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和「奶茶妹妹」結婚並非是看中其外表,他自稱是臉盲,所以不知道太太是否漂亮。很多網友都對此表示懷疑,還調侃劉強東「謙虛過頭」了。那麼,生活中真的有臉盲症患者嗎?他們真的從外觀視覺再到情感判斷都分不清美醜了嗎?
臉盲者的「思維常態」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從理論上說,這句歌詞裡描述的情況在生活中是可以達到的,畢竟大多數人對於面孔的識別與記憶能力比識別物體要強很多。這其中的原因,來源於人類是群居社會體,面孔識別是很重要的生存技能。
然而對臉盲者來說,上述司空見慣的「技能」卻變成幾乎不可能掌握的「絕技」。臉盲是「面孔失認症」的俗稱,最早是1947年德國精神病學家發現的。臉盲的一般表現,是不能再認出以往熟悉的知名人士及親朋好友的面孔。普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見過一個人,等到下次再碰面時,卻再也想不起他是誰了。但這只是正常現象,因為人們可能是在一個擁擠或不熟悉的地方看過這個面孔,下一次不記得是正常的,這反映的只是記憶受到外部幹擾的結果。然而,這種正常人看陌生人面孔的感受,卻成為「面孔失認症」患者在觀察任何面孔時的「常態」,即使是看到朋友親人的面孔,臉盲者腦海裡呈現的也只是一張陌生人的面孔而已。
總有彌補途徑
那麼,當臉盲者看到面孔時,其腦海中浮現的圖像是什麼樣呢?不少科學研究發現,他們看到的圖像和正常人是一模一樣的。臉盲者看鼻子還是鼻子,看眼睛也還是眼睛,只是他們不能將這些東西組成一個整體來識別。同時,他們識別其他物體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閱讀也沒有障礙,僅僅只是對面孔的整體無法識別或者說識別較弱而已。
臉盲者對面孔整體加工有障礙,所以無法將熟人的面孔辨認出來,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參與社交活動的能力。當然,人類生存本能使得多數臉盲者可以依賴別的線索去彌補面孔失認方面的缺陷,可以根據個體的其他特徵,比如聲音、髮型、服飾、步態等將熟人面孔鑑別出來。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臉盲者也是會認得自己的親人的,只是識別線索不再是面孔罷了。
誰造成了臉盲?
通常認為,人類的大腦有一些特異性加工區域,簡而言之,就是大腦有某些區域專門負責分辨物體,也有某些區域專門負責加工文字、數字等。那麼,是否有專門對面孔進行加工的大腦區域呢?20年前,有研究者發現,大腦中的確有一個專門的人臉識別區,後來被稱為「梭狀回面孔區」。科學家普遍認為,如果這個區域受到破壞或者幹擾,就會產生臉盲症。
根據臉盲症的產生原因,可以將臉盲患者分為兩類:
—類是「先天性臉盲」,即從出生就有面孔加工的缺陷,因為這些先天性臉盲患者並不知道其他人看面孔的感覺,從沒有過面孔識別的真正體驗,所以,先天性臉盲患者通常在出生後很長時間並不知道自己的缺陷,直到可能與其他人相比較才知道——面孔對毎個人來說具有特異性,是判斷人們身份的一種標識。先天性臉盲的產生原因,可能是母親懷孕期間,某些外在因素導致胎兒大腦部分區域發展不完全,也有可能是基因的影響,目前尚未有定論。但是,有研究對900多對英國的雙胞胎(包括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認臉測試,得出這樣的結論,「臉盲」還是「不臉盲」的能力是高度遺傳的,因為與異卵雙胞胎相比,同卵雙胞胎之間的面孔識別能力更為相似。
另一類是「獲得性臉盲」,即後天大腦的損傷導致的。中風、腦部受到撞擊或疾病引起加工面孔的腦區受到損傷,都可引起面孔失認。損傷引起的臉盲,根據患者損傷的程度,會有不同的表現。一些情況是患者不能識別曾經認識的人,也有一些情況則是不能識別陌生的人。兩種臉盲都被認為是由於外部原因影響「梭狀回面孔區」的功能,導致面孔失認的情況產生。然而,由於損傷引起的面孔失認症容易被注意到,因此文獻報導中主要出現的是這種病例。但事實上,「先天性臉盲」患者更多。
臉盲者的審美
眾所周知,每個人的具體審美標準都各不相同,況且「情人眼裡出西施」,實在很難說清楚誰有審美,誰沒有審美。但是,通過抽取足夠多的樣本量,以及利用統計學的一般手段,還是可以進行一些研究推斷。
一般認為,平均臉會好看一些。所謂「平均臉」,是將大多數人的面部特徵轉換為數值並求出平均值組成的面孔,平均程度越高的面孔,就會更大程度與大多數人相似。2016年,歐洲科學家羅茲等人專門針對中國人做了一個研究,他們先收集材料,製作中國人臉型的標準模型,之後通過調整每一幅面孔與標準模型在臉型上的近似程度,設計出平均程度不同的中國臉,再招募一群志願者對這些面孔進行吸引力評分,結果發現面孔的平均程度與吸引力呈正相關,即越是平均臉,越有吸引力。而且,不止是對人臉,越是靠近平均值的物品,也越容易被普通人認為有吸引力。
那麼臉盲者的審美是什麼呢?他們不能識別面孔的整體,但也能分開識別面孔的各個部分、五官,所以有可能通過分開確認人臉各部分的平均值,得知對方是不是美(哪怕那不是人臉整體的美)。近年來,有多篇研究可以為研究臉盲者的審美提供一些參考。2008年發表在《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找來一些「獲得性臉盲」的志願者,讓他們完成面孔吸引力判斷測試以及面孔識別測試。結果發現,相比正常人,他們對面孔吸引力的判斷力低於正常水平,並且在面孔識別測試中,得分越低的人在面孔吸引力方面的判斷越差。2010年一篇發表在《視覺認知》上的研究發現,先天性臉盲者對面孔吸引力的判斷並不比常人差,即使他們在面孔識別上有障礙,他們在對面孔進行吸引力判斷方面也會遵循正常人的一般規律。目前,相關的研究較少,上述兩篇研究報告均出自較有影響的國外學術期刊,至於這兩項研究的發現是否穩定,中國人身上是否如此,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驗證。
所以,劉強東說的「臉盲分不清美醜」始終是一樁懸案。畢竟,我們正常人如果生活在美女眾多的環境中也有可能審美疲勞,這和大腦神經的適應性有關,適應之後相同的刺激會讓大腦的神經反應降低。
摘自《百科知識》2017年4A刊