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蛋炒飯 黃宇翔 鄭 頤
責編 | Yuki醬
● ● ●
1、流傳千年的 「裹屍布」 裡,藏著什麼動物?
製作木乃伊是古埃及人的強項。他們會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再用布纏繞包裹起來,保藏千年。不僅是人,動物也會被製成木乃伊——比如上圖展示的這三個藏品,你能猜出它們是什麼動物嗎?近日,來自英國斯旺西大學的專家利用顯微CT技術,在不破壞木乃伊 「裹屍布」 的前提下,查明了這些動物的身份。它們分別是一隻紅隼、一隻身首異處的埃及家貓,以及一條被盤成一捆的埃及眼鏡蛇。顯微CT掃描獲得的諸多細節,能夠幫助科學家深入了解古埃及宗教與動物之間的聯繫。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69726-0
2、發幾張 「自拍」 給醫生,就能診斷心臟疾病?
圖片來源:Pixabay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自拍」 成了現代人的樂趣之一。不過,除了娛樂,自拍還有一項鮮為人知的重要功能——診斷心臟病。《歐洲心臟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向醫生發送「自拍照」可能成為一種廉價、簡單的心臟病檢測方法。該研究表明,使用深度學習的計算機算法,通過分析人面部的四張不同角度的照片,即可成功檢測冠心病(CAD)。在測試組中,1013名患者敏感性為80%,特異性為54%。雖然該算法目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假陽性率46%,僅有漢族人做測試),但其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意義,使其有望成為在一般人群中篩查心臟病高危患者的高效檢測工具。在自拍前,記得關掉美顏。
文章連結: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a640/5895010
3、說好的要減肥,為什麼離開可樂炸雞就會 「人生無趣」?
圖片來源:Pixabay
堅持鍛鍊和控制飲食是減肥的必備條件。但習慣了漢堡炸雞的日常之後,回歸 「粗茶淡飯」 的飲食常令不少人痛苦難耐,這是什麼原因呢?近日一篇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的論文,對這一現象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進行了闡釋:研究者對小鼠下丘腦弓狀核(ARC)區域的一組調控飲食行為的神經元進行螢光成像記錄(使用由中國科學家李毓龍團隊開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此前研究發現,接受正常飲食的小鼠在飢餓狀態下這些神經元會激活,引發小鼠食慾,進食普通飼料;但當研究者用高熱量的食物對小鼠進行一段時間投餵後,小鼠再次進入飢餓狀態時,普通飼料似乎就顯得 「難以下咽」,小鼠寧可挨餓也不願多吃。進一步的神經環路研究表明,前期的高熱量飲食重塑了ARC區域進食神經元的狀態,使得其在飢餓條件下更難以被激活。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84-9
4、新型味覺細胞被發現,可同時鑑別多種味覺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的舌頭上分布著大量的味覺細胞,不同類型的味覺細胞能夠品嘗到酸、甜、苦、鹹、鮮幾種基本味覺。它們各司其職最終在腦中完成味覺信息的整合,幫助我們鑑別吃下的東西是美食還是毒物。近期,布法羅大學的研究者從小鼠的味蕾中分離出了一群全新的細胞類型,這種細胞對包括苦、甜、鮮、酸多種類型的味覺刺激都有響應,因此被命名為 「廣譜響應味覺細胞」(Broadly-responsive taste cells)。這種新發現的味覺細胞究竟有什麼生理功能,是接下來有待解決的問題。
文章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8925
5、皮皮蝦下手那麼狠,「小拳拳」 為何不會受傷?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雀尾螳螂蝦(Odontodactylus scyllarus)是一種生活在海裡的兇殘的生物。這種皮皮蝦的 「拳頭」 能以23 米/秒的速度、1500牛頓的力對獵物進行擊打,將其置之於死地。人們不由好奇,雀尾螳螂蝦出拳又快又狠,為什麼自己不會受傷呢?近日,科學家發現了它們的一種「高防」機制:「拳頭」 的外層,是由高度礦化的羥磷灰石納米晶體與軟質有機物相互嵌合形成的雙連續結構。遇到高衝擊力時,受力點周圍的納米晶體會變形以及分裂成更小的顆粒,與此同時,周遭的有機物會變得堅硬,防止分裂進一步擴散;若遇到的衝擊力較低,變形的晶體還會恢復原樣。通過這樣巧妙的機制,皮皮蝦的 「拳頭」 變得更堅硬的同時,又能緩解和吸收大量的衝擊力。如果模仿這個結構製造出剛硬又防震的材料,將會在建築、航空航天等領域一展身手。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768-7
6、「強顏歡笑」,也能讓你更樂觀
圖片來源:Pixabay
假裝微笑,能改變人的心態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是肯定的。最近,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人露出笑容的時候,即使並非主動,也比不笑時能更積極地看待他人的表情和動作。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咬一支筆,來模擬笑的表情。實驗中,受試者需要分別在咬筆和不咬筆的情況下,隨機觀看不同表情的人物圖像,並快速判斷圖像裡的人物是開心還是難過。結果發現,當受試者咬筆 「假笑」 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將畫面裡的人標記為 「開心」。也就是說,當人自己臉上有笑容的時候,會更容易認為他人也是 「開心」 的。該研究提示了身體動作與知覺意識間的潛在聯繫。
文章連結:
https://econtent.hogrefe.com/doi/10.1027/1618-3169/a00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