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手藝人一起揭開《烏銅走銀》的神秘面紗

2021-01-08 深圳衛視

很少有人見過,在烏黑色的銅上製作精美的花紋和圖樣,也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製作工藝與早已聞名天下的景泰藍比肩齊名並稱為"天下銅藝雙絕"。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

清朝雍正年間,石屏嶽姓工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熔於銅,不料鑄成的器皿在手的撫摸之下逐漸變得烏黑。他將這種烏銅打成薄片,在上面刻上各種花紋圖案,再以銀化水,填充這些圖案,打磨後烏銅烏黑,白銀閃亮,對比醒目,又有典雅之氣,被命名為「烏銅走銀」。

煉銅

後來嶽家在昆明開鋪,幾代下來,繼承竟斷掉了,幸而袁昆林的祖父袁家和曾在昆明銀鋪裡當學徒幫工,把烏銅走銀的技術帶回了天城門村。

天城門村

冶煉的烏銅,需要敲打無數錘才能變成薄片。

鍛打

烏銅走銀工藝遠比一般的銅銀工藝複雜得多,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在烏銅片上粘貼需要的圖案紋樣或文字,再用鏨子刻出各種花紋圖案。傳統的烏銅走銀的圖案以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中國傳統紋飾為主。

鏨刻

雕刻好後,將銀粉均勻地塗抹在圖案上,噴火燒熔,銅的熔點大概在1084℃,烏銅合金比銅的熔點略低50℃,銀的熔點大概在960.8℃,銅不融只能銀融,高溫讓融化的銀流動,逐漸「走」滿圖案。

走銀

為了讓融化的銀更好地融入雕刻線條,袁昆林採用了傳統「吹火」的方法,用吹氣來控制火候大小,但在完工之前,火苗是不能滅的,於是他鼻子吸氣,嘴巴吹氣,並不斷移動火點使其均勻受熱。

吹火

走完銀後經過冷卻便開始打磨,這需要先把性子「磨下來」才能控制好,銼與刷子並用,力度太輕磨不掉表面雜質,力度太重又會將細微線條處的銀給磨掉。打磨的時候力度一過,一根線條的末尾被磨掉了,整個韻味也就變了。

打磨

將走好銀的烏銅片進行打磨、組裝、焊接成型,或將製作好的烏銅片焊接組裝在已設計製作好的金屬器物相關部位上,使其成為一件完整的器物。

組合焊接

手工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現在多用砂紙或砂輪作拋光處理)。讓其顯出銀白色線紋。

拋光

最後一道工序頗有人情味,圖案完整的烏銅片按照之前設計做成器形,還要拿在手中捂一捂才能變黑,每一件烏銅走銀作品都是用體溫和耐心孵出來的。

捂黑

敬請關注本周日上午11:10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烏銅走銀》,讓手藝人袁昆林揭開烏銅走銀的神秘面紗。

