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印度的科教文化代表人物,首先想到的應該會是泰戈爾,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許還有人想起印度數學之神拉馬努金。但是從事實而論,印度人民畢竟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環境裡一步步走過來,對於人類科學事業的貢獻並不是太多,但是印度的航天事業近年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2013年,印度成功發射了亞洲第一枚火星探測器,並從火星傳回實時數據,成為全球第4個成功發射這個厲害的操作的確走在了中國和日本前面。2019年9月,印度探月計劃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雖然之後因與著陸器失聯而導致此次探月活動失敗,但是這次事件,讓我們對印度人民取得的科學成就更加關注了。
1999年7月23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把一臺名叫「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的設備送到了一條近地點1萬公裡、遠地點14萬公裡、軌道周期為64小時的橢圓軌道上。這臺望遠鏡是大型軌道天文臺計劃的第三顆衛星,目的是觀測天體的X射線輻射。錢德拉望遠鏡被認為是X射線天文學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空間望遠鏡,它標誌著X射線天文學從測光時代進入了光譜時代。
錢德拉望遠鏡如此強大,那麼為這架超級望遠鏡命名的人又該是一個多麼偉大的人物呢?他的確足夠偉大,他就是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印裔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破解恆星的命運軌跡--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1910年出生於印度的一個富裕的婆羅門家庭,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庭教育開明。他的叔父更是印度首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拉曼,拉曼是第一個成功解釋了為什麼海水是藍色的科學家。加上錢德拉塞卡從小天資聰穎,很快就表現出來超越常人的學習能力。
1930年,在一艘由印度前往英國的郵輪上,一位羞澀的年輕男生看起來與周圍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他的名字叫做錢德拉塞卡。此時的船艙裡,有的人在聊天並不時發出嬉笑聲,有的人在吃東西,而他卻趴在一個放著本子的桌子上一會兒低頭冥想,一會兒奮筆疾書。對於一位即將進入世界上最高的物理殿堂劍橋三一學院的青年來說,他當時肯定不會意識到,他現在正在計算的內容將給他帶來的是幾十年的坎坷。
他當時計算出來的數值後來被稱之為錢德拉塞卡極限。誰也想不到當時只有20歲的青年可以推導出諾獎級別的成果。由於當時自己的資歷尚淺而且剛剛進入三一學院學習理論物理,沒有發表出來。轉眼間到了1933年的夏天,錢德拉塞卡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並在那年9月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研究員。也許是覺得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錢德拉塞卡想到了當年在顛簸的船艙裡計算的結果,他拿出了放在角落裡已經積滿灰塵的手稿,並且加以完善最終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當恆星的質量超過1.44倍太陽質量的時候,恆星將不會變成白矮星!
要知道,當時天文學界的主流觀點一致認為一切恆星的最終歸宿都將是白矮星。
提出的理論在各種打壓下前行
1935年,錢德拉塞卡帶著自己的論文手稿來到了皇家天文學會的會議上,錢德拉塞卡表示:「白矮星不會是一顆質量足夠大的恆星的最終歸宿」,「恆星會不斷收縮到直徑只剩下幾千米」。正在錢德拉塞卡滔滔不絕地向在座的前輩們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時候,他的導師愛丁頓突然走到了錢德拉塞卡的身邊拿起了他的手稿,撕得粉碎。
亞瑟·愛丁頓爵士的舉動無疑給了錢德拉塞卡當頭一棒,會場頓時哄堂大笑。幾乎所有的在場的人都站在了艾丁頓這一邊,嘲笑錢德拉塞卡簡直是異想天開。他沒想到平時受人尊敬的導師怎麼突然變得這樣,每一個人的指指點點更像一柄柄匕首刺痛年輕人脆弱的自尊心。
亞瑟·愛丁頓可以說是科學史上的惡棍之一,他是愛因斯坦忠實的粉絲。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後,愛丁頓看到了愛因斯坦的著作後大為吃驚,認為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第一次有人向牛頓發起了挑戰。
1919年5月29日,將發生一次日全食,為了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愛丁頓迅速組織兩個觀測小分隊,一個前往非洲的觀測小隊測量當日全食發生而天空全暗時,太陽附近的恆星位置究竟是否發生了變化。另外一個小隊前往南美洲的巴西,並且約定兩個小組在同一時間進行觀測,結果顯示觀測到的太陽周圍的恆星位置的確與星表中的標準位置相比發生了輕微偏離,並且偏離值與愛因斯坦理論的計算值(1.75角秒)相吻合。這一結論證明恆星的引力確實可以使最快的光發生偏折。這一觀測結果也強有力地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
愛丁頓是第一個理解愛因斯坦理論的物理學家,通過這次實驗愛丁頓得到了愛因斯坦有力的褒獎,愛因斯坦認為除了他自己,沒人比愛丁頓更懂相對論。
逃離劍橋,重新出發,終獲諾貝爾獎
此後的幾年,錢德拉塞卡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他把他的論文寄給了泡利、玻爾等等物理學界的大神們,但很遺憾的是,這些權威的專家們沒有站出來支持錢德拉塞卡。
由於自己的理論遭到愛丁頓持續打壓,他終於放棄了這個課題,心灰意冷,並於1937年遠赴美國芝加哥大學。之後的幾年,他把這個理論埋在《恆星結構研究導論》這本書裡,然後再也沒有去管過它,就讓後人去評價它吧。
在芝加哥大學,錢德拉塞卡從助教做起,6年後升任教授。在這裡他教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而楊振寧與李政道是他最有名的兩位學生。有一次,正值寒冬,大雪紛飛,錢德拉塞卡還是堅持開車去芝加哥大學給學生們上課。而等到他趕到教室裡時,教室裡只有兩個人,而這兩個人正是楊振寧與李政道,雖然只有兩位學生了,錢德拉塞卡還是堅持上課。
1952年,為了更好的科研環境,錢德拉塞卡選擇了美國國籍。同來自於中國的學生楊振寧一樣,錢德拉塞卡的父親始終沒有原諒錢德拉塞卡選擇美國國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為國效力的思想總是相通的。
錢德拉塞卡推算出的結論最終在幾十年後得到了印證,自然以國際慣例來命名稱之為錢德拉塞卡極限。讓人心酸的是,他教過的學生楊振寧與李政道早已獲得諾貝爾獎,而他還是被遺忘。直到到兩鬢斑白的73歲,錢德拉塞卡才因二十歲時提出的概念,終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德拉塞卡是一位「高產」的物理學家,一生共寫下200多篇論文,並著有多部書刊,一生研究多項領域,《恆星動力學原理》、《輻射傳輸》、《等離子體物理》和《流體動力學和磁流體力學的穩定性》、《廣義相對論應用》、《黑洞的數學理論》。
由於與導師愛丁頓之間的爭端導致他受到的深刻羞辱,他一生總是那麼謙遜,尤其對自己的學生更是如此。他曾經說到:
「每隔 10 年投身於一個新的領域,可以保證你具有謙虛精神,你就沒有可能與年輕人鬧矛盾,因為他們在這個新領域裡比你幹的時間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