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蜜蜂分家,相信我們很多朋友都見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蜜蜂分家屬於蜜蜂的一種自然增殖方式,因為蜜蜂是社會化群居昆蟲,分家一次就相當於一個蜜蜂王國。
從我們人類的觀點來說,如果我們分出了一個家,這個家要從零開始建立,除了需要準備充足的糧食和勞動力。原因很簡單,只有準備了充足的糧食,分走的人才能有充足的體力去建立新的家園,而新的家園的建立,必須擁有充足的勞動力。按照這個推理,蜜蜂分家的時候應該分走的要青壯年蜂居多才科學。但是恰恰相反,蜜蜂分家的時候,不但青壯年蜂不多,還是小日齡的蜜蜂佔據多數。
蜜蜂在分家的時候分走的蜜蜂會大量吸蜜,把蜜囊裝滿以後再飛走,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內勤蜂完成的,也就是蜂群中的幼齡蜂完成,要說要說比勞動能力,幼齡蜂自然是比不上中老齡蜂的。
1948年,前蘇聯養蜂專家塔蘭諾夫驗證了蜜蜂分家時分走的蜜蜂日齡分布,發現蜜蜂分家的時候,隨著蜜蜂日齡的增加,分走的蜜蜂數量會減少,4日齡的蜜蜂全部飛走;8日齡的飛走85%;12日齡的飛走71%;15日齡的分走44%。
這個觀察實驗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蜜蜂分家的時候,的確是幼齡蜂居多,而且有一種只要出房的蜜蜂能夠飛走都分走的那種感覺,因為新出房的蜜蜂飛行能力並不強,4日齡的蜜蜂有著相當的飛行能力,成了蜜蜂分家的主力,8日齡的蜜蜂有了相當的飛行能力,也是分開的主力,後面的就慢慢成年,甚至有的蜜蜂已經試飛,這些蜜蜂飛走的就比較少了。
很多朋友一看這就過就覺得蜜蜂是不是太傻了,分走的全是幼蜂,如何建立新家呢?其實這反而看出了蜜蜂的高明之處,這種幼蜂居多的分開方式,對於新的蜂群來說,其實更加有利於蜂群的發展,不得不說這才是蜂王的高明之處,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蜜蜂入住新住址後的工作
我們先來看看蜜蜂在入住一個新的住址以後的工作。對於自然分蜂來說,如果蜜蜂已經入住一個住址,說明這個住址已經經過了蜂群中偵察蜂的嚴格考核,是這次分蜂中找到的最好的居住地址,只要蜜蜂入住了,他們新建家園的活動就會馬上展開,可以說所有的工作幾乎同步進行,這裡要進行的工作主要有清理蜂窩、泌蠟造脾、採蜜採水。
①清理蜂窩:蜜蜂在分家的時候,確定了一個新的住址,這個住址是不會提前「打掃」乾淨的,而是在偵察蜂確定住址可以之後,帶領所有的蜜蜂入住以後共同清理。所以不管是我們準備的蜂箱還是蜜蜂自己找到的巢穴,在入住以後清理蜂窩都是必須的,就算是我們人已經做好了充分的處理,實際上也是難以滿足蜜蜂要求的,打掃也是在所難免的。
②泌蠟造脾:蜜蜂在清理蜂箱的同時,根據蜂部落小編的觀察一般土養的蜜蜂首先會清理出建造巢脾的位置,然後沿著這個位置開始造脾,其他蜜蜂清理巢房,所以這裡就需要一群會分泌蜂蠟的工蜂。
③採蜜採水:蜜蜂在建造蜂窩的時候,並不是建造好一張巢脾以後才會有蜜蜂外出採蜜,其實這個過程是同步進行的,蜜蜂是最會分工的昆蟲,蜂群中的工作分配是非常細緻的,有了部分巢脾以後,採集蜂開始採集花蜜釀蜜,其他蜜蜂該造脾的造脾,該清理巢房的清理巢房。
工蜂腺體的發育
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腺體,比如我們人從小孩到少年,各種腺體也在不斷發育,身體發育不斷走向成熟。蜜蜂也是一樣,蜜蜂從巢房中出來,其實只是告別了「嬰兒」期,出房以後並不是馬上就成年,還屬於「孩童」 ,所以身體還會不斷發育。
我們就從上面提到的實驗中提到的蜜蜂分家時分走的蜜蜂主要群體來看這些蜜蜂的腺體發育,根據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蜜蜂分家的主要成分是4日齡到15日齡,其實這個日齡段內,蜜蜂的兩個對蜜蜂生存非常重要的腺體得到了發育,分別是王漿腺和蠟腺。
①王漿腺:工蜂的王漿腺的發育,是從4日齡開始的,6日齡的時候工蜂的王漿腺完全發育、直到13日齡的時候其王漿腺才退化。蜜蜂分家的時候,4日齡的蜜蜂佔據100%、8日齡的佔據85%、12日齡的佔據71%。這個數據說明了一個問題,蜜蜂在分家的時候,分走的蜜蜂能夠給新分蜂群提供充足的蜂王漿。