相關焦點

  • 烏銅走銀 袁昆林的「走」與「守」
    雲南的烏銅走銀始於石屏,據傳當地一嶽姓銅匠在冶煉紫銅時,不慎將所戴金戒指落入所煉銅中,後來發現其所煉銅器烏黑如煤,遂在銅器表面鏨刻花紋,嵌入銀屑,製成了最早的烏銅走銀。烏銅走銀製作方法,在生產製作中,嶽家一直奉守著傳裡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保守觀念。目前昆明、石屏、保山均有傳承,因為地域關係,昆明一支發展的最好,其中就有省級傳承人袁昆林。
  • 中烏考古隊前後8次挖掘 中亞傳奇古城"面紗"揭開
    (原標題:中烏考古學者揭開中亞傳奇古城「神秘面紗」)
  • 一起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
    今天,小編將帶您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在廣袤的格蘭德河谷荒漠上(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兩國交界),有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生長茂盛的無刺仙人球,這種仙人球,是仙人掌科烏羽玉屬仙人球,是一種沒有刺的多肉多漿植物。大致呈圓形,飽滿柔潤,憨憨可愛,猶如橙子一樣大小,在球形莖頂部的芽苞上,有鳥羽狀的軟毛,加之其質地滑嫩如玉,烏羽玉由此得名。
  • 其實在《銀護》就揭開他們的面紗了!
    其實天神組並非大家想像之中的那麼神秘,也並不是沒在電影裡出現,因為天神組早在《銀河護衛隊》中就出現了,當時星爵、卡魔拉、毀滅者、火箭浣熊、格魯特在監獄逃走的時候,他們駕駛著飛船來到了一個被稱為「虛無之地」的地方,在遠處看這就是一顆碩大無比的頭顱,很多小伴們就要表示疑問了,為什麼「虛無之地」會是這種模樣呢?
  • 無人區首次航拍,全球最神秘隕落帶揭開面紗
    隕落帶有多神秘,多麼難尋覓?8月9日開始,現代快報聯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組成的 " 隕石科考隊 " 從南京出發,深入新疆阿勒泰山脈深處的無人區搜尋隕石。視頻請戳↓↓↓隕石墜落地球時也會「挑地方」,往往選的是荒蕪人煙的地方。北疆山脈的深處,遊人無法抵達的牧道上;戈壁的荒漠中,都可能留下隕石隕落留下的痕跡。
  • 【禁毒知識】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
    今天,小編將帶您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在廣袤的格蘭德河谷荒漠上(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兩國交界),有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生長茂盛的無刺仙人球,這種仙人球,是仙人掌科烏羽玉屬仙人球,是一種沒有刺的多肉多漿植物。大致呈圓形,飽滿柔潤,憨憨可愛,猶如橙子一樣大小,在球形莖頂部的芽苞上,有鳥羽狀的軟毛,加之其質地滑嫩如玉,烏羽玉由此得名。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地球第三極」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即將揭開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謝登科)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25日在此間說,歷時5年的新一輪地質大調查,即將揭開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  地質大調查還新發現了西藏洛扎、阿索、扎布耶茶卡等十餘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找礦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成礦帶,新發現礦點、礦化點150餘處,為我國後備資源保障、青藏高原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騰飛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另外,青藏高原隆升及第四系地質調查取得新突破。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湘西最後一位趕屍匠,現場示範如何起屍,揭開湘西趕屍的神秘面紗
    一方面是小說的宣傳,這讓湘西趕屍變得十分神秘。作為巫文化一種,湘西趕屍也是披上了神話色彩,據說趕屍起源蚩尤,蚩尤的部族因為四處南徵北戰,兄弟們死傷無數,為了將兄弟們帶回家鄉,懂得巫術的軍師就在他們頭上貼上符節,軍師默念一番咒語,戰死的兄弟就站了起來,跟在他身後,規規矩矩地跟在他身後,這是趕屍最早的起源。
  • 「遺失的世界」索科特拉島 揭開神秘面紗
    讓我們跟隨英國《每日郵報》,一起揭開這個神秘島嶼的面紗吧!印度洋遺失島索科特拉島遠觀像科幻電影裡的圖片,但事實上它已進化為一個「世外」島,如同迷失的世界島一樣,已和非洲大陸分離了六、七百萬年。索科特拉島位於印度洋,在距索馬利亞250公裡和葉門340公裡的交匯處。島上的惡劣環境,有大面積的沙質海灘、石灰巖溶洞和巍峨的高山。
  • 一起揭開鉑系元素的神秘面紗!
    說到貴金屬呢,大家腦海裡第一個反應可能就是金啊鉑啊之類,其實金銀銅的價格算是比較高的,但是,我們都會忽略掉這樣的一個事實,科學家們將鉑附近的元素放在了一起,叫做鉑系元素,那麼這所謂的「金屬中的貴族」到底有什麼神秘的呢?我們今天先來看看鉑系元素中的第一位——釕。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那麼,核醫學科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診治項目?
  • 揭開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2500年前,這裡曾舉行過怎樣隆重而神秘的拜火教天葬儀式,然後,誰又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面對著被稱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頭枕著塔什庫爾幹河,墓主人曾將自己生前怎樣的生活,全部帶入這沉睡了數千年的墓葬中?又留下了多少未解的謎團?這一層層厚厚的神秘面紗,正隨著諸多考古、歷史、民俗專家學者的介入,一點點被揭開。
  • 《葉猴王國》揭開白頭葉猴的神秘面紗
    這部長達一個小時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帶我們進入猴子王國的腹地,追隨並拍攝到了珍稀野生動物白頭葉猴在中國美麗的喀斯特地貌山中的神秘生活。  華影青橙獲得允許進入此前一直禁止入內的地區拍攝,從而幸運地揭開了這群世界上最罕見的猴類的神秘面紗。
  • 韋伯望遠鏡將揭開銀河系黑洞的神秘面紗!
    等到它發射後,它將收集穿過塵埃為人們揭開以前所未有的銀河系中心細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的首席研究員Roeland van der Marel說道:「即便是來自韋伯的一張照片也將是獲得的最高質量的銀河系中心照片。」雖然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已經為人們提供了對銀河系中心居民們的誘人一瞥,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最亮的恆星可以被探測到。
  • 揭開浮力的面紗——浮力的本質
    這都離不開一種神奇的力量——浮力今天就跟著小名老師一起揭開浮力神秘的面紗吧!6.如圖所示,Q為銅製零件,其上部為邊長L=0.2m的立方體,下部為邊長l=0.1m的立方體。Q的下表面與容器底部粘合,且水面恰好與Q上表面相平,則零件所受的浮力為多少N?
  • 揭開小蟲米子的神秘面紗
    筆者幾經周折打聽到了些許消息,現在來揭開小蟲米子神秘面紗的一角。搶佔淘品牌歐美風市場淘品牌的成功也是經歷過淘寶蠻荒時期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的,每家淘寶牌也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成長故事,我們現在看到的幾家淘品牌都是經受了殘酷的市場考驗後存活下來的,可以發現他們每一家都有著自己的風格特點。韓都的韓國風,裂帛的民族風,茵曼的小清新,而小蟲專注的是歐美風。
  • 新研究首次揭開弧狀「歐若拉」的神秘面紗
    這項研究利用衛星和我國南極中山站地基觀測,結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三維磁流體力學模擬,首次揭開了發生在地球南北極的「跨極蓋多重極光弧」的神秘面紗,提出了新的形成機制,將提升人們對極光弧形成的認知。有時在整個極蓋區僅出現一條跨極蓋極光弧,因其與極光橢圓一起構成形狀如橫寫的希臘字母「θ」而被稱為Theta極光。有時極蓋區會出現多條跨極蓋極光弧,就被稱為跨極蓋多重極光弧。張清和向《中國科學報》介紹,一般而言,極光不在極蓋區發生,而在極光橢圓內,極蓋區沒有極光或極光很弱。
  • 臺灣寫真: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屏東12月26日電 題: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路梅  居住在臺灣南部的少數民族排灣族群,雖沒有文字,卻以紋身的方式在手上記錄家族「密碼」。如今,全臺灣仍健在的手紋老人不過十數人。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了其中一個村落,揭開手紋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