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深圳)獲批籌建 龍崗校址今日奠基
與深圳大學合辦,預計明年正式對外招生,未來招生將達1萬多人
香港中文大學校門。 資料圖片
昨日南都記者獲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獲教育部批准籌建。今日將在深圳舉行批籌儀式,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與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將出席。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地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建設項目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大運中心西南側、龍翔大道北側,由龍崗北通道兩側地塊組成。
香港政府新聞網昨日發布消息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今日上午將前往深圳,出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批籌儀式。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將隨同前往。
港府稱,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於2012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南都記者隨後從港中大相關人士處獲悉,港中大(深圳)確實已得到教育部批准籌建。至於明年能否招生,要看籌建的進程,「只有等去籌之後才能招生」。
昨日也有媒體報導稱,港中大(深圳)將於今日正式舉行奠基儀式,整個校區的面積將達1平方公裡,其中校舍面積達50萬平方米,招生規模將達1萬多人,預計2013年正式對外招生。
今年,港中大(深圳)校園整體規劃及一期工程設計面向社會招標。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建設項目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大運中心西南側、龍翔大道北側,由龍崗北通道兩側地塊組成。校園總用地面積約100公頃,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約為50公頃,總建築面積約為45萬平方米。校園分為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按在校生7000人規劃建設,建築面積301374平方米,投資估算150687萬元人民幣。
專家說法
香港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
學校應更注重社會回報
香港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表示,如果港中大能一如既往地保證優質的教育水平,這必將是件兩地喜聞樂見的事。但他希望,北上辦學的港校能在平衡財政投資回報的同時,重視學校投資的社會回報。
積極提供正能量
何濼生認為,師資和生源,這兩者歷來是辦學的關鍵因素。但其指出,北上的港校不能為了招生人數和財政回報而犧牲師資和生源的優質性。學校像一個小社會,物理形態雖重要,但更為核心的價值應是無形的內涵。而大學和企業有所不同,辦大學和辦企業亦不能相提並論。
「港中大,乃至北上的港校都應該更注重投資後的社會回報。」何濼生認為,大學教育是否能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提供正面的能量,這才是辦學者應該警醒和反思的。「對於辦學者來說,財政回報和社會回報兩者缺一不可,但絕不能讓前者取代後者,令到辦學目的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好生源至關重要
對於港中大此次的跨境辦學,校長沈祖堯也曾向南都記者坦言,最大的困難則在於師資。由於教師無法常年在香港和內地奔走教學,一定要有駐紮在本地(深圳)的教師,為了秉承創辦一所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學的理念,港中大則不得不再在全球招聘新的老師,「教學資源成為了我們最大的挑戰」。
但何濼生則認為,除師資之外,生源也舉足輕重。「有了好的師資,但如果沒有好的生源,學生的質量無法保證,那麼這將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何濼生說。比如聯合國際學院是首所在內地開辦的兩地合辦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在創校初期生源成績水平甚低,在廣東省只達到了三本線。
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優秀的教育資源應該得到善用,好的生源將會使得好的基建和教師質量發揮它最大的功效,何濼生說,這也正是他所指的學校投資後的社會回報。
深圳觀察
合作辦校可期 教改作用有限
為了吸引境外高校與內地院校合辦大學,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希望利用提供土地等方式支持境外高校到內地辦學,為內地培養更多國際化的優質人才。2009年,廣東省政府更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鼓勵香港大專院校北上辦學。
有了政策支持,香港高校憑藉名列前茅的亞洲排名和國際化視野,開始在內地這塊教育大蛋糕上北上「分羹」。
《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也指出,廣東將在全省範圍內分區域、有步驟地開展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重點在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培養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到2020年,廣東將重點引進3—5所國外知名大學到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城市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不斷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
在上海近20所、北京逾30所的大學教育資源的對比之下,廣東省優質大學的規模屈指可數。許多業界人士認為,珠三角地區對大學需求甚殷,香港的院校正好填補這個空隙。港校北上擴校,正好可以爭取香港以外的教育和研究資源,提高大學的學術研究水平及國際聲譽,並為香港的學生提供更多內地實習和就業機會。
而深圳在這次引進港澳知名高校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的政策進程中,出手頗快。《深圳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率先提出,要建設深港澳地區教育合作辦學探索區。2010年2月6日,深圳市政府與香港中文大學籤署了教育合作辦學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在教育方面先試先行合作辦學的意向。
香港中文大學的深圳學院被看成是一個突破口,寄予了深港合作辦高等教育的希望。內地高校的業內專家認為,這對於探索境內外合作辦學新模式、促進香港與內地學術交流與合作都將有著重大的意義。
但事實上已有多所港校都走在了港中大的前面。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 IC ),早於2005年已在珠海開學,成為了第一所在內地開辦的兩地合辦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也早於2009年11月與廣東省東莞市籤訂了合作辦學意向書。而早在2010年就獲批深圳市政府地皮的香港大學,校方當時規劃校區應在2013年落成,但如今港大已把與深圳市政府合作的重心放在了港大深圳醫院上。關於深圳校區的發展,港大發言人稱,「暫時未有更新的信息」。
不過,在合作方式上,本次港中大(深圳)由港中大和深圳大學合作舉辦,並沒有突破以往模式,若不能在教育機制上有所創新,便很容易和此前很多中外合作辦學一樣,陷於平庸。正如上海教育學者熊丙奇所說,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辦學,誠然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途徑之一。但如果不是採用分校模式(完全按照其母體校的辦學制度、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辦學),而是與內地高校嫁接,除了新增一所學校,給學生一個選擇之外,對我國教改的推動作用、價值不大「這和此前的中外合作辦學一樣,沒有新意。」
與國外知名大學合作辦學,誠然是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途徑之一。但如果不是採用分校模式(完全按照其母體校的辦學制度、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辦學),而是與內地高校嫁接,除了新增一所學校,給學生一個選擇之外,對我國教改的推動作用、價值不大。
——— 上海教育學者熊丙奇
手機訪問 廣州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