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蒂姆·羅賓斯攜2016新創喜劇作品《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亮相國家大劇院北京喜劇院。該劇以義大利即興喜劇的表演方式向觀眾傳遞幽默,傳統而又現代的該劇牢牢抓住了觀眾目光。演出結束後,蒂姆·羅賓斯攜洛杉磯演員班劇團就該劇和即興喜劇等問題與觀眾進行了零距離交流。
戲中戲模式演繹《自由之路》
義大利即興喜劇起源於16世紀早期,喜劇中有固定的人物角色,且各有其特定的名字和性格。作為一種民間戲劇,義大利即興喜劇在戲劇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歷史篇章,甚至影響了莎士比亞、莫裡哀等多位戲劇大師的喜劇創作。
蒂姆·羅賓斯的《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中依舊保留了即興喜劇中的多位固定人物,如循規蹈矩的「博士」、吝嗇鬼阿巴貢的原型富商「潘塔洛內」、外強中乾的「上尉」、年輕貌美的富商之女「伊莎貝拉」等。僕人「哈裡基諾」則是義大利即興喜劇中的核心人物,他伶牙俐齒、插科打諢,在劇情的發展上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該劇中角色由劇團常駐演員皮埃爾·阿德裡扮演。
劇情以1530年和2016年為雙重背景,以一群四海為家的演員們打斷教授的講座開場,以「戲中戲」的模式演繹起500年前的義大利即興喜劇。劇目結構精緻,用即興喜劇的傳統表演形式展現了現代人對喜劇的反思。該劇在今年的洛杉磯首演上一票難求,還在義大利斯波萊託喜劇藝術節上獲得了媒體的好評。
肢體與面具傳遞幽默元素
義大利即興喜劇的特徵之一是戴面具表演,因面具遮蓋了部分面部表情,這對表演喜劇來說是具有挑戰的。面具刻畫的是角色的典型特徵,觀眾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符號而瞬間明白其所代表的人物類型。即興喜劇出現伊始是在廣場上進行演出,除了面部表情之外,它更需要肢體語言傳遞幽默元素。
而在蒂姆·羅賓斯對於義大利即興喜劇的挖掘和研究中,他認為關於面具製作和使用的傳統需要重新被定義。因此,《喜劇演員的自由之路》不完全是一出徹底復古的即興喜劇,它衝破了國界和文化的區隔,引古入今,在140分鐘的時間裡為觀眾帶來一場義大利即興喜劇的科普和一次輕鬆愉快的狂歡。
演出結束後,蒂姆·羅賓斯攜《自由之路》的主演們在舞臺上進行了演後談,觀眾們對於即興喜劇的形式、《自由之路》的創作背景進行了提問,蒂姆·羅賓斯在對其進行闡述的同時,也與觀眾熱情交流了喜劇的觀演、幽默的表達等問題。演員鮑勃·特頓介紹:「儘管劇本是固定不變的,但因為是即興表演,所以我們每次的演出效果都不一樣,與觀眾的互動也不一樣。」
京華時報記者楊楊圖片由國家大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