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蟻蛉還是厭惡自己
----《蟻蛉》影評
豆瓣:7.7 盒子君:7.3
記得以前有部一直沒看懂的短片,叫做《蟻蛉Doodlebug》,是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導演處女作。本片僅僅只有兩分鐘,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男人在房間裡捉捕蟲子(蟻蛉),他四處尋找拍打,終於可以拍死蟲子時才發現那是一個小號的自己,也正準備打一個更小的自己,他舉起鞋子,拍了下去,打死了兩個自己,而身後,另一個放大的自己也拿著鞋底準備拍下來……短短兩分鐘,講述了一個無限循環概念。你不停地在追打蟻蛉,其實蟻蛉就是你自己。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著你。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樣的迷局中。
第一次看《蟻蛉》沒看懂,第二次看,發現該片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 ①結構空間層面②內容哲理層面③恐怖片層面。
恐怖片層面 — 恐怖片層面應該是本片最容易讓人看出的層面了。其實諾蘭拍攝該短片時也是歸在恐怖片這一類的。從本片的許多細節描寫,如場景、人物、音效等方面可以看出,短短兩分鐘的短片也足以讓人感到緊張。
結構空間層面 — 本片從結構空間層面來看運用了經典的嵌套式情節。陰冷的黑白鏡頭,詭異的音樂,焦慮不安的氣氛,獨角戲,雖然當時只是初涉影壇的處女作,卻有著強烈的諾蘭風格。鞋底一次次落下,一個又一個「我」被拍死,一個又一個「我」誕生,循環往復,永無止境。這樣的嵌套式情節,也出現在諾蘭後期的作品中—《盜夢空間》中一層又一層的夢境;《星際穿越》中一個又一個時空。其實數千年前莊生夢蝶和《蟻蛉》在表達意義上有幾分相近,都是探討何為真實何為虛妄,只不過《蟻蛉》沒了莊生夢蝶的浪漫,反而多了幾分殘酷。捕捉「蟲子」的男人,被拍死的「蟲子」,埋伏在背後的另一個「捕蟲男」,哪一個才是真實存在的?或者都是幻想?
內容哲理層面 — 仔細觀看本片後你一定會發現一個小道理—男人厭惡的到底是蟻蛉還是厭惡自己?其實蟻蛉就是自己,本片也告訴我們:其實男人厭惡的是生活中虛偽的自己,其實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人是這樣的,厭惡著「不真實」的自己。蟻蛉在本片中也只是一個藉口,為的是用來代替那個「不真實」,「縮小了」,「戴了面具」的自己。
看完(看懂)本片後你一定也會感嘆本片的精巧,感嘆本片所表達的哲理,從這短短兩分鐘你仿佛已經看透了那些虛偽的事物(人們)。短短兩分鐘遠比兩個小時還不知道表達什麼的「爆米花」電不知強了多少倍。
下周的內容不是影評了,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