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根本信仰,必然是以大道為宗旨的。在道教中常講一句話叫「道生萬物」或「萬物由道而生」,那麼,有信士曾問筆者: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
這看似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和慣常認知中早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認為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且無所爭議的,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質疑的問題。《道德經》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就是一的狀態,從一種分出陰陽二氣,陰陽交融而生和氣,並由此衍生出了天地萬物。既然是自然的演化,就不必要去追問為什麼。就像是我們現在常常理解自然萬物是宇宙從一個奇點大爆炸而產生的結果,那麼這個點為什麼要爆炸呢?這一反問,似乎可以為「道生萬物」的理論提出一個緣頭,認為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從先天大道到我們現在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的過程,既是「道生」的過程,也是自然變化的結果。
在這裡,其實已經對「道為什麼要生萬物」這個命題指出了思考上的陷阱,即「道」是自然,而不是某一種具有明顯生化和繁衍功能的實體。道生萬物,其實是一種比擬,是把道衍化萬物的過程比作是「生」。生,是生成、生化的意思,具有抽象化的表達,和我們平常理解的通過父精母血而生出新的生命的具體的「生」是不一樣的。這樣一來,就涉及到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什麼才是道;
二,道生萬物是怎麼生的?
要解決第一個問題,確實很有些難度。道祖傳世五千言,其中心要意其實只有兩個字,即「道」和「德」。在道祖的語境中認為,德是道的外在表現形式,道是德的本體,所以道教中稱其二者是本與跡的關係。而我們今天說的一個人有沒有道德,正是「道」與「德」在我們人間社會文明中的具體體現。如一個人日常的行為遵從仁義禮智信,符合時代的核心價值觀等,我們就可以稱他是一個有道的人。道,必須要通過德(具體的言語行為)來彰顯,反過來講,我們的悟道和修道,也必須從德入手。這樣的理論,正是建立在「道是什麼」的基礎上的。
《道德經》裡面說,道這個事物,恍恍惚惚,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而道祖在發現了這個事物後,又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它,所以叫「強名曰道」。意思是說,道和我們能看得見、摸得到的所有事物都不一樣,它明明存在,卻又不可以捉摸和表達;他明明沒有實體,卻又可以在萬事萬物中都體悟到一種杳杳冥冥的存在。針對「道是什麼」的問題,道祖其實已經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一,道雖然稱為「存在」,但道並不是一種實體,因此只能參悟,並不能佔有;
二,道和萬物的具象化不同,是一種抽象化的形態,因此稱其為「無」,但這個「無」並不是單獨存在的,是依賴於萬物之「有」而存在的。因為有「有」,所以才有「無」;因為有「萬物」,所以才有「道」。道在萬物之中。因此,「有」是真的有、是物質性的存在;「無」是體悟上的存在,並不具有物質性。(畢竟,物質本身就是一種「有」。)
由此就可以明白,道生萬物,其實就是「有生於無」的概念,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從無中生出來的。但如果這樣講,又會接著問,世界本來虛無,怎麼會憑空誕生出有呢?
這個問題,其實和「道為什麼要生萬物」的問題一樣,存在一個預設陷阱。無中生有之「生」,同樣是生化,而不是誕生。無,與道本同,所以無也不是與有相對的沒有,而是一種狀態性的表達。實則是,天下萬物皆是從有中生有。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的男女和合生出小孩、一顆種子生出了一株植物、一個人在陽光的照耀下可以生出一個影子,這都是從一個「有」生出了另外一個「有」。雖然是有中生有,但第一個「有」和它所生出來的「有」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小孩和父母,植物和種子,影子和人身,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生成的關係,卻又不是完全的複製和粘貼。這種內在的、無法看見、聽見、捉摸和佔有的關係,其實就是道,也就是與「有」相對的「無」。簡單地說,道本身便是生成、變化的代表詞。因此,並不是有一個叫做「道」的實體生出了萬物,而是天地萬物本身便是一直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演化,進而生出了更多不同的形態。這個變化本身,這個演化和生成的過程,才是「道生」。
而道,既在萬物之中,又本來便是萬物。將萬物生萬物的客觀描述和哲理化思考綜合起來,則是為道。脫離了萬物而單獨談道,便會陷入空談玄的謎題中。同時,不承認道的形而上,而只是純客觀地唯物、唯有地討論,失去了客觀世界與主觀認知的結合點,這就等於否認了人作為認知世界本體的主觀能動性。如此,修道、悟道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我們修行最基本的意義,就是要人們能夠正確地認知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從而才能使短短的人生變得有所價值。這才是要提出「道生萬物」這個命題的意義所在。
本文作者 | 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