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來劇類型有很多,「喜劇」就是其中一種。它可以通過人物刻畫,詼諧的臺詞以及情景設置等帶給大眾帶來歡樂,也表達了大眾對人生和美好生活的期望。然而,在很多表演家看來「喜劇」也是一種「悲劇」,大概是因為多種多樣的喜劇樣式帶給表演者不同的感受吧,比如諷刺喜劇、即興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和鬧劇等樣式。(如果你有補充不如移步到公眾號一起聊:ZeroSecret )
今天呢主要聊一下不同的喜劇表演方式。
小品名稱大致起源於藝術學校和演藝團體,它的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語言特徵,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作為一個廣東人,最初是通過春晚的舞臺接觸到小品,在哪個舞臺上出現了膾炙人口的作品,朱時茂和陳佩斯的《吃麵》,趙本山的賣拐系列和《不差錢》等等。直到現在依然會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以及表演者。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更喜歡從前那種從頭笑到尾的小品,沒有過多的舞臺特效,也沒有強行渲染和製造悲傷的氣氛,全靠演員的個人實力以及小品劇本撐起整個表演,一氣呵成。
相聲民間的說唱曲藝,通過說學逗唱來表現其特點,是一種源於生活又深受觀眾喜愛的曲藝表演形式。主要流行於京津冀地區,在新媒體的推動下,在全國受歡迎度越來越高。其中代表人物有馬三立,侯寶林, 馬季,侯耀文,蘇文茂,牛群,馮鞏,郭德綱,于謙等。
相聲又分為單口相聲,群口相聲以及對口相聲。
說起相聲的發展啊,我們不得不聊一下德雲社的郭德綱了。在相聲重新進入大眾視野之前,相聲一度接近發展的最低潮,表演無人邀請與觀看。後來,g郭德綱站出來把相聲再次帶到大眾舞臺,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相聲,培養更多的人才,相聲才慢慢的回到正道。
相信不少朋友看到過德雲社演出視頻了,整個表演變得更娛樂化,很多時候觀眾也直接參與進來,觀眾變成了捧哏的,捧哏的變成了修話筒的。當然了,也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這不太嚴謹,甚至變得有點「飯圈」味了,對此,你怎麼看?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主要流行於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東部。
實際上作為廣東人的我並沒有真正看過一部完整的二人轉表演,第一次接觸也是在趙本山的小品裡面,歡快的音樂,旋轉的手絹以及扭起來的小蠻腰,確實讓人隨之而動
脫口秀音譯於英文talk show,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是一種由主持人與觀眾根據指定的話題開展討論討論的節目,節目風格一般以幽默詼諧為主。後隨著新媒體出現與發展,脫口秀在美國迅速發展,並最終在我國發展起來。
我記得看的第一個國內脫口秀節目是尉遲琳嘉主持的《傾傾百老匯》,其中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梗是吐槽美國飛彈名稱:「礙國者搗蛋」(愛國者飛彈),從此就愛上了脫口秀這種表演。再後來到王自健主持的《今晚80後脫口秀》,以及李誕的《脫口秀大會》以及《吐槽大會》。不得不說,雖然脫口秀都是有劇本的,但是啊,真要說起自己或者其他人還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啊。
棟篤笑的英文「stand-up comedy」,也是一種從西方引進中國的表演形式,主要流行於廣東地區與香港地區。棟篤笑的代表人物是香港演員黃子華,它可以說是棟篤笑的一位大人物了,「棟篤笑」一詞也是黃子華發明的。過去幾十年間,黃子華多次舉辦個人表演秀,一票難求,每次都是兩個小時。當然了,觀眾也是「值回票價」了。
對於廣東觀眾來說,棟篤笑表演者任永全也是不可或者缺的了,廣東電視臺節目《任講唔嬲》的主持人,也是廣東為數不多的棟篤笑表演者之一。
其實不管是傳統還是新穎的喜劇表演形式,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讓自己更多的出現在大眾視野以及大屏幕,讓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樣的也會帶來更多功利化,低俗的喜劇也會有越來越多,希望觀眾能看到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