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足癬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常發生在潮溼、手足容易出汗的人。為發生在掌、蹠與指、趾間皮膚的淺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屬於常見皮膚病。手癬嚴重時稱「鵝掌風」;足癬稱「腳氣」。
手足癬是手癬和足癬的總稱。手癬(tinea manuum)是指發生在手掌和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足癬(tinea pedis)是指發生於足蹠部及趾間的皮膚癬菌感染。足癬是皮膚癬菌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多見於成人,全世界流行。在足癬發病中,缺乏皮脂腺和穿著封閉性鞋子造成的溼潤環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的致病菌包括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斷髮毛癬菌。足癬極少引起嚴重的疾病或死亡,但可以作為細菌入侵的門戶而引起細菌性蜂窩織炎,趾間型足癬具有最高危險性,其次甲癬,再次是足蹠部足癬。
醫師詳解:手足癬的臨床表現
手足癬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常發生在潮溼、手足容易出汗的人。為發生在掌、蹠與指、趾間皮膚的淺部真菌感染。致病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屬於常見皮膚病。手癬嚴重時稱「鵝掌風」;足癬稱「腳氣」。
症狀為腳趾間起水皰,脫皮或皮膚發白溼軟,也可能是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可蔓延至腳底及腳背邊緣。劇癢,必須抓破為止。足癬較手癬更為常見,臨床可分為角化型、水皰型、丘疹型等數種,也可混合出現。
手足癬臨床上常見的類型和症狀有哪些?
1、趾間型足癬:最常見的類型。多見於手足多汗、長期穿膠鞋的人群,夏季多發或加重。以4~5和3~4趾間最為常見,皮損表現為趾間紅斑、脫屑、皸裂和浸漬,伴瘙癢。嚴重時可見糜爛和潰瘍。併發症包括合併細菌感染、癬菌疹反應、丹毒、蜂窩織炎等。
2、水皰型足癬:在足內側水皰和大皰,與癬菌疹反應有關。原發損害以小水皰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皰壁厚內容物澄清,乾燥吸收後出現脫屑。自覺瘙癢嚴重。
3、角化型足癬:一側或雙側足蹠瀰漫角化過度、紅斑、脫屑和皸裂。自覺症狀輕微,每到冬季,易發生皸裂、出血、疼痛。常為慢性,治療較困難。
手癬常見於角化過度型足癬患者,多表現為非炎症性,且為單側(兩足一手症候群)。手掌和手指有瀰漫角化過度。也可有表皮剝脫、水皰和丘疹。
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手足癬的預防和護理?
1.平時要講究個人衛生,不要用公用拖鞋、腳盆、擦布等,鞋襪、腳布要定期滅菌,保持足部清潔乾燥。
2.手足多汗和損傷,往往是腳癬或手癬最多見的誘因之一,平時要減少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物質對手足皮膚的不良刺激,少飲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酒類等。
3.晚上洗腳或洗澡後,要揩乾趾縫間的水分,撲上消毒撒布粉,目的在於儘量保持各趾間的乾燥,以防止表皮黴菌的再感染。
4.鞋襪、腳布要定期滅菌,保持足部清潔乾燥。浴室、遊泳池等公共場所是傳染足癬的主要地方,應嚴格執行消毒管理制度。
綜上所述,手足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建議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預防和護理,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手足部的皮膚乾燥清潔,減少手足癬的發作。在發現自己患上這種疾病後,也要及時的進行治療,避免和他人共穿一雙鞋子,避免傳染給家人的可能。
版權聲明: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留言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及刪除,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