②蠟腺:工蜂蠟腺的發育是在王漿腺萎縮之後,如果是正常的發育,我們熟悉的工蜂腺體發育順序是王漿腺、蠟腺、毒腺,而王漿腺在13日齡的時候退化了,但是這個時候工蜂的蠟腺開始發育,一般工蜂的蠟腺在13日齡左右開始發育,到17日齡的時候退化,也標誌著一隻工蜂從一隻內勤蜂變為了一隻外勤蜂。根據上面的介紹,蜜蜂分家的時候,15日齡的工蜂佔據44%,這個數據說明了一個問題,在蜜蜂分家的時候,分走的蜜蜂能夠給蜂群提供大量的蜂蠟,且蜂群中有後續蜂蠟產生。
蜂王的高明之處
上面蜂部落小編說了,蜜蜂分家的時候,蜂王帶走了一群幼蜂,看起來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但是從蜜蜂的習性來說,這又是蜂王的一個高明之處。通過蜜蜂的腺體發育我們可以看出,蜂王分家的時候帶走大量幼蜂,相對於帶走一群成年工蜂要好很多倍。
其實我們不妨反過來看一個問題就會發現,如果蜂王帶走的是一群老蜂,老蜂的王漿腺已經退化、蠟腺也退化了、壽命可能只有幾天時間,這對於一個新的蜂群來說,無法提供蜂蠟,無法哺育幼蟲,唯一的好處就是戰鬥力比年輕工蜂強,所以如果分走的是一群老蜂,新的蜂群存活下去的機率會大大減少,而帶走幼蜂則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可以從分家以後蜂群中的變化來看。
①蜂王產卵:在蜂群開始建立以後,首先是蜂群中的清理還是不能少,所以幼齡蜂還是要繼續從事蜂群內部工作。在蜂王開始產卵以後,幼齡蜂還有另外一項工作,那就是清理巢房,因為蜂王是要在被清理過的巢房中產卵的,大量的幼齡蜂滿足了這個要求。
看起來蜜蜂分家的時候採集蜂數量不多,但是蜜蜂建造蜂巢的時候是逐步建造的,這個時候蜂群中的幼齡蜂日齡不斷增加,不斷的有內勤蜂變為外勤蜂,實際上外勤蜂數量在不斷增加,能夠根據蜂群的發展滿足各個日齡蜜蜂的需要。
②幼蟲孵化:在蜂王產卵後,蜂王卵需要3天孵化,一般野生中蜂當晚就可以建造一張巢脾,但是蜂王產卵的時間往往在入住新的住址以後的第3到第4天,卵的孵化要3天,也就是說,蜂王入住新地址以後,蜂群中5天以後就需要蜂王漿了,而蜂群中的4日齡的工蜂,這個時候已經達到9日齡,正好還可以分泌幾天蜂王漿,而不管是工蜂還是雄蜂,對蜂王漿的需求都是3天,這個時間正好是在幼齡蜂的王漿腺開始萎縮的時候,可以說是毫不浪費。
小貼士:這裡有的朋友有個疑問,那就是工蜂13天後王漿腺開始退化,但是蜂王還在不斷產卵,那麼後續的幼蟲豈不是沒有工蜂分泌王漿餵養了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對於工蜂來說,如果工蜂沒有大量的哺育任務,營養不豐富,工蜂的各種腺體發育可能會延遲,加上有的蜜蜂腺體能夠維持的時間較長,就算過了上面提到的腺體發育時間,蜂群中仍然有一部分工蜂還能分泌王漿,就算腺體沒有延遲發育,工蜂在蜂群中幼齡蜂不足的情況下,部分老齡工蜂也會逆生長,腺體二次發育來滿足蜂群中幼齡蜂不足的情況。
其實到了這裡一個新分的蜂群中的正常秩序已經建立,對於一個蜂群來說,有王、有幼蟲、有成年蜜蜂,這個結構就算完善了,這樣的蜂群能夠積極的應對各種惡劣條件,輕易不會飛逃。
③給了「女兒」更多的資源:我們這裡只說分走的蜜蜂,沒有管留下的蜜蜂。我們都知道,蜜蜂分家發生在王臺封蓋以後,也就是在新王沒有出房以前蜂群就發生了分家,
在蜜蜂分家以後,蜂群中的結構是有羽化的小幼齡蜂、封蓋子脾、幼蟲脾或者卵、還有成年蜜蜂。而蜜蜂分家以後,沒有蜂王產卵,蜂群中蜂蜜充足、巢房被大量的幼蟲佔據,只有羽化了的封蓋子脾會空出來,但是由於新王還要婚飛交尾,大約需要10天時間,如果蜂群中留下大量的幼齡蜂,只會消耗蜂群中的蜂蜜,對蜂群毫無意義,但是這些沒有意義的蜜蜂成了新蜂群中的「搬運工」(飛走時帶走了蜂蜜)和前期老王產下的幼蟲的「奶娘」。
可見蜜蜂分開的時候,帶走幼齡蜂的選擇確實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其實從蜜蜂的生物學特點來說,這個選擇實際上是工蜂做出的選擇,只是我們很多朋友習慣於把蜂群的活動都說成是蜂王帶領下完成的,如果按照這個思維,老蜂王的這個選擇的確高明,但是如果我們按照蜜蜂的生物學特點來看,其實分蜂過程蜂王有種被脅迫的感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明的其實是工蜂。
以上就是蜂部落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於蜜蜂分家時,為什麼老王帶走的是一群幼齡蜂的全部內容,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