分52秒》——肢體的探索
第一個作品是著名編舞大師依利·基裡安創作的《27分52秒》,由娜塔莎·諾沃特娜和瓦茨拉夫·庫內斯兩位前荷蘭舞蹈劇場舞者演繹。音樂是根據馬勒主題改編的動感樂曲,配合著慵懶的呢喃般的說唱。舞者的身影被燈光投射到舞臺後方的防火幕上,身著紅衣的女舞者沒有停歇地跳躍旋轉,快速騰空向斜前方蹬腿的動作充滿了一種不羈的美感。隨後,紅衣褪去,舞臺漸暗,動作也隨之漸漸放緩,仿佛太極一般相互纏繞,舞者如同在細細品味身體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探索肢體的無限可能。最後,舞臺地面被掀起一角,舞者躲藏其中,仿佛漸漸消失被埋葬於大地的生命,舞臺一片漆黑,剛剛的輾轉騰挪,了無蹤影……
《排列組合》——理性的美感
第二個作品是威廉·弗賽斯的雙人舞《排列組合》,由希薇·紀蓮與來自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明星演員尼古拉斯·勒裡什演出,勒裡什是目前正在進行藝術總監換屆的巴黎歌劇院最有希望成為未來總監的候選人之一。
《排列組合》依舊延續了弗賽斯的編舞風格,主體嚴肅、氛圍壓抑,動作強度極大,對身體張力的要求極高,這樣的作品恐怕只有希薇·紀蓮才能完美的詮釋。正如紀蓮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的那樣,這支舞蹈代表了一種數學的性質,充滿了理性的美感。在充滿現代感的音樂中,演員的肢體勾勒出如函數曲線一般的各種弧度,精準運轉、巧妙騰挪。每隔一、兩分鐘,舞臺上便燈光全滅漆黑一片寂靜無聲,幾秒鐘後,舞臺上燈光再亮時,舞者已魔術般的變換了位置,再次開始一組新的動作,循環往復,仿佛沒有止境,直到燈光最終隱去,舞者依舊無休止的舞動著,仿佛要延續到的永恆的時間維度當中。
《再會》——激情與無奈
當晚最精彩的是作為壓軸劇目的《再會》,由充滿想像力的編舞家馬茲·艾克為紀蓮量身打造,與弗賽斯的理性不同,艾克的編舞感情充沛、情緒跌宕,觀眾們甚至都能夠根據自己的想像為舞蹈賦予情節。
當大幕拉開,觀眾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長方形的屏幕矗立在舞臺中央,紀蓮的一隻眼睛被放大到充滿整個屏幕,眼神迷茫地仿佛探索著某種未知的情愫,鏡頭漸漸拉遠,投影中的紀蓮轉身離去,又回到這如同玻璃的屏幕前,就像身處一個巨大的牢籠,不安的朝外窺伺。
隨後,投影中的紀蓮抓住屏幕邊緣向上攀爬,此時真正的紀蓮正在屏幕外探出頭來,與影像相結合的天衣無縫。之後,紀蓮脫離了屏幕,開始在舞臺上起舞,綠衣黃裙、黑鞋紅襪,長發在腦後隨意的編成麻花辮,臉頰兩側標誌性的短髮隨意地披散著。
起初,紀蓮的舞姿仿佛一個剛剛走出牢籠,衝進新生活的人,不安而膽怯地審視周邊的一切,思考自己的過去,想像自己的未來。隨後她褪去外衣鞋襪,仿佛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力注入體內,她的動作變得堅定有力,前伸的手臂如同不能止息的願望牽動著身體,帶動著腳步,她精力旺盛、無所畏懼、永遠前行。
漸漸舞檯燈光暗去,如同生命開始了新的篇章,屏幕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紀蓮「遊走」於屏幕內外,動作雖然依舊勇敢,卻充滿躊躇,隨後她匍匐在地爬進舞臺地面的方形光影中,屏幕上投射出俯視的視角讓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到相同的動作,也仿佛是臺上這個迷茫的女人在審視著自己的人生。之後的舞步依舊掙扎,仿佛一個無奈的生命,雖然堅持不肯麻木地對待生活,但卻已經接受了人生的無奈。屏幕上漸漸人頭攢動,紀蓮雖百般不情願,卻別無選擇地走回了屏幕,融入到人群之中,消失的無影無蹤……
《六千英裡之外》讓人們領略了希薇·紀蓮在現代與先鋒領域的風採,充滿創意,充滿精神的力量。在之後的11月17、18日,紀蓮還將帶來根據文學名著《茶花女》改編的《瑪格麗特與阿芒》,讓觀眾領略這位巨星的另一面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