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溼噠噠罩著層霧氣的落日,霧煞煞的江水,滿覆青苔的石階,遊蕩在巷口的懶散的人們,漸濃的霧氣裡,還有一隻踽踽獨行的野貓,旁若無人地飛簷走壁,帶著一種過盡千帆的淡淡疲倦。如果讓我寫一部脫軌人生的文藝片或者氣質陰沉的心理懸疑劇,我會用上面的這些畫面,作為分鏡頭劇本的開篇。一個霧蒙蒙的鉛灰色黃昏,充滿了戲劇的張力與氛圍的釀造,冷清有質感。至於裡面為什麼要有一隻貓出現,完全是受到了一首現代短詩的影響啊!
《霧》 桑德堡 趙毅衡 譯
霧來了
踮著貓的細步。
他弓起腰蹲著,
靜靜地俯視
海港和城市,
又再往前走。
卡爾·桑德堡是美國著名詩人和作家,他的作品《霧》收錄在詩集《芝加哥詩歌》中,和埃茲拉·龐德的《地鐵車站》都是美國意象派詩歌的代表作品。海港城市被霧籠罩,雖屬司空見慣的平常自然景象,但在桑德堡的筆下,別具一番朦朧神秘的情調。霧像貓一樣,踮著腳輕輕走來,如同一隻小貓不知不覺地來到身邊,霧漸漸蔓延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接著,小貓從動態到靜態,它蹲坐下來,俯視海港和城市,此時霧已漸濃,隨著時間的流逝,小貓起身離去,霧也慢慢散開。詩人利用霧的自然形態和質地的特徵,把團團簇簇、變幻流動的狀態幻化成毛茸茸、機靈謹慎、甚至有點狡黠的貓的形象。相似而不同的兩個形象,通過聯想揉合在一起,如此的新奇,如此的貼切。貓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被認為是神秘、通靈的生物,詩人將霧比作貓,賦予霧生命和靈氣,也將乳白色浸透下隱約朦朧的城市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貓有一顆野子之心,無拘無束,而霧也一樣,變幻莫測,自由流動。當一隻貓或一場霧經過,將精巧的足腳落在地面、樹枝、屋頂上,嗅著,摸著,玩弄著,質疑著,塵世的一切。一切都不免成為了俗物,在純潔無玷的貓足或霧腳下。
我太喜歡這首詩的意象呈現了,彌散滾流的「霧」和膽怯機靈的「貓」一經詩情的融合,本體霧被藝術地賦予了生命力和個性化的動態。從此,只要想到霧的飄浮和變形,我就會聯想到一隻輕盈的貓。霧與貓,都躡著那種細步到來,悄無聲息又無比靈巧。我們無法破譯一隻貓,正如無法破譯一場霧,它們輕輕觸摸城市中的每一個角落,滿足自己的願望,卻又永遠保留著自己的秘密。最後,我們都不知道貓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了?正如不知道一場霧何時開始、何時消失?
霧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凝結後飄浮在空氣中的小水點。近期西安雨水多,溼度大,氣溫在立秋過後開始下降,霧這種天氣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了。常常一開門,就是滂沱的大雨,在眼前形成一道道雨簾,較遠處已經形成了雨霧。潮溼的涼霧中,落葉如雨點滴滴嗒嗒,樹枝中間溼淋淋的鳥兒,發出生鏽的柵門的吱嘎聲。清晨是霧最濃的時刻,如果一大早起來,出去走走,和晨霧相逢在草地上、樹林中,褲腳一會兒就被打溼。晨霧似乎是被輕風融化在草間和花叢中結起的晶瑩露珠,滋潤著細密的小草和散落的小花,還有灌木叢頂梢連成一片的紅色野果,以及角落裡一張破碎的白色蛛網。那種時刻,感受著霧在林中流動、穿梭,如同一隻來去自如的靈活小貓。時間仿佛停滯了一樣,遠處的景物若隱若現,遠在天邊又好像近在眼前,一切都飄在空中,虛幻仿佛置身於夢境。
霧帶給人感官上的距離感,隱約間將人置於相對獨立的空間裡,不被外界所擾。悄然降臨的霧,會拉遠了你與城市的距離,原本你生活在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霧中卻安然處在一片蒼茫間,心靈得以超脫肉體的束縛,置身城市之外,或者說你看到了這個城市的另一幅面容,不為人們所熟悉。
我只想靜靜地眺望一場霧,即使它就在身旁卻無從把握。變幻無定的霧,從不以我們認為的方式開始和結束,也許就那麼一小會兒,它便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