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共享經濟,我們總會想起迅速崛起又迅速隕落的共享單車,曾經一段時間裡,共享經濟一度成為了資本界的投資「主流」,但是隨著共享單車、共享雨傘等等風口的「敗局」出現,人們對於「共享經濟」四個字,也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如果單從共享經濟出發的話,我們知道共享經濟的意義在於:擁有限制資源的人或機構,將資源使用權有償讓渡給他人,讓渡者獲取一定的回報,而分享者可以通過分享給他人的閒置資源,來創造一定的價值。
共享經濟本身沒有錯,當初的共享單車風口也被吹得很大,但是最終走不下去的原因,其實就在於「有償」兩個字。共享經濟在國外火得一塌糊塗,但是在國內,卻發展得不盡人意。從共享單車的失敗案例可以看出,最大的癥結就在於「有償」二字。
共享經濟並非指的是「免費」經濟,但是在消費者看來,不管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雨傘等等一系列「共享經濟」,都應該「免費」讓消費者享受,但是作為擁有資源的機構來說,「有償」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
當共享單車徹底落幕的時候,資本退場,徒留給消費者一地雞毛。總結此次共享單車的失敗歷程,可以看出消費者和企業之間,有一個最大的無法跨越的鴻溝,就是共享經濟到底該不該「高收費」?
5月25日,阿里巴巴發布了2020年財報,財報中顯示,閒魚2020財年GMV超過了2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了100%。作為曾經阿里巴巴茶水間的一個「小平臺」,如今的閒魚,已經成為了二手行業的「巨獸」。
共享單車的失敗案例,讓大家覺得共享經濟並不是一個好的創業項目,但是從一開始,大家對於共享經濟的理解,就產生了「誤解」。汝之閒置,彼之珍藏,「閒置經濟」拆分開來,其實就是可變現的「共享經濟」。
共享單車漲價,消費者覺得自己的錢不應該這麼掏的這麼爽快,但是在遇到自己想要珍藏的,恰好又是別人閒置的物品時,「消費」就成了理所當然,而購買方的牴觸反應,顯然沒有牴觸共享單車「漲價」那麼激烈。
2000億的GMV,對於僅有6歲的閒魚來說,還遠遠沒有達到賺錢的境地。但是對於二手行業來說,閒魚的成績已經令人望塵莫及了。閒魚的一位負責人曾經自嘲道:我們離錢很近,但是離賺錢很遠。
此前,閒魚曾經發布了一份數據,在閒魚上賣東西的人,超過61%都是90後,而購買者群體中,90後也佔了一大部分。對於90後來說,閒魚並不只是一個購買閒置的地方,閒魚更像是一個交友廣場,大家不僅可以互換資源,還能交個朋友。
不過閒置經濟也有一個最大的問題:信任。儘管很多人認為閒置經濟沒有門檻,只要雙方的意向能夠達成一致即可,但是如今的二手平臺上,到處充斥著「信任危機」,假貨、盜版、色情等等,二手平臺中仍有很多待解決的「難題」。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參考來源
新華社《市場規模達1萬億元,閒置經濟是真正的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