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別人的朋友圈和微博動態,你能推測出很多人的心理狀態,有些人總喜歡抱怨生活中的煩心事,或者曬出超可愛的貓咪照片。同樣的思路,研究者用推特研究了不同地區的整體幸福感。他們發現,不同地區的常用詞並不總能反映當地的幸福感;然而,只要把3個詞移出預測模型,準確率就能瞬間提升。這3個詞就是「好」 (good)、「喜愛」 (love)、和「哈哈哈哈」 (LOL)。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我們生活在瘋狂的『新冠時代』,更為頻繁地用社交媒體來適應疫情常態,在線上和不能見面的家人朋友保持聯繫。」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計算語言學者科基爾·扎伊德卡(Kokil Jaidka)說道,「我們的用詞不僅能體現我們作為個體的想法和感受,也展現了我們所身處的群體狀態。」
有一種常用而簡單數據處理方法,就是將詞與正負面情緒相關聯。但當這些統計數據與評估幸福感的電話調查進行比較時,扎伊德卡說,它們並不能準確反映當地的精神面貌。
為了找到原因,扎伊德卡和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同事約翰尼斯·艾希施泰特(Johannes Eichstaedt)一起,分析了美國數十億的推特。他們發現推特中有幾個最常用的詞,就是「好」 (good)、「喜愛」 (love)、和「哈哈哈哈」(LOL)。
「這些詞實際上破壞了整個分析,當單純地去掉了這三個詞時,我們得到了算不上完美但更準確的幸福感評估。」
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呢?扎伊德卡說:「網絡用語和常規口語完全不是一回事,英語詞彙已經在不同情景下發展出了不同的含義。」
以「哈哈哈哈」(LOL)為例,「我用『哈哈哈哈』發推特的時候,有時是調戲(『嘿嘿嘿』),有時是諷刺、厭惡(『呵呵』),有時則是純粹的吃驚(『哈?』)。而90年代設計的研究方法把『哈哈哈哈』作為幸福感指標時,它還只有『大聲笑』(laughing out loud)的意思。」
還有很多詞並沒有這麼具有誤導性,艾希施泰特說道。「我們的模型顯示,像『興奮』(excited)、『好玩』(fun)、『機會』(opportunity)、『有趣」(interesting)、『棒』(fantastic)這些詞,則是能更好衡量幸福感的詞,看數據就知道了。」
能夠準確讀出群體的情緒絕非兒戲。「這對新冠疫情下的現在而言至關重要,我們面臨著心理健康的危機。我們已經在問卷的數據中看到了顯著下降的幸福感,雖然不算史無前例,但起碼是近十年來的最大下降幅度。」
毫無疑問,在未來我們有更多享樂和追求刺激的可能,不管發狀態時用不用「哈哈哈哈」。
翻譯 Edna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獲得授權請聯繫 contact@linkresearcher.com 或致電 010-8532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